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9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9篇
林业   23篇
农学   16篇
基础科学   50篇
  54篇
综合类   148篇
农作物   4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42篇
园艺   25篇
植物保护   2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59 毫秒
61.
陕西目前苹果种植面积位于全国第一,但果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基础肥力低,有机肥肥源和施用不足。为探讨沼液作为有机肥在苹果上的合理施用技术,本试验采用叶面喷施、灌施、树干涂抹3种方式进行了沼液在铜川苹果园施用效果的研究,分析了3种施用方式和不同施用量对叶片和土壤养分含量及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幼龄果树和盛果期树每株分别灌施沼液30 kg、60 kg对叶片和土壤养分含量及果实品质影响显著,和对照相比,叶片氮、磷、钾含量分别增加15.66%、134.91%、45.83%(幼龄树)和5.59%、12.43%、28.65%(盛果期树),幼龄树和盛果期树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分别增加了31.33%、27.38%,Vc含量分别增加了53.67%、50.92%。幼龄树喷施1∶2沼液和盛果期树喷施1∶1的沼液效果较好,树干涂抹沼液对叶片营养和果实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62.
农田不同肥力条件下玉米秸秆腐解效果   总被引:24,自引:6,他引:18  
为了探讨农田不同肥力对玉米秸秆腐解转化和能态变化的影响,该文采用砂滤管法在陕西关中高、中等、低3种肥力塿土上进行了480 d的玉米秸秆腐解试验,研究了腐解进程中玉米秸秆的分解率以及有机碳组成和能态变化。结果显示,随着腐解进行,腐解产物中的苯–醇溶性、水溶性组分下降,半纤维素和纤维素含量先上升后下降,而木质素增加;腐解物的能态呈现上下起伏、下降和相对稳定3个阶段的变化,总体是一个放能过程。腐解产物的热值与其有机碳、苯–醇溶性组分、水溶性组分、半纤维素和纤维素呈显著正相关,但与其灰分、木质素、腐殖物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腐解480 d,3种肥力间比较发现,玉米秸秆在中等肥力田块上矿化率最高,低肥力田块上的最低;中等肥力土壤能够促进玉米秸秆中的水溶性有机组分和木质素的分解,而高肥力土壤能够促进苯–醇溶性组分和半纤维素、纤维素分解,并有利于腐殖物质的形成,而且腐解物的能态最高。  相似文献   
63.
黄土高原沟壑区果园土壤质量现状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长武北部黄土高原沟壑区为代表,研究了不同果园种植年限下的土壤质量现状,运用偏相关系数法确定权重,结合隶属度函数评价了该地区土壤的综合肥力水平,分析果树种植中土壤质量随着种植年限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黄土沟壑区果园土壤IFI值在0.22-0.70,其中有27%达到了2级土壤质量标准,64%达到了3级土壤质量标准,9%达到了4级土壤质量标准。随着果树种植年限的增加,在0-20cm耕层.达到2级土壤质量标准的比例大小顺序是5-15年(44%)〉5年以下果园(37.5%)=15年以上果园(37.5%),以5~15年果园的土壤质量相对较好,果园0-20cm土层的土壤质量优于20-40cm土层的土壤质量。  相似文献   
64.
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竹炭对红壤肥力和青菜Brassica chinensis产量、品质及养分吸收的影响。试验设置4个处理:处理1为对照(不施肥);处理2为常规化肥,用量为复合肥(N∶P2O5∶K2O=15∶15∶15)2 000 kghm-2;处理3为竹炭,用量为2 250 kghm-2;处理4为竹炭和化肥配施,竹炭2 250 kghm-2,复合肥2 000 kghm-2结果表明:添加竹炭可以提高土壤酸碱度(pH值),提升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P<0.05),但对土壤有效氮、有效磷、有效钾无显著影响。同时,竹炭能提高青菜产量,与化肥配施效果更好。竹炭单施降低了青菜含氮量(P<0.05),与化肥配施降低了磷钾利用率(P<0.05)。竹炭处理的植株维生素C质量分数得到显著提高,但还原糖质量分数有所降低。图1表4参20  相似文献   
65.
不同肥力土的土壤颗粒分布及其磷素吸附—解析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干筛法和培养实验,研究了不同肥力土的颗粒分布以及不同颗粒对磷素的吸附、解析规律。结果表明,在所筛分的5个粒径中,土以>5 mm、2~5 mm和0.25~1 mm 3个颗粒为主,随着土壤肥力提高,0.25~1 mm和1~2 mm两个粒径的土壤颗粒有明显增加。土壤颗粒由小到大变化,颗粒中磷素含量呈现由高到低的变化趋势。高肥力土壤和低肥力土壤相比,0.25~1 mm和1~2 mm两个粒径中的磷素含量分别增加40%和43%,差异达显著水平。土壤颗粒愈小对磷的吸附量越高。与土壤原样相比,<0.25 mm和0.25~1 mm两个粒径的颗粒对磷的吸附量高于土壤原样的,而1~2 mm、2~5 mm和>5 mm土壤颗粒对磷的吸附则小于土壤原样的。随着土壤颗粒径变大,磷的解析率增加。总体看来,高肥力土使中等大小土壤颗粒增多,对磷的吸附量有所减少,但对磷的解析量增大,这有助于提高磷肥的有效性,但也增加了磷素径流损失的风险。  相似文献   
66.
黄土高原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郁鑫  王旭东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5):144-146,156
黄土高原属干旱、半干旱雨养农业区,过去以传统耕作方式为主。作物秸秆不还田以及对耕地直接进行翻耕,导致耕地表土裸露,因而加快了土壤有机质的矿化速率。土壤侵蚀、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为此,以保护环境、提高水肥资源高效利用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保护性耕作在该地区逐渐展开。比较分析深松、免耕、传统翻耕等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作物产量的影响,以期为该区域创建合理有效的耕作方式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7.
设置3个菌渣(F)施用量(0,50%,100%)和3个化肥(C)施用量(0,50%,100%)共9个处理,采用长期定位试验方法(2010-2016年),研究长期菌渣化肥配施对稻田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和土壤基本肥力要素变化的影响以及两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相比单施化肥,菌渣化肥配施显著提高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3种土壤活性有机碳(LOC1,LOC2,LOC3,指分别以33,167,333 mmol·L-1高锰酸钾氧化有机碳)及其有效度,增幅分别为45.09%,41.77%~53.55%和11.69%~33.55%(P < 0.05),其中C100F100的提高效果最好,CPMI值为204.95,3种土壤活性有机碳质量分数分别为1.73,3.41和4.37 g·kg-1,相应的有效度分别为14.53%,28.56%和43.03%;相比单施化肥,菌渣化肥配施处理还显著提高了土壤全氮、碱解氮和有效磷,增幅分别达21.11%,19.39%和31.83%。3种土壤活性有机碳都比土壤有机碳与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的相关性强,LOC1和LOC2比LOC3在反映土壤肥力变化上更敏感(P < 0.01)。LOC1的变化最为敏感,可以用于反映土壤肥力的微小变化;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主要决定于菌渣的施用,而化肥则是主要养分提供者,菌渣与化肥交互作用的结果影响土壤肥力的变化状况,适宜的菌渣-化配合施用量有利于土壤培肥和保障水稻Oryza sativa产量,以C50F50处理为最佳。  相似文献   
68.
李伟  王旭东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9):10472-10473
[目的]了解甲氰菊酯对鱼类的毒副作用,为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污染监测提供参考。[方法]以低浓度甲氰菊酯(0.01、0.05、0.10、0.50、1.00μg/L)为供试药剂,采用接触染毒法研究不同作用时间下其对黄鳝肌肉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的影响。[结果]0.01μg/L甲氰菊酯对黄鳝肌肉AChE活性具有一定的诱导作用,随着甲氰菊酯浓度的升高,其对黄鳝肌肉AChE活性逐渐产生抑制作用,且其浓度越高对黄鳝肌肉AChE活性的抑制作用越强;连续暴露20d后,0.50、1.00μg/L甲氰菊酯处理组黄鳝肌肉AChE活性显著降低;随着染毒时间的延长,黄鳝肌肉AChE活性有逐渐降低的趋势。[结论]低浓度甲氰菊酯长时间处理可降低黄鳝肌肉AChE活性。  相似文献   
69.
为探讨槟榔叶片营养与土壤养分间关系,在海南槟榔种植园采集槟榔与相应土壤样品,包括槟榔不同生产管理水平、正常结果和黄化槟榔区,分析不同生产管理水平和正常结果与黄化槟榔叶片氮、磷、钾和土壤养分含量,以及槟榔营养含量与土壤养分含量相关系数。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与土壤碱解氮、全磷、速效磷和速效钾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全磷与速效磷、全钾与速效钾含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碱解氮、全磷、速效磷和速效钾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全钾与全磷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有机质、碱解氮、全磷、速效磷、全钾、速效钾与叶片全N、P、K都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槟榔土壤碱解氮、全磷、速效磷和速效钾间存在彼此互相促进的关系;槟榔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全磷、速效磷、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变化对槟榔叶片N、P、N含量会产生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70.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培肥后影响土壤C、N、P等物质循环的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培肥增加了土壤转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脱氢酶活性,尤以有机肥+化肥和有机肥处理效果最明显,可见有机肥在烟田土壤培肥中占据重要地位;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大多数化学性质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反映出土壤酶活性可在一定程度上表征土壤肥力水平的高低;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与烟草的农艺性状、脱氢酶与烟草品质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培肥后土壤酶活性与烟草长势等的变化规律一致;构建的总体酶活性与土壤化学性质、烟草农艺性状和品质呈较好相关关系,表明土壤总体酶活性可表征烟田土壤肥力水平高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