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6篇
  8篇
综合类   38篇
水产渔业   17篇
畜牧兽医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在农村,一直存在着“好男不干配种行,好女不嫁配种郎”的偏见。然而,江西省新建县石埠乡农民程长苟,却能冲破这种陈旧观念的束缚,从“偏门”中创出一条致富路──赶着公猪走村串户给母猪配种。   程长苟过去一直以种田为生。 1993年,他注意到生猪价格一直上涨,特别是仔猪价格涨幅很大,村民饲养母猪的热情很高,附近增加了不少母猪。但他同时又注意到,饲养公猪的农户却寥寥无几,农户给母猪配种往往要到十里外的地方去找公猪,极不方便,还时常延误最佳交配时间,造成母猪产仔率低。   程长苟想,如果自己饲养一头公猪,不但可…  相似文献   
52.
鱼虾类对微量矿物元素的需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琴  程光平 《中国饲料》2001,(20):20-22
微量矿物元素在动物体内含量甚微 ,但在机体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鱼虾类微量元素的营养生理作用及需要量 ,对完善饲料营养成分 ,提高饲料效率和促进鱼虾类生长发育及维护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1 鱼虾类对微量元素的营养需要鱼虾类需要的微量元素有 1 4种 :铁、锌、锰、铜、碘、钴、氟、硒、镍、钼、铬、硅、钒、砷。1 1 铁 铁是一种重要的微量元素 ,它是鱼类等脊椎动物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 ,参与氧的运输 ;在细胞氧化中是细胞色素氧化酶和色素蛋白等的组成成分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起传递氢的作用。鱼虾分属不同的动物门类 ,它们对…  相似文献   
53.
【目的】了解凡纳滨对虾对低温持续胁迫的耐受力,为评估低温对凡纳滨对虾养殖业可能造成的风险及有效应对寒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7、8、9、10和11℃ 5个低温持续胁迫试验组和一个空白对照组(室内自然水温20℃),通过观察凡纳滨对虾对不同低温胁迫的行为反应并分别记录死亡历时,应用统计学方法拟合死亡率与死亡历时的关系模型。【结果】试验期间对照组凡纳滨对虾未出现死亡,存活率为100%。凡纳滨对虾在低温持续胁迫下,首尾死亡及100%死亡历时均随胁迫温度的升高而延长,7和11℃低温胁迫时,首尾死亡及100%死亡历时分别为2.6和13.3 h、27.0和158.4 h。凡纳滨对虾对低温反应敏感,7~11℃的持续胁迫均能导致其死亡,但死亡历时时域不一,7和11℃持续胁迫下,其死亡历时时域分别为24.4和145.1 h,即死亡历时随胁迫温度的降低而缩短。5个低温持续期内凡纳滨对虾的死亡率与死亡历时回归方程R2的置信度均高于0.9500,在7、9、11℃持续胁迫下,凡纳滨对虾死亡率与死亡历时的关系均符合幂函数方程,其幂函数指数分别为1.2751、1.0508和1.1173;而8和10℃持续胁迫下,死亡率与死亡历时的关系曲线更符合多项式。【结论】凡纳滨对虾不耐低温,低温胁迫致死过程有一定持续期,但死亡速度随胁迫温度的降低而加快,因此养殖过程遇低温季节应加强应急管理,最大限度规避寒害风险:胁迫温度较低(7℃)时,须在短时间内完成应急管理,最长应急处理时间为1 d;胁迫温度较高(11℃)时,可适当延长应急管理,但最长应急处理时间不宜超过6 d。  相似文献   
54.
斑点叉尾(鱼回)(Ictalurus punctatus Rafinesque)属鲇形目(鱼回)科的鱼类,又名美洲鲇、沟鲇,在广东叫美国(鱼回),原产于美洲,广泛分布于美洲中部和东部的淡水和盐度0.8%以下的咸淡水中,除北美洲的大部分国家外,东南亚及西欧部分国家也有分布.具有肉质鲜美、营养丰富、适温范围广、食性杂、生长快、制种较容易、起捕率高等很多优点,是美国主要的淡水养殖鱼类之一.  相似文献   
55.
【目的】采用Meta分析法评价大黄(Rheum officinale)、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诃子(Terminalia chebula)、黄连(Coptis chinensis)4种中草药对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的体外抑菌效果,为水产养殖动物嗜水气单胞菌病防治的中草药筛选提供参考。【方法】使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8年1月,检索关于大黄、诃子、黄芩、黄连4种中草药对嗜水气单胞菌体外抑制效果的文献,并追溯相关参考文献。提取数据,利用Reviewer manager 5.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大黄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抑菌效果显著高于黄芩[MD=0.85,95%CI(0.02,1.68),P=0.04];黄连的抑菌效果显著低于大黄[MD=-3.41,95%CI(-5.61,-1.21),P=0.002];黄连的抑菌效果显著低于黄芩[MD=-4.60,95%CI(-6.03,-3.17),P0.0001];黄芩与诃子的抑菌效果无显著差异[MD=-0.33,95%CI(-1.54,0.88),P=0.59]。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Meta分析结果均稳定。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药敏结果的异质性主要因菌株的来源不同造成。【结论】根据Meta分析,大黄、黄芩、诃子和黄连4种中草药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抑菌效果为大黄黄芩和诃子黄连,分析结果稳定,使用此4种中草药治疗嗜水气单胞菌病时建议首选大黄。  相似文献   
56.
研究不同降温速率对吉富罗非鱼死亡的影响。试验表明,起始温度18.0℃,降温速率为1℃/3h、1℃/6h、1℃/8h、1℃/12h和1℃/24h时,吉富罗非鱼的半致死低温分别为5.30℃、6.05℃、7.15℃、7.10℃和8.00℃(P0.05),半致死低温随降温速率加快而降低。以水温降至12℃为0.0h计算,计算不同降温速率实验组首尾、27.3%、50.0%、77.3%和100.0%死亡率的历时。结果发现,1℃/3h、1℃/6h、1℃/8h降温组吉富罗非鱼不同死亡率的历时相差不大,而1℃/12h和1℃/24h两个降温实验组其死亡率和死亡历时关系均符合二次多项式关系,分别为:y=-0.0014x2+0.2779x-11.855(R2=0.9787);y=0.001x2-0.201x+9.849(R2=0.9898)。  相似文献   
57.
设置A、B、C 3种投饲模式,研究其对于池塘养殖新吉富罗非鱼生长及水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养殖全程模式A、B、C罗非鱼的相对增重率分别为3045.08%、3117.94%和3077.97%,模式B相对增重率高于模式A和模式C,且养殖对象生长较均匀;不同投饲模式下的浮游植物种群结构,模式B为6门32属,其种群多样性较模式A和模式C丰富;3种投饲模式塘水质等级分别为IV、III、V类水。分析认为,模式B更有利于实现池塘养殖新吉富罗非鱼较快生长及保持较好水质。  相似文献   
58.
程光平  梁亮  黄钧 《淡水渔业》1999,29(2):27-31
采用“直接配对”及“适应 配对”( 下称间接配对) 方法, 对一冬龄月鳢雌雄进行单组配对产卵, 同时进行了“捞卵”和“亲鱼护卵”孵化比较及小水体育苗观察, 还结合家鱼繁殖技术讨论了月鳢繁殖及鱼苗生长特征。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索不同循环饥饿投饲模式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养殖塘水质状况的影响,筛选出基于优良水质的黄颡鱼池塘养殖循环饥饿投饲模式,为其规模化生态化养殖提供科学参考.[方法]按间隔3 d(X3组)、5 d(X5组)、7 d(X7组)和10 d(X10组)饥饿1 d等4种循环饥饿投饲模式养殖黄颡鱼,以正常投饲塘(X0组)为参照点,利用浮游生物完整性指数(P-IBI)评价各模式塘水体健康状况,比较分析P-IBI评价结果和灰色关联分析结果.[结果]最终筛选出Y2(浮游植物种类数)、Y14(浮游植物生物量)、Y19(浮游动物Margalef丰富度指数)、Y31(硅藻门相对丰度)、Y33(绿藻门相对丰度)和Y35(枝角类和桡足类相对丰度)作为构建P-IBI评价体系的指标.P-IBI分值显示,养殖中、后期各试验塘和参照点的水体健康状况均有所下降,至养殖结束时,X0、X3、X5、X7和X10各组的P-IBI分值比其初始值分别下降57.66%、19.30%、11.10%、30.08%和29.91%;各试验组的P-IBI平均值排序为X70.05).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4组试验塘和参照点水质综合判定均为Ⅲ类,其中X3组和X5组水质状况较优,其试验后期均为Ⅲ类,且有1个时期为Ⅱ类.[结论]循环饥饿投饲模式中处于饥饿期的黄颡鱼对饲料利用率较高,减少养殖塘中残饵的富集;同时饥饿期黄颡鱼直接或间接利用养殖塘中的浮游生物,在一定程度上能保持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相对稳定,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综合分析水质因子和P-IBI得出,间隔5 d饥饿1 d的投饲模式有助于改善黄颡鱼养殖塘水质状况.  相似文献   
60.
运用RT-PCR和快速扩增cDNA末端(rapid amplication ofcDNA Ends,RACE)技术获得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hepcidin基因全长cDNA,为774 bp,包括ORF 282 bp、5’UTR 117 bp和3’UTR 383 bp,3’UTR存在1个多聚腺苷酸加尾信号(AATAAA)和1个mRNA不稳定基序(ATTTA)。推定编码93个氨基酸,与其它鱼类hepcidin的序列同一性为27.9%~51.6%;SignalP 4.0软件预测信号肽位于1~24位。在邻接(neighbor-joining,NJ)法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中,草鱼hepcidin前体肽和其他已报导的鱼类hepcidin前体肽聚为一枝。实时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chain reaction,qPCR)检测结果显示hepcidin基因mRNA主要表达于肝脏、脾脏、头肾和眼等组织;柱状黄杆菌注射后4~48 h,hepcidin基因在肝脏、脾脏和头肾中表达均显著上调。研究亮点:克隆到草鱼抗菌肽hepcidin一个新基因的全长cDNA,阐明了其所编码的hepcidin与其它脊椎动物hepcidin具有类似的结构与功能;证明其广泛分布于各组织中,参与了对细菌的免疫应答,是固有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