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6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24篇
农学   15篇
基础科学   32篇
  9篇
综合类   145篇
农作物   26篇
水产渔业   6篇
畜牧兽医   49篇
园艺   14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随着数据更新的不断加快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开始利用数据来重新认识这个客观世界,这个将会对评标专家库带来很大的影响。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评标识别的能力,这样就对评标专家库带来很大的竞争力,这样不仅可以控制投资的评标,甚至还可以进行定价和对客户进行划分,使评标投资业发生很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32.
[目的]了解不同耕翻深度对引黄灌区农田土壤蓄水保墒、养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探寻能充分营造水、肥、气等水稻良好生长环境的合理耕翻深度,以期为引黄灌区水稻合理耕层构建及作物高产栽培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完全随机设计,设置3个耕翻深度处理,分别为耕翻22~25 cm、耕翻30~32 cm、耕翻38~42 cm,研究不同耕翻深度对土壤容重、含水率、土壤养分、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在不同耕翻深度下土壤含水率整体表现在耕翻30~32 cm处理下较高;土壤容重在0~10 cm土层下以耕翻22~25 cm处理较低,在20~40 cm土层下以耕翻30~32、38~42 cm处理较低,且耕翻30~32 cm处理显著低于38~42 cm处理;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在0~20 cm土层以耕翻30~32 cm处理较高,在20~40 cm土层以耕翻38~42 cm处理较高;水稻产量耕翻30~32 cm处理显著高于耕翻22~25和38~42 cm处理;通过主成分综合评价得到耕翻30~32 cm处理>耕翻38~42 cm>耕翻22~25 cm。[结论]不同耕翻深度可影响耕层土壤结构及土壤养分,进...  相似文献   
33.
通过研究不同灌水定额下欧李抗逆性状及耗水特性,本试验探索了欧李在宁夏中北部半干旱地区栽培的可行性和最优灌水定额。结果表明:成年欧李树在灌水定额为7 mm时仍能完成生育全过程,表明其具有较强的抗旱性;随着灌水定额的增加,丙二醛含量和细胞膜透性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游离脯氨酸和叶绿素a含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综合分析欧李抗逆性、耗水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可知,灌水定额为20 mm处理是兼顾产量和节水效益的最佳处理,与灌水定额为7 mm处理相比,虽然水分利用效率不高,但产量增加84.08%。总体来看,在该地区将欧李作为经济林兼作生态林的栽培树种,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34.
试验应用自行分离鉴定的Ⅰ群4型禽腺病毒HY株,制备了3批Ⅰ群4型禽腺病毒卵黄抗体,并进行了性状、装量、无菌、支原体、外源病毒、安全、效力、甲醛和辛酸残留量检测。试验结果表明,试制的3批卵黄抗体呈淡黄色澄明液体;装量符合规定标准要求;无细菌、霉菌、支原体及外源病毒污染,安全性好,预防效果好。  相似文献   
35.
以省级农业科学院为研究对象,在深入调查研究省级农业科学院信息公开的现状后,分析了省级农业科学院信息公开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进一步提高信息公开思想认识、优化公开平台建设、规范信息公开内容、健全信息公开长效机制等对策建议,以期为新时代省级农业科学院信息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6.
王昊 《当代农业》2014,(3):45-45
一、冷藏库冷藏茶的提香采用冷藏库冷藏茶叶,库温以5±20C为适宜.茶叶入库前,应先装入0.05~0.06毫米厚的聚丙烯或聚乙烯袋内,束紧袋口冉外套布袋,以防茶叶在冷藏库内吸湿还潮。从库内取茶叶时,应先将茶袋搬出库房,待袋内茶叶逐步升温至接近室温时才可打开袋口。如果出库后随即打开茶袋,空气中的水蒸气遇温度较低的茶叶。  相似文献   
37.
本研究分析了2017年9月(夏季)和11月(秋季)青岛市文昌鱼(Branchidermus fasciatus)水生野生动物市级自然保护区营养盐含量的季节变化和平面分布,并对该海域进行了富营养化评价。研究结果显示,2017年溶解无机氮(DIN)平均含量夏季高于秋季,NO_(2-)N、NH_(4-)N平均含量分别是秋季的1.98倍、1.44倍,而NO_(3-)N和PO_(4-)P平均含量低于秋季,分别是秋季的88.8%和47.6%。夏季DIN总体水平优于海水一类标准值,PO_(4-)P总体水平优于海水一类标准值;秋季DIN总体水平优于海水一类标准值,PO_(4-)P总体水平劣于海水一类标准值。从水平分布来看,夏季海水的DIN浓度分布趋势大致呈核心区实验区缓冲区的趋势;秋季海水的DIN浓度分布呈缓冲区实验区核心区。夏季N/P比值略高于Redfield比值,而秋季N/P比值较低于Redfield比值,DIN相对缺乏。根据潜在性富营养化评价模式,2017年保护区海域夏季和秋季营养水平较低,均属于贫营养水平。  相似文献   
38.
为了研究7种黄檀属(Dalbergia L.)植物心材的挥发性成分及其抗菌活性,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黄檀属植物心材的挥发性成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采用滤纸片琼脂扩散法测定挥发性成分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两粤黄檀检出9种成分,占总含量的98.93%;斜叶黄檀检出6种成分,占总含量的91.80%;交趾黄檀检出13种成分,占总含量的86.23%;海南黄檀检出9种成分,占总含量的94.86%;降香黄檀检出8种成分,占总含量的97.38%;东京黄檀检出8种成分,占总含量的97.72%;白沙黄檀检出23种成分,占总含量的79.45%。两粤黄檀和斜叶黄檀相对百分含量最大的成分为榄香素,分别为83.38%和73.03%;交趾黄檀中相对百分含量最大的成分为美迪紫檀素,为27.72%;海南黄檀中相对百分含量最大的成分为亚油酸,为42.80%;降香黄檀和东京黄檀中相对百分含量最大的成分为(7R,10S)-2,6,10-三甲基-7,10-环氧-2,11-十二碳-6-醇及其同分异构体,二者之和分别为60.37%和53.23%;白沙黄檀中已鉴定出且相对百分含量较大的成分为榄香素,为7.81%。黄檀属植物心材挥发性成分主要有苯丙素类、倍半萜类、黄酮类、脂肪酸类和甾体等,黄檀属植物心材的挥发性成分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抑制作用,部分挥发油对不同的农业病原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本研究为黄檀属植物的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9.
为研究浮筏养殖与底栖野生两种生长环境对岩扇贝Crassadoma gigantea或贝营养成分的影响,采用常规营养成分分析方法,对在两种不同条件下生长的岩扇贝筏养(壳长为11.89 cm±0.50 cm)、野生岩扇贝(壳长为15.24 cm±1.36 cm)闭壳肌及非闭壳肌软体部的一般营养成分、脂肪酸、氨基酸和矿物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和比较。结果表明:筏养岩扇贝个体的软体部比例(26.07%)显著高于野生个体(17.69%)(P0.05),但两者闭壳肌比例差异不大;筏养岩扇贝个体的闭壳肌和非闭壳肌软体部的粗脂肪含量(0.37%、3.70%)显著高于野生个体(0.20%、3.51%)(P0.05),在两种生长条件下,岩扇贝的水分、灰分、粗蛋白质含量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筏养岩扇贝个体闭壳肌和非闭壳肌软体部脂肪酸中的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26.68%、17.01%)显著高于野生个体(18.09%、7.83%)(P0.05),而二十碳五烯酸(EPA)含量(18.52%、17.11%)显著低于野生个体(23.75%、23.93%)(P0.05),但筏养与野生岩扇贝的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和EPA+DHA含量在相同组织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野生岩扇贝的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平均值(80.13)明显高于筏养岩扇贝(63.70),且野生个体非闭壳肌软体部的氨基酸总量(TAA)、必需氨基酸含量(EAA)、呈味氨基酸含量(DAA)均高于筏养个体,但野生与筏养个体闭壳肌中的TAA、EAA、DAA含量相差不大,筏养与野生岩扇贝的呈味氨基酸占总氨基酸比例(DAA/TAA)、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比例(EAA/TAA)也非常接近;筏养个体闭壳肌中Se和K的含量分别为野生个体的3倍和2倍,而Fe含量仅为野生个体的三分之一。研究表明,浮筏养殖与底栖野生岩扇贝除了少量指标外,营养成分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40.
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沙冬青、沙地云杉、克旗山杏和凉城山杏的PCR反应体系进行了优化,分别建立了适合沙地云杉、沙冬青、克旗山杏和凉城山杏的ISSR标记扩增体系;利用筛选出的11个扩增条带清晰且多态性高的引物对沙地云杉、沙冬青、克旗山杏和凉城山杏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其中得到清晰谱带187条,多态性谱带184条,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98.40%。应用POPGENE32分析表明:观察等位基因数(N_a)为1.984 0,有效等位基因数(N_e)为1.678 1,Nei’s基因多样度(H_e)为0.396 4,Shannon多态性信息指数(Ⅰ)为0.582 0。采用UPGAM法聚类分析表明:沙地云杉、沙冬青、克旗山杏和凉城山杏可分为3类,克旗山杏和凉城山杏为Ⅰ类,沙地云杉为Ⅱ类,沙冬青为Ⅲ类。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除了山杏物种之间的亲缘性之外,沙冬青与山杏的亲缘关系较远,相似性较低;沙地云杉与山杏2个不同物种却有一定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