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9篇
农学   10篇
  31篇
综合类   18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10篇
植物保护   35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黄土高原夏半年降水气候变化特征及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黄土高原56站夏半年(4~10月)降水总量资料,分析了其空间基本分布特征,用EOF、REOF方法对平均降水总量进行了气候分区,用方差分析方法分析了其时间变化特征,对比分析了多雨年和少雨年降水对冬小麦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夏半年降水具有明显的南北和东西差异,可分为6个气候分区,不同区域降水的年代际变化明显;在时间分布上少雨年份和多雨年份交替出现,自1986年以来降水总量趋于减少趋势;对比分析表明,上年7~10月和当年4~6月多雨使冬小麦产量增加420~720 kg/hm2,少雨使冬小麦产量减少180~660 kg/hm2,当年4~9月多雨使玉米产量增加435 kg/hm2,少雨使玉米产量减少435 kg/hm2。  相似文献   
72.
临夏地区马铃薯环腐病气候动态预测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度、湿度和降水等气象要素是马铃薯环腐病发生的主要环境影响因子。为了探索临夏地区马铃薯环腐病和建立温、湿度引起发病的预测模型,利用临夏地区马铃薯种植资料和同期气象观测资料,通过相关因子诊断、数理统计和多元回归方法,分析临夏地区马铃薯环腐病不同发病阶段和发病区域气候条件以及对马铃薯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把马铃薯环腐病划分为以临夏市为代表的半干旱区和以和政县为代表的阴湿气候区,从发病早期到晚期,划分为两个区域两个阶段,建立了临夏地区马铃薯环腐病发病区域不同发病阶段的预测模式。实现马铃薯环腐病气象预测;各预测模型的预测准确率达到73%以上,为临夏马铃薯推广栽培及病虫害预测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3.
[目的]为揭示黄土高原中心地带甘肃省陇东地区植被完全毁坏(或严重破坏)的代表区域庆城县和华池县的生态气候效应。[方法]利用庆城和华池县气象站观测资料与作为原生态气候本底标准的子午岭林区太白镇气象站同步观测气候资料,通过比较分析月平均气象要素差值的年变化曲线和资料序列的方差F统计检验。[结果]庆城县各月与华池站1、3~12月的平均气温明显高于子午岭林区;5~7、9~10月降水量、降水日数和空气湿度明显少(小)于林地;盛夏6~8月平均蒸发量明显大于林地。[结论]植被完全毁坏或严重破坏的黄土高原中部陇东地区具有明显的干暖化和水分利用率降低的生态气候效应特征。  相似文献   
74.
利用洮河流域气象观测资料和水资源定位观测资料,分析气候变化特征、水资源变化特征及其二者的关系,建立水资源气候模式。分析表明:洮河流域降水量年际变化呈下降趋势,降水量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在-14.5~-4.6mm/10a之间,降水量递减以夏季降水量递减为主。气温年际变化趋势呈显著上升趋势,气温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在0.12~0.59℃/10a之间,增温率以冬季最大,年际变化趋势从20世纪70年代之后持续上升。年干燥指数变化呈显著上升趋势,年干燥指数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在0.05~0.12/10a之间。近50年来洮河流域气候趋于暖干化。洮河流域水资源呈显著下降趋势,年际变化存在2~3,8~9,15a的年际周期变化。水资源与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干燥指数呈显著负相关,降水量减少,干燥指数上升,导致水资源减少。  相似文献   
75.
为探索和验证未来气候变化对半干旱雨养区春小麦生产的影响,了解春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对增温和降水减少协同响应的基本特征,采用开放式红外增温系统装置和水分控制观测场,设置不同温度[增温0℃(对照)、增温1.0℃、增温2.0℃]和水分梯度(正常降水、降水减少30%)模拟气候变化对半干旱区春小麦产量、生物量、穗部性状以及株高、叶面积、叶绿素和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升高和降水减少在春小麦的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上均表现出显著的协同作用。在不增温、增温1.0℃、增温2.0℃下降水减少30%处理比正常降水处理分别减产24.41%、12.93%和27.38%,生物量分别减少19.25%、10.31%和22.11%。因为籽粒产量的降幅略大于生物产量的降幅,所以导致经济系数降低。温度升高和降水减少抑制了春小麦穗的形成,在各增温条件下,穗长、穗重、总小穗数、穗粒数、穗粒重、千粒重表现为降水减少30%处理低于正常降水处理,而无效小穗数和不孕率表现为降水减少30%处理高于正常降水处理。温度升高和降水减少的协同作用对春小麦叶片净光合速率有极显著影响,对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有显著影响。二因子协同作用使春小麦叶片净光合速率降低,导致春小麦株高、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和茎秆重降低。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开展气候变暖下春小麦的响应与适应研究和未来半干旱区春小麦的安全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6.
中国西北冬小麦和棉花生长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甘肃省西峰市和敦煌市农业气象观测站1981~2004年的观测资料,初步探讨了气候变暖对冬小麦和棉花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季极端低温的升高使冬小麦返青期和棉花的播种期明显提前,后期极端高温的升高使冬小麦成熟提前,而极端低温的变暖使棉花停止生长延迟.冬小麦越冬期~返青期的缩短与期间极端低温显著相关,而乳熟~成熟期的缩短与期间极端高温显著相关,返青期~拔节期和开花~乳熟期呈现延长的趋势且均与期间极端低温呈显著相关.棉花播种期~五叶期随期间极端低温的升高而缩短;五叶~现蕾、吐絮~停止生长期和全生育期呈现延长的趋势,且分别与期间极端低温显著相关.冬小麦产量与越冬期间的最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但返青~孕穗和乳熟~成熟期间的最高气温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棉花产量与开花以前的平均最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霜前花产量随十月最低气温的升高而显著增加.生育期间的增温特别是十月最低气温的变暖对本地区棉花生产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而生育后期的高温对冬小麦的高产则极为不利.  相似文献   
77.
基于DEM的甘肃省降水资源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甘肃省80个气象站近30 a(1971~2000)的降水量资料,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进行数据栅格化,采用趋势面分析、逐步回归、宏观地理因子模拟与小地形订正等方法,建立全省降水空间分布的数学模型.从推算结果看:甘肃省降水资源分布差异很大,从100 mm以下到800 mm以上均有分布,而且基本上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逐级减少的趋势;甘肃省干旱区(r<300 mm)面积最大,达到184 144.01 km2,占到全省面积的46.6%.  相似文献   
78.
1.气候资源垂直分布祁连山北坡光资源十分丰富,年总辐射、日照时数自西向东递减,随海拔增加而减少.热量受地形影响分布比较复杂,东热西凉,随海拔升高,积温减少,各级界限温度间的日数缩短.降水量偏少,自西向东递增,随海拔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79.
模拟增温和降水变化对半干旱区春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探索和验证未来气候变化对半干旱区春小麦生产的影响,了解春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对增温和降水变化协同响应的基本特征,利用开放式增温系统和水分控制装置,设置不同水分和温度梯度来模拟气候变化对半干旱区春小麦的影响。结果表明:正常和增加30%降水条件下,增温2.0℃使春小麦株高降低。在不增温和增温2.0℃条件下,增加30%降水使春小麦株高增加;正常和增加降水条件下,增温的叶面积指数比不增温的低。正常和增温条件下,水分对叶面积指数的影响规律性不是很明显;增温和增水协同条件下的株高、叶面积指数小于不增温和正常降水条件下的株高、叶面积指数;增温导致叶绿素含量降低,增温情况下增水会使叶绿素含量提高;正常和增加降水条件下,增温的干物质质量比不增温的低。正常和增温条件下,降水增多则有利于干物质质量的积累;营养生长阶段和生殖生长阶段,在正常和增加降水条件下,增温对叶的分配系数有负效应,增水为正效应。增温对茎的分配系数有正效应,增水为负效应。增温对穗的分配系数有负效应,增水为正效应;增加降水对春小麦的产量有正效应,而增温则不利于产量的提高,即便是在增加降水的情况下,增温还是对产量有不利的影响。研究结果为中国半干旱区春小麦对全球气候变化下的敏感性及适应性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0.
甘肃省高产农区农业自然环境资源时空组合特点及其光合潜力、光温潜力、光温水潜力和光温水土潜力的分布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光能资源丰富;热量资源偏低且垂直和水平差异显著;水资源贫乏;土地质量普遍偏低.光合潜力河西区可达16 468.5 kg/hm2,陇南和陇东次之,陇中较其他各地差;光温潜力河西区为10 452.0 kg/hm2,陇南为7 671.0 kg/hm2,河西和陇中地区光热同步,光温潜力达光合潜力的66.62%和65.95%,陇东和陇南地区为57.49%和53.06%;在河西绿洲灌区,光温水潜力和光温水土潜力均最高,分别占光温潜力和光温水潜力的88.0%和95.7%以上;陇中、陇东和陇南区较低,光温水土潜力仅达光温水潜力的60%~67.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