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1篇
  22篇
综合类   22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2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51.
长期施肥对土壤颗粒有机碳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探讨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颗粒有机碳和土壤酶活性的变化及其关系,对棕壤肥料长期定位试验地第27年耕层土壤的颗粒有机碳和主要酶活性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显著提高土壤中的总有机碳(TOC)、游离态颗粒有机碳(FPOM-C)和闭蓄态颗粒有机碳(OPOM-C)含量及土壤颗粒有机碳POM-C/TOC和FPOM-C/OPOM-C。单施化肥使土壤的TOC含量有所增加,但显著降低了FPOM-C和OPOM-C含量及POM-C/TOC和FPOM-C/OPOM-C;长期施用有机肥显著提高土壤的过氧化氢酶、转化酶、脲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且均随有机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单施化肥对土壤酶活性影响差异较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土壤的TOC、POM-C、FPOM-C和OPOM-C含量两两之间均呈现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土壤的TOC、POM-C、FPOM-C和OPOM-C含量与过氧化氢酶、转化酶、脲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2.
通过田间埋袋试验,探讨脲酶抑制剂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BPT)与不同硝化抑制剂双氰胺(DCD)、3-甲基吡啶-1-1羧酰胺(CMP)和4氨基-1,2,4-三唑盐酸盐(ATC)组合对土壤尿素氮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不同硝化抑制剂DCD、CMP、ATC时,均能不同程度减缓尿素水解,并且可推迟尿素水解5d,增加土壤有效N含量,其中添加硝化抑制剂CMP,对土壤NH4+-N和NO3-含量变化、硝化抑制率和土壤总有效N水平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53.
科尔沁沙地杨树水分利用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科尔沁沙区, 杨树人工林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现象, 水分是本地区植物生存的主要限制因子, 本文为了探究科尔沁沙地杨树人工林的水分来源及水分利用机制, 揭示水分与杨树人工林退化的关系, 为科尔沁沙地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氧稳定同位素技术以科尔沁沙地杨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 采用“DELTA plus XP”稳定同位素比例质谱仪测定植物(木质部)水及各潜在水源δ18O值, 结合自动气象站(HOBO U30-NRC)连续观测降雨量等环境和气象因子, 利用同位素质量守恒多元分析方法, 分析雨季和旱季杨树人工林水分利用策略。结果(1) 雨季土壤含水量均高于旱季, 雨季在0~10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随土层深度显著增加(P < 0.05), 而100~170cm土层的土壤水分含量显著下降(P < 0.05);旱季林内土壤水分含量均大于林外土壤水分含量, 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2)土壤水和植物水δ18O值都高于地下水δ18O值; 旱季土壤水δ18O值整体上比植物水δ18O值低; 雨季土壤水δ18O值反而高于植物水δ18O值。(3)杨树人工林旱季主要吸收利用130cm以下的深层土壤水, 对浅层土壤水利用较少; 雨季杨树人工林除了吸收130cm以上土壤水, 还少量的吸收深层土壤水和地下水。结论(1) 浅层土壤水氧同位素值受到太阳辐射和降水的干扰程度较大, 而深层土壤水受到的干扰程度较小。在旱季, 林内各层土壤水均大于林外各层土壤水, 尤其是80~170cm土壤层更加显著, 这从侧面解释了杨树在利用较深的土壤水及地下水时, 会将少量水分释放到土壤表层这一现象。(2)雨季沙地杨树人工林主要利用浅层土壤水, 旱季杨树人工林主要利用深层土壤水和地下水。杨树人工林根系在浅层和深层土壤中均有分布, 此种根系分布特征保证了杨树人工林在不同季节采用不同的水分利用策略, 从而确保自身水分的生理需要, 是植物应对干旱沙地环境适应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54.
近几年全国重点渔业县-荣成市从拓展渔业的生存发展空间,加速渔业的现代化国际化进程的战略高出发,把大洋渔业为渔业产业结构调整,渔民转产转业和可持续发展的工作重点,坚持“三个注重”即注重搞好产业发展规划,注重搞好项目考察论证,注重依靠科技进步,从而使大洋渔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今后,荣成市决心抓住机遇,从思路调整,配套服务、倾斜支持等方面加大力度,争取使大洋渔业在短时期内有新的起色,新的突破,在国内外大洋渔业开发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55.
NAM添加剂对水稻减氮施肥的影响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NAM添加剂在水稻减氮施肥的情况下,对土壤NH4+-N、NO3--N含量、水稻产量以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旨在验证利用NAM添加剂减少当地水稻施氮量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施用NAM添加剂,在一定的时间内,使土壤NH4+-N保持较高的水平,延缓土壤NH4+-N向NO3--N的转化,减少氮素损失,从而保证总有效氮能够满足作物后期的生长需要。NAM添加剂能够有效地增加水稻产量,常规施肥不添加NAM处理的产量为9676.93 kg hm-2,与常规施肥添加NAM的处理差异显著,而与减氮20%添加NAM处理差异不显著。与常规施肥氮肥利用率33.94%相比,NAM添加剂能够将氮肥的利用率提高到40.58%,并且氮肥的利用率随着施氮量的减少而增加。研究试验表明,在欲节氮减肥的水稻生产中,NAM不失为一种理想的添加剂。  相似文献   
56.
对长期定位试验的棕壤有机磷分级表明:长期施入有机肥或化学磷肥,使土壤活性有机磷、中等活性有机磷和高等稳定性有机磷的含量均增加,部分处理中等稳定性有机磷含量下降,但变化不大。活性有机磷、中等稳定性有机磷和高等稳定性有机磷的比例均呈下降趋势,而中等活性有机磷的比例呈上升趋势。棕壤有机磷以中等活性有机磷和中等稳定性有机磷为主体,约占有机磷总量的90%左右。中等活性有机磷与速效磷在0.01水平极显著相关,活性有机磷、中等稳定性有机磷和高等稳定性有机磷与速效磷在0.05水平显著相关。各组分有机磷对速效磷贡献的大小顺序为:中等稳定性有机磷>中等活性有机磷>高等稳定性有机磷>活性有机磷。  相似文献   
57.
为进一步探讨降水量和水土保持措施对径流泥沙的影响,深入了解黄河中小河流水沙变化驱动因素,采用M-K检验、Morlet小波、线性回归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对1957—2021年关川河上游降水量和水土保持措施面积变化及其对径流泥沙的作用机理和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年降水量呈不显著减少趋势(P>0.05),径流模数和输沙模数呈显著减少趋势(P<0.05),水土保持措施面积呈增加趋势。径流模数、输沙模数对降水量的响应由强转弱,对水土保持措施的响应逐渐增强;降水量和水土保持措施影响水沙变化的关键路径是“水土保持措施面积→径流模数”,其次是“水土保持措施面积→径流→输沙模数”;再次是“降水量→径流模数”,最后是“降水量→径流模数→输沙模数”;降水量对水沙变化的总效应分别为0.42和0.38,水土保持措施面积对水沙变化的总效应则分别为-0.72和-0.65,影响流域水沙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水土保持措施面积,次要因素为降水量。  相似文献   
58.
腐殖酸与硝化抑制剂在作物生长过程中均会发挥协调养分供应的作用,但是目前针对二者配施对作物生长及品质影响的研究还较为缺乏。因此,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探究两种不同来源的腐殖酸(标记为Y 和B)与硝化抑制剂DMPP 配施对油菜生长及品质的影响。试验共设9 个处理,分别为(1)不施肥(CK)、(2)单施氮磷钾(NPK)(U)、(3)NPK 配施DMPP(UD)、(4 ~ 9)NPK 配施DMPP 和3 个浓度梯度腐殖酸Y 和B(UDY1,UDY2,UDY4;UDB1,UDB2,UDB4)。结果发现,与U 处理相比,DMPP 并没有显著影响油菜鲜重和干重等物理指标,但是显著降低了27.5% 的硝酸盐含量(P<0.05),增加了31.1% 的可溶性糖含量(P<0.05),而对油菜体内氮、磷、钾含量并没有显著的影响。与UD 处理相比,腐殖酸Y 和B 的添加可以分别进一步降低油菜硝酸盐含量30.9% 和50.9%,分别增加油菜含氮量6.1% 和12.3%(P<0.05),增加油菜含磷量35.2% 和17.9%(P<0.05);腐殖酸对氮、磷、钾肥的利用效率也具有显著的促进效果,其中最佳的促进效果分别为32.3%(UDB1)、53.2%(UDY4)、34.3%(UDY4)(P<0.05)。综合以上研究结果,可以发现腐殖酸与DMPP 配施可以在单施DMPP 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油菜肥料的利用率,改善油菜品质和安全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