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4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13篇
  5篇
综合类   80篇
农作物   11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以湖北钟祥的水稻高产田为例对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水稻的产量构成因素中,各因素与水稻产量之间的关联序为结实率>单位面积穴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平均每穴有效穗数,说明在当地的生产技术条件下,结实率及单位面积穴数对产量贡献较大,因此,在提高结实率的基础上,应适当加大种植密度,以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2.
水稻产量性状相关性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影响水稻产量性状的相关性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结实率、667m^2穗数、667m^2穴数与667m^2实际产量之间有较大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7009.0.5900和0.6520。而千粒重和平均每穴的有效穗数与产量呈较弱的负相关性,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1290和-0.0681。因此,在制定水稻高产栽培措施时,应在稳定较高结实率的基础上,提高667m^2穗数和穴数,达到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3.
机械旱直播播种密度对水稻群体光合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调整2BD-10型水稻精量穴直播机自带播种挡位,设置D14、D16和D18 3个播种密度处理进行旱直播,考察水稻(Oryza sativa L.)群体光合和产量形成的规律.结果表明,D16实际产量达到10 345kg/hm2,分别较D14和D18的产量提高4.7%和13.9%;D14和D16的茎鞘物质输出率(EPMSS)分别比D18的低30.1%和33.2%,茎鞘物质转换率(TPMSS)分别比D18的低65.9%和53.4%;齐穗以前,D18顶叶保持较高的叶绿素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但叶面积指数(LAI)和有效穗数显著低于D14和D16的,自孕稳期至收获期D14的LAI均保持7.0以上,群体透光度较差;与D14和D18比较,采用D16播种密度进行机械旱直播,水稻群体可获得足够的有效穗数,有利于光合物质积累,田间产量更高.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水稻抽穗期基因qHY-8在不同品种中对水稻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机制,将来自供体亲本Lemont的qHY-8所在染色体片段导入受体亲本特青、粤泰B及绵恢725中分别考察其生长发育性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和干物质积累特性.结果表明,qHY-8目标区段导入特青和粤泰B背景后播始期(播种至始穗时间)及生育期延长,株高、穗长及干物质积累显著增加,并且颖花数的增加提高了水稻的产量;而绵恢725背景下虽然也表现出生育期延迟,但是干物质积累没有差异,而结实率的降低导致产量下降,因此qHY-8在特定水稻品种中可以提高产量,但将其应用于育种时要考虑它在不同受体品种中对产量及相关性状的效应不同.  相似文献   
15.
稻虾共作模式氮和磷循环特征及平衡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虾共作模式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一种新兴的稻田复合种养生态模式,研究稻虾共作系统中氮(N)和磷(P)的循环特征及盈亏状况,对合理调控稻虾共作系统养分循环和平衡,指导系统N和P优化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田间试验,采用投入产出法,以中稻单作模式作为对照,研究了稻虾共作模式下N和P的循环特征及平衡状况。结果表明:克氏原螯虾子系统N和P的输出/输入比分别为0.62和0.44,且子系统中N和P以饲料输入最大,占总输入的92.9%和96.4%,以成虾N和P输出最大,分别占总输出的53.3%和59.5%;在目前投入水平下,两种模式土壤子系统中N和P表观平衡均出现盈余,且稻虾共作模式土壤子系统N的盈余量高于中稻单作模式,而P的盈余量则低于中稻单作模式;稻虾共作模式和中稻单作模式的N和P输出/输入比均小于1,且稻虾共作模式的N和P输出/输入比均小于中稻单作模式;稻虾共作模式增加了土壤截存的N和P量,其土壤截存的N和P量较中稻单作模式分别提高49.2 kg·hm-2和9.1 kg·hm-2;稻虾共作模式提高了系统N和P表观损失量,其系统N和P表观损失量较中稻单作模式分别提高10.2 kg·hm-2和1.0 kg·hm-2。可见稻虾共作模式降低了N和P输出/输入比,促进了土壤中N和P的累积,但增加了系统N和P表观损失量。  相似文献   
16.
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充分发挥水稻的产量潜力和实现水分高效利用,以超级杂交水稻“两优培九”和“红莲优6号”为材料,比较了间歇灌溉(B)、半旱栽培(C)、干旱栽培(D)和淹水灌溉(A)方式下的水稻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随着田间灌水量的减少,水稻生育期延迟,生育期最长的干旱处理与淹水处理的全生育期天数相差长达13.5d。间歇灌溉水稻的最高分蘖期比淹水灌溉推迟5~7d。与淹水灌溉相比,间歇灌溉的叶片光合速率高,叶面积指数大,叶片蒸腾速率较低,提高了水分利用率;半干旱栽培的水稻叶片蒸腾速率比净光合速率下降快,水分利用率相对较高;干旱栽培的叶片净光合速率降低,水分利用率低,后期叶片出现早衰。间歇灌溉与淹水灌溉的水稻株高、叶面积指数、气孔导度差异不显著,但与半旱和干旱栽培差异显著。综上所述,间隙灌溉比其他3种灌溉方式能更好地改善水稻生物学特性,在生产上有较好的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旱育保姆药肥种衣剂对早、中、晚稻(Oryza sativa L.)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在浠水县13个乡镇布点开展试验示范。结果表明,旱育保姆种衣剂育秧秧苗素质优于软盘育秧,且产量高于软盘育秧。旱育保姆种衣剂杂交稻育秧适宜播种量为225 kg/hm2,播种量过大,则秧苗素质明显变差,产量降低。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不同的氮肥运筹处理对机直播水稻的产量、稻米品质以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在机械直播条件下,以南粳9108和黄华占为材料,在大田总氮量210 kg/hm2的条件下,设置3种不同的氮肥运筹,基肥∶分蘖肥∶幼穗分化肥分别为N1(5∶2∶3)、N2(3∶4∶3)、N3(无∶6∶4),并以不施氮肥(N0)作为对照。结果显示,南粳9108和黄华占都在基肥∶分蘖肥∶幼穗分化肥为3∶4∶3时产量最高,分别为9 691.2、11 596.1 kg/hm2,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稻米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在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直链淀粉、蛋白质含量随着穗肥比例的增加而升高,表现为N3>N2>N1,垩白率、垩白度随穗肥比例的增加而降低,表现为N1>N2>N3。水稻各个生育时期在3∶4∶3的处理下,氮素吸收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并且氮素农学利用率、氮肥利用率表现为N2>N3>N1。研究结果表明,在施氮量相同的情况下,氮肥运筹N2(3∶4∶3)可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而N3(无∶6∶4)处理显著提高稻米营养品质和外观品质。  相似文献   
19.
孝感市再生稻品种的筛选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适合湖北省孝感市种植的再生稻品种,以12个水稻品种为材料进行一种两收试验,主要从品种产量、生育期、农艺与经济性状、再生性和抗逆性4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德香4103、广两优476、准两优527、丰两优香1号(CK)4个品种可以作为再生稻品种示范推广,新两优223、两优6326、渝香203等品种与对照(CK)产量相当,在生态条件相似的周边省市可适当种植。  相似文献   
20.
栽植密度对广两优476群体质量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杂交组合广两优476为材料,考察不同栽植密度对水稻茎蘖动态、群体质量以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株行距为13.3 cm×30 cm(D2)的栽植模式,水稻产量达到9.9 t/hm2,分别较栽植株行距16.7 cm×30 cm(D4)和10 cm×30 cm(D1)处理提高14.5%和7.3%。采用D2栽植模式的水稻具有较高的群体质量,主要表现为群体茎蘖数和叶面积指数(LAI)适中,冠层中功能叶具有较高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比叶重较大,群体透光性较好,下部黄叶较少。密度与D2相差不大的宽窄行(D3)处理群体质量也表现出相似的规律。构建适当规模的群体、发挥杂交稻个体分蘖能力较强等优势、提高冠层的光合功能,有利于充分发掘品种的生产潜力,取得高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