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1篇
农学   8篇
  5篇
综合类   15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17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我国种桑养蚕缫丝织绸的历史已有5000多年,蚕桑文化成为一种精神现象,其影响源远流长.蚕桑文化产品则是以蚕桑文化为基础建立的综合产业,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本文在概述蚕桑文化的意识形态载体和非意识形态载体的基础上,提出当代蚕桑文化产品的市场将向着高质量、绿色低碳、多元化、现代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并指出四川省当前蚕桑文化产品产业发展应以实现超大集群的产业规模、培育壮大具有文化属性的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为基础.  相似文献   
22.
蚕桑产业是支撑四川省山区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本研究旨在推进四川省蚕桑产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本研究以四川省市州尺度上的蚕桑产业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蚕桑产业的发展基础、发展势能、政策扶持力度和环境容量4个发展要素,并针对“近年来四川省桑园面积逐年上升,但蚕茧产量以及占全国总产量比例逐渐下降”这一矛盾现象,采用K均值聚类法确定了四川省各市州蚕桑产业的5种发展类型。结果表明:Ⅰ类区环境容量大,但发展基础薄弱、产区面积逐年减少、政策扶持力度弱,含成都市等12个非产区。Ⅱ类区发展基础好、政策扶持力度高,但环境容量小、产区面积逐年减少,含绵阳市1个主产区。Ⅲ类区有一定的发展基础、环境容量大、势能足,但政策扶持力度弱,含攀枝花市等5个一般产区。Ⅳ类区发展基础极好、势能足、政策扶植力度大,但环境容量小,含凉山州与宜宾2个优势产区。Ⅴ类区发展基础好、政策扶持力度高,但环境容量小、发展势能不足,含南充市1个主产区。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研究建议逐渐淘汰Ⅰ类区,针对Ⅱ类区与Ⅴ类区稳面积、强势能,对Ⅲ类区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引导种植,对Ⅳ类区加强全产业链的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23.
密度和施氮量对雅玉8号青贮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和施氮水平对雅玉8号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雅玉8号在四川资阳地区适宜种植密度为90 000株/hm2,最佳施氮量为200 kg/hm2,其地上干物质产量高达23 345 kg/hm2,果穗率为59.93%,粗蛋白含量为75.5 g/kg,粗纤维仅为124 g/kg,粗脂肪、粗灰分、无氮浸出物和钙含量分别为34.6、62.0、598和4.0 g/kg。种植密度和施氮水平对青贮玉米的地上干物质含量、粗蛋白产量及果穗率和粗纤维含量的影响均呈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24.
四川省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面源污染是分布最广泛的面源污染,分散性强,随机性高,严重影响土壤、水体、大气等生态环境。该文从化肥的施用,农药和农膜的使用,畜禽粪便和农村有机废弃物的排放,水产养殖业废水污染等方面综述了四川省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分析了在防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四川省农业现状提出了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5.
深松和秸秆覆盖条件下紫色土坡耕地水分养分流失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旨在明确深松和秸秆覆盖2种措施在紫色土坡耕地中的水分养分流失特征规律,利用径流小区,结合平作、垄作、深松、完整秸秆覆盖和粉碎秸秆覆盖措施共设置9个试验处理,开展了2年的田间试验,对产量、地表径流、壤中流以及径流中的养分流失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与平作相比,深松可显著增加壤中流量和壤中流中的总氮浓度,增加39.6%的总径流,以及85%的总氮量流失,同时还会降低玉米产量。(2)秸秆覆盖降低地表径流,增加壤中流量和壤中流中的总氮浓度,总径流增加6.4%,总氮量流失增加9.4%,秸秆覆盖对产量无显著影响。(3)粉碎秸秆覆盖的地表径流总氮浓度比完整秸秆覆盖处理低43.2%,2种覆盖方式在地表径流、壤中流及壤中流总氮损失上无显著差异。(4)深松+垄作处理养分流失量在所有处理中最高,产量最低,不适合在紫色土坡耕地应用。本研究阐明了深松和秸秆覆盖在紫色土坡耕地上相对新型的2种耕作措施在紫色土坡耕地上的产量效应和水土养分流失特征,为该措施在紫色土坡耕地利用的可行性评价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相似文献   
26.
【目的】通过研究四川盆地丘陵区红棕紫泥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从而了解区域土壤健康状况、发挥土壤潜在肥力和提升区域农林产品质量。【方法】本文以四川资阳土壤保护站坡耕地的红棕紫泥土为研究对象,利用16S扩增子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取其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特征。【结果】检测到的土壤细菌种类占所有分类物种的11.39%,Chao指数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738.54种和0.99。所有样品中都检测到序列分属于25个细菌的大类,且以变形菌门细菌为第一优势菌群,其下β-变形菌纲、γ-变形菌纲、α-变形菌纲和δ-变形菌纲细菌的相对丰度分别为17.29%、13.16%、11.92%和6.86%。其次,酸杆菌门和拟杆菌门细菌为第二优势菌群,其相对丰度分别为11.55%和10.87%。【结论】红棕紫泥土土壤细菌种类复杂、多样,且优势类群明显。  相似文献   
27.
野生桑种质攀枝花1号的发现与驯化栽培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生桑种质,尤其是具有特异性状的野生桑种质,是桑树重要的基因资源。在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县发现一株树型高大的乔木野生桑树,其树龄在650 a左右,长势繁茂,叶片大而有光泽,桑椹味甜清香。将这株野生桑的1年生枝条作为接穗,以桑品种云桑2号的3年生植株为砧木,用袋接法进行嫁接繁殖,并命名为攀枝花1号。调查嫁接繁殖植株经小范围栽培驯化后的主要生物学和经济学性状,结果表明:攀枝花1号属于中生中熟偏早类型,叶片大而厚、光滑无毛、柔软适口,用于家蚕饲养的摄食性好;果实大而多,平均单果质量2.5 g,成熟桑椹黄白色、黄红色或黄绿色,含糖量高,味甜清香。初步鉴定攀枝花1号是一份具有优异性状的果叶兼用型特色桑种质资源,具有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28.
蚕沙组分的计量分析及开发应用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蚕沙是养蚕生产中的大宗废弃物,也是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副产物之一。蚕沙中的有机质和矿质养分含量较高,可用其生产生物有机肥和食用菌栽培基质;蚕沙中的粗蛋白、碳水化合物以及氨基酸、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的含量也较高,可作为动物饲料的原料;蚕沙中含有丰富的叶绿素、果胶等,还含有香豆素/内酯、黄酮类/酚类和甾体/萜类等活性成分,可用蚕沙入药和提取化工原料。本文较为系统地综述了蚕沙中可利用组分及其计量分析的主要研究结果,介绍了蚕沙开发应用涉及的行业领域及主要产品,并讨论了未来蚕沙综合利用研究的重点课题。  相似文献   
29.
为揭示桑园经营面积对中国西部地区蚕农年收益的影响,于2015—2018年间,对涪城区13个乡镇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和蚕农的生产经营情况进行跟踪调查。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对获得的554份样本数据进行分析,以确定中国西部地区桑园经营的适度规模。结果显示:(1)蚕农每户自有产权土地面积极小,为0.04 hm2/户。(2)蚕农自主经营的平均桑园面积为2.05 hm2/户。(3)区域桑园集约经营的适度规模阈值范围为1.51~12.08 hm2。(4)蚕农人均纯收入与桑园经营规模的函数关系为y=-2491.8x2+33201x,即人均纯收入最大时的土地经营规模为6.66 hm2。由此可见,当前蚕农在确定自身土地经营规模上是理性和合理的,未来经济条件较好的情况下仍有一定的土地需求空间。  相似文献   
30.
探讨桑树新梢在生长旺盛阶段枝条和叶片内养分分配比例的空间分布格局,为桑园土肥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研究以雾化栽培的‘农桑14号’桑树品种为研究材料,研究枝叶间干物质和氮、磷、钾、钙、镁、铜、锌、铁、锰、硫、硼、钼和氯等13种营养元素的分配比例对空间位置的响应情况。枝叶间养分的分配比例为枝条每收获1 g干物质或营养元素时叶片可收获的干物质或营养元素的量,其表现为锰铁硼钼氮钙镁锌钾硫氯磷铜干物质。除镁元素外,干物质和其余12种营养元素都表现出上部叶片在资源分配上具有显著的优势。而桑枝内各部位镁的枝叶分配比例相对稳定。因此,在桑枝生长的旺盛期,建议根据理论施肥量适当增加镁肥的供应,而对除镁以外其余12种营养元素所对应肥料进行适当的减肥调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