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3篇
林业   15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3篇
  63篇
综合类   46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46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玉米地膜覆盖的土壤环境效应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地膜覆盖和露地栽培对玉米的土壤温度、水分、养分、盐分含量和土壤生物学特性及硝酸盐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玉米生长前期,地膜覆盖5,10,15,20,25 cm土层的土壤甘平均温度比露地提高2.4℃、3.0℃、2.9℃、2.2℃、2.7℃,6~7月份比露地降低1.1℃、0.5℃、0.5℃、0.6℃、0.6℃.地膜覆盖0~10,10~20,20~30,30~40 cm土层的土壤合水量分别比露地增加18.84%、10.67%、11.12%和8.9%.地膜覆盖增强了土壤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的数量、CO2浓度、土壤呼吸和土壤NO3——N的含量,减少了土壤氮素的损失.地膜覆盖降低了土壤有机质、氮素、速效磷的含量、过氧化氢酶和脲酶的活性及土壤表层的盐分含量.地膜覆盖提高了玉米的生物量和经济产量.  相似文献   
52.
陕北丘陵沟壑区果树适地适栽与节水灌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陕北丘陵沟壑区川地、坡地以及不同坡向、不同坡位的气候条件,提出果树的最佳适栽地块。通过对陕北沟壑区果园土壤含水量的分析,提出了适合于该区的果树节水灌溉方法和灌溉量。  相似文献   
53.
毛乌素沙地高等植物资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解禁牧和退耕后毛乌素沙地的植被状况,2002-2004年在查阅相关资料和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沙地高等植物资源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毛乌素沙地的高等植物共有1106种,分属于98科420属;主要科有菊科、禾本科、豆科、蔷薇科和藜科;主要属有蒿属、黄芪属、葱属、柳属、杨属;主要种有油蒿、沙竹、牛心朴子、沙柳和乌柳;植被类型主要有草原植被、草原和荒漠灌丛、沙生植被、草甸植被、盐生植被、沼泽和沼泽性植被、水生植被,其中沙生植被占主导地位,其次为草甸植被;植物群落主要有油蒿群落、油蒿—柠条群落和沙柳、乌柳、沙棘组成的“柳湾”;简述了毛乌素沙地的植被特征,提出灌木应为该区植被建设的主要物种,加强灌、草、乔之间的结合。  相似文献   
54.
根据陕北黄土高原的自然生态环境,果树生产现状和果树分区原则,将该区果树生产划分为北部神府海红果产区,毛乌素沙地酿酒、制汁葡萄产区,横山、白于山山区山杏、山桃产区,延河中下游商品苹果、梨产区,黄河沿岸优质红枣产区,中部、南部多种果树产区,洛川塬优质苹果产区7个区域,提出各区果树发展的主要方向、规模和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55.
渭北旱塬衰弱苹果树更新修剪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渭北旱塬是陕西省优质苹果生产区,但近年来衰弱树出现的几率越来越多。为了减少、防止衰弱树的发生,增强树势,在简要介绍了衰弱树的生长特性及形成原因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衰老树、小老树、"大小年"树和衰弱枝组、徒长枝的更新修剪方法及修剪时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56.
为了保护和利用野生百合资源,在前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秦巴山区野生百合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秦巴山区野生百合有12种,较前人的调查多3种(不含云南大百合),其中野百合、细叶百合比较常见,绿花百合、岷江百合几乎绝迹。建议秦巴山区建立野生百合资源圃,积极引导当地民众栽培、保护、保存野生百合资源。  相似文献   
57.
为了探寻自然生草对果园小气候的影响,试验以苹果园清耕和人工生草为对照,监测了自然生草对渭北旱塬苹果园小气候、果实灼伤和早期落叶病的影响。结果表明:自然生草与人工生草果树行间的空气相对湿度较清耕分别提高了11.77%和10.53%,树冠内的分别提高了12.01%和11.16%。自然生草和人工生草降低了果树行间及树冠内的空气温度及果园土壤温度。自然生草和人工生草果树行间的光照强度较清耕分别降低了5.59%和5.05%,且降低了树冠反射光谱、新梢尖削度和果实日灼率,但却提高了早期落叶病的危害程度。自然生草对苹果园小气候、果实灼伤及早期落叶病的影响与人工生草的基本一致。综上所述,自然生草和人工生草的果园应加强修剪及病虫防治,以消除自然生草和人工生草对果树生长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58.
沃特和PAM保水剂对土壤水分及马铃薯生长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7  
在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以不施为对照,开展了浸种、穴施保水剂沃特和PAM对土壤水分和马铃薯生长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沃特、PAM不同处理10~20 cm、30~4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在盛花前略高于对照,茎叶衰老后略低于对照。不同处理0~100 cm土层土壤水含量苗期略高于对照;花期沃特、PAM穴施用量15和30 kg/hm2处理极显著高于对照,沃特、PAM穴施用量60 kg/hm2和1.0%浸种处理显著低于对照;收获期不同处理均低于对照。不同处理花期、收获期均表现为沃特、PAM施用量越大,生物量、块茎产量越高,块茎个数越少,最大块茎越大。从播种到花期沃特、PAM穴施用量15和30 kg/hm2处理的耗水量显著低于对照,从播种到收获期不同处理的耗水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但花期、收获期不同处理的水分利用率和水分产出率均极显著高于对照。沃特和PAM在马铃薯生产应用中,穴施应以30 kg/hm2到45 kg/hm2为宜。用1.0%的浓度浸种,可成为沃特和PAM在马铃薯生产中利用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59.
刺槐,柠条,沙棘林土壤入渗及抗冲性对比试验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9  
试验结果表明:刺槐、柠条、沙棘林土壤入渗性能均高于荒地。从初渗率到稳渗率,刺槐林最高,初渗率柠条林最高,沙刺林稳渗率高于柠条林。3种林地的土壤抗冲性均大于地。土壤表层抗冲性以柠条林最大,刺槐、沙刺林次之,荒地最小。刺槐、柠条、沙棘林土壤冲刷模数与土深度、冲刷坡度、须根含量关系密切,并呈多因子乘积函数关系,为研究乔灌林保持水土机理和土壤抗冲性测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0.
在陕北丘陵沟壑区,以油松纯林为对照,通过对油松与沙棘行状混交、带状混交和宽行混交沙棘平茬、宽行混交沙棘不平茬的油松树高、地径、树冠、顶梢生长、存活率等的监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方式混交的油松在栽后前3 a的生长状况与纯林无差异。当混交林的沙棘覆盖度达到70%以上后,行状混交和宽行混交沙棘不平茬的油松生长量开始下降,栽后6~7 a大量死亡,第8 a基本死完;宽行混交沙棘平茬的油松,随着平茬沙棘的萌生,油松的生长量大于纯林,在萌生沙棘生长的第3 a,沙棘覆盖度达40%~45%时,油松的生长量明显大于对照;带状混交的油松,当沙棘侵入油松林带后,油松的生长量大于对照,当沙棘的覆盖度达40%~45%时,油松生长速度与纯林的差异明显。不同年份的降水量对油松的生长影响显著,但滞后1 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