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17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7篇
  13篇
综合类   71篇
农作物   74篇
水产渔业   37篇
畜牧兽医   13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本研究通过营养液培养试验,重点揭示橡胶树的部分生理特性、叶绿体超微结构等指标对钾、镁缺乏的响应机制。以巴西橡胶树热研7-33-97花药苗(简称花药苗)为试验材料,设置缺钾镁(-K-Mg)、缺钾(-K)、缺镁(-Mg)、正常(CK)4个处理,测定花药苗株高、茎粗、叶绿素含量、钾镁含量、可溶性糖组分、叶绿体超微结构等指标。结果表明:(1)与CK相比,-K-Mg处理显著降低花药苗株高和茎粗,降幅分别为12.2%和15.7%,叶片出现衰亡、凋落现象;-K-Mg、-K和-Mg处理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2)钾、镁胁迫均显著降低花药苗各器官钾、镁含量,钾供应极显著提高各器官镁含量,而镁供应对各器官钾含量无显著影响。(3)与CK相比,-K-Mg、-K、-Mg处理的葡萄糖、蔗糖和果糖含量均显著升高,钾、镁交互作用对果糖含量影响显著。(4)与CK相比,-K-Mg、-K及-Mg处理显著降低花药苗叶绿体长度,降幅分别为26.9%、38.1%和19.6%;嗜饿体数目显著增加,增幅分别为211.8%、767.7%和138.2%;缺镁条件下叶绿体中淀粉粒数目增加。综上所述,钾、镁胁迫对橡胶树花药苗生长、叶绿体发育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钾、镁供应对2种元素吸收方面存在明显的钾对镁的单方面拮抗。生产上重视钾、镁的合理施用及其二者的交互作用,对改善橡胶树的生长状况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2.
不同降雨条件对不同耐旱型大豆根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耐旱型大豆根构型的特异性,田间条件下,以不同耐旱型大豆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降雨条件对大豆根系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降低了各时期大豆植株的根和地上部生物量;同一地点,R2和R4期取样,辽豆14的根和地上部生物量高于辽豆21。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根冠比值逐渐增大;一般而言,V4~R4期,干旱胁迫提高了植株的根冠比。苗期干旱胁迫显著提高了大豆根长,但结荚期和鼓粒期干旱胁迫均降低了大豆根长、根表面积。大豆根长占比以细根为主,平均根直径≤2.5 mm的根长比例均在90%以上。根表面积占比也主要以细根为主,但大豆根体积分配比例较高的却主要是根系直径2.5 mm的粗根。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了耐旱基因型大豆根器官应答干旱胁迫的理论知识,对大豆抗旱生产栽培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3.
砖红壤不同温度、水分及碳氮源条件下硝化和反硝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气压分离技术,研究了海南橡胶林砖红壤土壤总硝化速率和反硝化速率对温度、水分及碳氮源的响应。结果表明,在10~30℃的土壤温度范围内,温度的升高促进了土壤总硝化速率,反硝化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随着土壤水分的升高,土壤总硝化速率和反硝化速率均呈线性增加。当土壤孔隙度水达到70%后,总硝化速率呈下降趋势,却进一步地促进了反硝化速率。添加硝态氮抑制了总硝化速率;在N 0~40 g m~(-2)的范围内,除低量硝态氮的添加(N 1 g m~(-2))降低了反硝化速率外,反硝化速率大致随硝态氮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低量铵态氮的添加(N 0.5 g m~(-2))促进了总硝化速率,高量铵态氮(N 4、20和40 g m~(-2))则抑制了总硝化速率;除低量铵态氮的添加(N 1 g m~(-2))抑制了反硝化速率外,添加铵态氮对反硝化速率影响不大。添加C(C 10~40 g m~(-2))激发了土壤总硝化速率和反硝化速率,碳源的缺乏可能是橡胶林酸性砖红壤限制土壤硝化和反硝化速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4.
旱地土壤硝态氮的产生、淋洗迁移及调控措施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如何在保证作物高产的前提下,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氮肥损失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研究课题。硝态氮淋洗是旱地土壤氮素损失去向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导致区域性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重要原因,已成为全球集约农区重大农业和生态环境问题。明确不同农作系统土壤硝态氮的产生、淋洗过程及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提出阻控措施,具有重要的农学和环境意义。在这一方面国内外学者已经开展了长期、大量的研究,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本文简要综述了旱地土壤硝化作用的微生物驱动过程,比较了当前最为常用的田间原位监测硝态氮淋洗方法的优缺点,分析了影响硝态氮累积和淋洗的各种因素,总结了相应的调控措施,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进行展望:加强旱地土壤硝化作用的关键微生物过程、机理以及相关驱动因子调控作用的研究,有助于增加对土壤氮素循环的认识,而这些认识是旱地农作系统进行氮素优化管理和制定硝态氮淋洗阻控技术的重要基础;继续寻找和建立一种扰动更少、维护简单、样品污染更低、尤其适合长期监测的田间原位研究方法,对于准确地揭示旱地土壤硝态氮的淋洗规律和实时通量尤为重要;系统地开展不同旱地农作系统硝态氮淋洗的综合性研究,阐明影响硝态氮累积和淋洗的主要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阻控措施,更符合田间实际,对于降低区域硝态氮淋洗风险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5.
为了给植物核苷二磷酸激酶NDPKs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总结了植物核苷二磷酸激酶(NDPKs)的分类、亚细胞定位、功能及其在植物基因工程中的应用。重点分析了NDPKs功能方面研究的最新进展,NDPKs不仅能够作为一种看家酶,维持细胞NDP和NTP代谢平衡,而且还是一组多功能蛋白,参与植物细胞的生长与分化、光敏色素A、紫外线-B、热击响应及氧化胁迫响应中的信号传导等多种生命活动过程,甚至具有核酸酶活性。最后指出植物NDPKs的研究方向,并展望了其在植物抗逆基因工程方面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6.
红白锦鲤的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定向育种、良种选育和制定种质标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红白锦鲤肾细胞为材料,采用PHA和秋水仙素活体注射体细胞体内培养法,经空气干燥制备了染色体,并对其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结果]红白锦鲤的染色体数目分布在92~100条,相对长度最长的为(29.67±2.21)‰,最短的为(13.53±0.08)‰。[结论]红白锦鲤的染色体数2n=100,核型公式为:22m+34sm+22st+22t,染色体臂数(NF)=156。  相似文献   
87.
通过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不同时期幼龄橡胶树对15N标记尿素的吸收和分配特性。结果表明:顶蓬嫩叶和成熟叶从氮肥中吸收分配到的15N的量,对该器官全氮量的贡献率(Ndff值),随着施肥时间的延长总体均呈增加趋势;同一采样时间里顶蓬嫩叶Ndff值均大于成熟叶。落叶前后氮素在橡胶树各器官中分配差异显著。落叶前期橡胶树吸收的氮素主要分配在叶片中;落叶期橡胶树吸收的氮素则主要分配在主茎中。  相似文献   
88.
早期施用氮肥在乙烯利刺激割胶胶乳中的动态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15N示踪技术进行橡胶树大田早期肥料试验,研究乙烯利刺激和传统割胶条件下胶乳中肥料氮素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施肥26 d后肥料N开始在胶乳中表现,刺激与传统割胶条件下,胶乳中15N丰度均逐步增加,变化趋势相似;随着时间的推移,刺激割胶条件下15N的丰度增加幅度显著高于传统割胶处理,胶乳中Ndff%值随时间延长而逐步增加。从Ndff%值来看,刺激割胶条件下橡胶树对肥料氮素的征调能力强于传统割胶处理。刺激割胶条件下的胶乳肥料氮流失量显著大于传统割胶处理,但两者带走的肥料氮素占氮肥施用量的比例都不高,分别仅为0.18%和0.05%。  相似文献   
89.
分别采用固定深度法、等效质量法和纵向拟合法对海南植胶区土壤有机碳储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海南植胶区4种不同母质分别发育而成的砖红壤土壤有机碳储量均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性,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有机碳储量逐渐降低。3种方法计算的海南植胶区4种砖红壤0~60 cm土层有机碳储量平均为47.98~59.14 Mg/hm2,远低于同气候带原始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  相似文献   
90.
野生大豆是栽培大豆品种改良的基因来源。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杂交是未来大豆新种质增加的有效途径。野生大豆具有高蛋白、多花多荚和抗逆性强等优良特性。研究证明大豆育种上通过种间杂交方法创造出具有野生血缘的育种中间材料,可以选育出高蛋白大豆新品种。深入探索野生大豆高蛋白资源在大豆种间杂交后代的遗传规律,可以为大豆特异种质创新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