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5篇
  44篇
综合类   28篇
农作物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我国南方红壤磷素研究概况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如何提高磷肥当季利用率、减少因磷肥损失带来的环境污染是长期以来全球共同关注的课题。针对我国南方红壤磷肥利用率低、磷素固化严重的现状,系统地阐述了我国对南方红壤磷素各方面研究的概况,包括磷素形态与转化、固磷机制、影响因素,以及增强磷素有效性的途径和方法,为解决南方红壤磷素固定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2.
长期秸秆还田对白浆土有机碳含量及腐殖质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白浆土秸秆还田(20、24、32年)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及腐殖质组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与对照(CK)相比,秸秆还田后耕层(0~20 cm)与20~40 cm白浆土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2.46~3.91、10.75~15.79g/kg。随还田年限增加,耕层与20~40 cm土壤水溶性物质在还田24年达最高值,分别为0.67、0.58 g/kg;而水浮性物质显著增加且在还田24~32年趋于稳定值。耕层土壤腐殖酸与胡敏酸含碳量均呈增加趋势,还田24年时最高,分别为10.04、5.51 g/kg;在20~40 cm土层则先增后减。耕层土壤富里酸含碳量先减后增,20~40 cm土壤富里酸含碳量则显著增加。耕层胡敏素含碳量呈减少趋势,而20~40 cm土壤则呈增加趋势。秸秆还田后白浆土胡富比发生较大变化,耕层土壤胡富比在还田24年时达到峰值1.22;而20~40 cm土层胡富比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53.
复合活化磷矿粉的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实现中低品位磷矿粉的资源化利用,以油菜和小白菜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盆栽试验,对经机械化学和磷素活化剂复合活化后磷矿粉的长效有效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前期试验中施用重过磷酸钙处理的油菜干重、叶绿素及全磷含量均显著高于经活化处理磷矿粉的。而后期试验中分别经机械化学和不同磷素活化剂(黑液污泥和低分子有机酸的钠钙盐)处理的磷矿粉,其小白菜干重、叶绿素及全磷含量均与重过磷酸钙处理的无显著差异。整个生长周期内,重过磷酸钙速效磷含量在前期(0~50天)呈线性递减,50天内减少了40 mg/kg,50天以后变化较平缓;复合活化后的磷矿粉速效磷含量呈现出缓慢升高后缓慢下降的趋势,且在40天左右达到最高。研究表明,尽管复合活化后的磷矿粉肥效初期达不到重过磷酸钙水平,但后期则能与之相当。  相似文献   
54.
为探讨生物增温技术在水稻抗低温育苗中的应用效果,以‘空育131’为供试水稻品种,通过田间小区实验(苗床和水田2个部分),研究了酿热物基础上施用不同剂量生物增温剂(一种微生物发酵复合菌群)对水稻苗床温度、秧苗素质以及栽后水稻的生育期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较酿热物育苗相比,增施生物增温剂后可显著提高苗床温度,改善秧苗素质,促进水稻早熟,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其中以中等剂量(2.5kg/100m2)生物增温剂处理效果最好:可提高苗床温度3.0℃,增产8.8%,增收2110元/hm2。  相似文献   
55.
脲酶/硝化抑制剂对花生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棕壤为供试土壤,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化肥中添加不同种类和不同量的抑制剂对花生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抑制剂的各处理与施肥对照CK1比,开花期的平均植株干重增加了3.2%~23.1%,成熟期的平均株高增加了2.1%~10.0%,而对花生分蘖影响不大。叶绿素总量在开花期增加了2.1%~10.7%,在成熟期,脲酶抑制剂NBPT1和NBPT2处理叶绿素下降幅度小,含量仍在CK1以上,而含硝化抑制剂的DCD1、DMP1、DMP2和DMP3处理下降幅度较大,叶绿素含量在CK1以下。试验同时表明,添加抑制剂可使花生增产2.06%~11.65%,其中DMP3、NBPT1和NBPT2处理增产效果更好。化肥中添加抑制剂后促进花生生长和提高产量。此文主要为提高肥料利用率和保护生态环境,并为抑制剂的研制开发与应用推广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6.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内我国发展思路、方向和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农业的绿色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环节,对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障食品安全和营造宜居环境均具有重要的作用。肥料作为最大的外源投入品和生产资料,对农产品数量、质量和农业生态环境作用巨大,影响深远,在农业绿色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传统肥料的不合理施用造成了土壤质量退化、环境污染、农产品品质下降等问题,迫切需要肥料产品的转型和升级,绿色投入品的研制应运而生,而“绿色肥料”也在这个大背景下被提出。绿色肥料概念或定义:应用质量安全原料,低碳环保工艺,采用物理-化学-生物改性增效技术生产和使用的,具有养分高效均衡、减排环保、培肥地力沃土功能的一类肥料。绿色肥料种类主要分为以下五类:养分高效型绿色肥料;固碳培肥型绿色肥料;增效及提高养分转化效率型绿色肥料;养分均衡型绿色肥料;增值型绿色肥料。如何实现化肥的绿色转型、有机肥资源高效低成本利用,主要有四方面建议。(1)依靠市场机制,加强顶层设计,构建肥料绿色制造新体系;(2)以养分资源综合管理为核心,促进有机-大量元素-中微量元素肥料平...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蕨菜孢子无菌繁殖的最佳培养方法。[方法]以蕨菜孢子为材料,研究消毒方式、赤霉素(GA_3)浓度、光照和温度、无机盐和糖浓度对孢子萌发、原叶体发育、原叶体增殖、幼孢子体诱导的影响。[结果]5%NaClO溶液消毒5 min为蕨菜孢子最佳消毒方式;在含有0.2 mg/L GA_3的培养基上,孢子萌发速度明显提高,比CK提前13 d,心形原叶体出现时间也提前10 d;MS是蕨菜孢子萌发的最佳培养基,蕨菜孢子萌发温度最好在20~25℃,心形原叶体必须在光照条件下才能形成;蕨菜原叶体增殖最适培养基是MS,此时增殖系数达79.1;蕨菜原叶体增殖培养基最适糖浓度为1%,此时增殖系数是88.3;KT激素有利于蕨菜孢子体形成,最佳培养基为MS+KT 0.2 mg/L,叶片最多(4.6个),孢子体出现时间最短(35 d)。[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蕨菜产业化快繁体系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8.
中国化学肥料发展及其对农业的作用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回顾了中国化学肥料生产、应用的发展历程,探讨了由于化肥施用所引起的土壤养分平衡的变化;着重对稳定型肥料、复合肥和包膜肥三项新型肥料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较为翔实的综述;基于我国化肥产业的现状,指出了我国化肥存在着品种结构不合理、投入量低、化肥资源配置不合理、养分投入比例不平衡、新型高效肥料发展缓慢等一系列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展望了我国肥料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59.
水溶性高分子材料肥料包膜与缓控释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亲水基团-COOH改性后的水溶性聚氨酯溶液为包膜材料,用转鼓包衣工艺制备包膜肥料。选择土柱淋溶法和土壤培养法对包膜肥料进行评价表明:水性聚氨酯在喷涂到肥料表面后能发生交联反应,去除其亲水性,成膜性良好。包膜后肥料比未包膜肥料,在释放性质上大大改善,可以有效控制养分的释放,包膜量为6%时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60.
包膜型控释肥料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阐述了包膜型控释肥料的定义,介绍了常见的包膜肥料的类型,归纳了其评价方法,并简单分析了控释肥料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