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2篇
林业   1篇
基础科学   1篇
  62篇
综合类   124篇
农作物   5篇
园艺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二氧化碳浓度对玉米秸秆分解期间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添加玉米秸秆后,激发了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在培养第1 d各处理SMBC达到了整个培养期的最高峰后迅速下降,90 d以后SMBC的下降趋势趋于平缓。在不同浓度的二氧化碳培养条件下,0~15 d短期培养期间,各处理SMBC间差异不显著。30~270 d长期培养期间,SMBC随着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而减少,各处理之间差异显著。通过相关性分析,各处理的SMBC分别与土壤有机碳、腐殖物质、富里酸、胡敏素间均呈显著正相关。二氧化碳浓度为0.03%的SMBC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呈显著正相关(r=0.649,P<0.05),表明正常大气条件更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  相似文献   
192.
采用田间试验,利用秸秆露地挖穴对越橘生长的土壤进行改良,测定高丛越橘品种"蓝丰"和半高丛越橘品种"圣云"改土后土壤pH值、土壤有机质、植株生长和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玉米秸秆和园田土体积比1:1的处理,土壤pH值由原来的6.87降为4.18,;土壤有机质含量由园田土的2.16%提高到5.89%;植株的高度、粗度、基生枝长度和延长枝长度等生长指标均比对照有所提高;单果重和单株产量也明显高于对照,"蓝丰"和"圣云"2个品种单株产量分别是对照的158.9%和154.8%.说明该处理对越橘生长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3.
为了研究长期施肥处理对土壤表层及亚表层团聚体腐殖质组成的影响,以32年长期定位不施肥(ck)、施用氮磷肥(T1)、有机肥(T2)、有机肥与氮磷配施(T3)4个试验处理下的暗棕壤表层(0~20 cm)及亚表层(20~40 cm)团聚体腐殖质组成为研究对象,研究了4种不同处理对暗棕壤表层及亚表层不同粒级团聚体腐殖质组成数量及可溶性物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与氮磷配施(T3)可以明显增加表层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但不利于亚表层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积累;表层与亚表层大团聚体(>2 mm、2~0.25 mm)中胡敏酸(HA)和富里酸(FA)含量最高;与空白处理(ck)相比,施肥处理促进了表层与亚表层>2 mm大团聚体胡敏素(Hu)数量的增加;所有粒级中表层土壤HA的Δlg K值均高于亚表层。在暗棕壤中,长期连续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表层与亚表层土壤大团聚体中腐殖质数量提高都具有促进作用,对于改善表层与亚表层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可以通过有机肥与化肥的配施来提升暗棕壤的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94.
为探讨田间自然老化生物质炭对土壤铵态氮持留性能的影响机制,通过田间原位埋置尼龙袋法和室内批量平衡吸附试验,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BET比表面、差热与热重等分析技术,研究田间自然老化1年(A1)、2年(A2)和3年(A3)的生物质炭的表面结构特征等理化性质的动态变化及其对铵态氮吸附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田间自然老化3年的生物质炭表面孔隙结构塌陷明显,随着田间老化时间增加,生物质炭的BET比表面积、总孔容、介孔孔容与平均孔径增加,而微孔表面积减少,与新鲜生物质炭(A0)相比,A3处理生物质炭的BET比表面积、总孔容和平均孔径分别增加18.93%、42.31%和20.71%,微孔表面积减少26.17%;碳和氮元素含量分别增加7.92%和95.61%,生物质炭的芳构化程度有所降低,热稳定性下降。随着田间老化时间的增加,生物质炭对铵态氮吸附量明显减少,吸附量大小为A0> A1> A2> A3,但生物质炭依然保持较强烈的吸附性。批量平衡吸附试验表明准二级吸附动力学与Langmuir模型能更好地拟合生物质炭对铵态氮的吸附过程,揭示了生物质炭对铵态氮的吸附机制主要为单分子层化学吸附...  相似文献   
195.
秸秆深还(Corn stover deep incorporation,CSDI)指将作物秸秆深埋于土壤亚表层20~40 cm深处,用以解决秸秆焚烧和土壤肥力退化的可持续利用模式。本文以吉林农业大学玉米连作耕地试验田未施用秸秆和秸秆深还不同年限的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CK、CSDI(2014)、CSDI(2013)和CSDI(2012)共4种处理,分别代表未施入秸秆、2014年秸秆深还(深还第1年)、2013年秸秆深还(深还第2年)、2012年秸秆深还(深还第3年),研究秸秆深还不同年限对黑土腐殖质组成和胡敏酸结构特征的影响。通过腐殖质组成修改法提取富里酸(Fulvic acid,FA)、胡敏酸(Humic acid,HA)和胡敏素(Humin,HM),国际腐殖质协会(International Humic Substances Society,IHSS)推荐的方法提取HA样品,通过元素组成、红外光谱和差热分析测定HA结构。结果表明:与CK相比,秸秆深还1年后显著提高了土壤和腐殖质各组分有机碳含量,亚表层累积效果更明显,其土壤有机碳(SOC)、HA、FA和HM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了23.7%、30.5%、27.3%和46.1%,但PQ值(HA在可提取腐殖物质的比例)没有显著变化;HA氧化度和缩合度降低明显,表层和亚表层(O+S)/C比值分别降低14.31%和14.68%,H/C比值分别增加27.74%和28.86%,脂族链烃和芳香碳含量增加,热稳定性降低,HA结构趋于简单化。随着年限增加,深还3年后SOC、FA和HM有机碳含量呈下降趋势,HA有机碳含量呈上升趋势,PQ值变化显著,HA缩合度、氧化度呈上升趋势,脂族性减弱,芳香性增强,HA结构趋于复杂化。说明随着年限增加,秸秆不断矿化分解,秸秆深还对土壤腐殖质组成和结构特征的影响效果减弱。  相似文献   
196.
为研究秸秆腐解及其热转化产物对黑土的培肥效果,解决黑土肥力下降和秸秆热转化产物未能合理利用的问题。通过连续2年的盆栽试验,设置对照(ck)、玉米秸秆(CS)、腐熟秸秆(HCS)、生物炭(BC)、玉米秸秆灰(ASH)、玉米秸秆粗灰渣(CHZ)和玉米秸秆细灰渣(XHZ)与黑土混合7个处理,研究秸秆腐解及其热转化产物对土壤养分、土壤有机碳(SOC)、腐殖质组成以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BC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紧实度,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和作物产量,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分别比ck增加了12.99%~16.49%、32.80%~38.37%和26.04%~34.78%,盆栽试验第2年,与其他处理相比,BC和ASH处理土壤养分增加幅度最大,且BC处理提升作物产量作用最大;BC处理也显著增加了土壤SOC及其腐殖质组分胡敏酸(HA)和胡敏素(HM)含量,提高了PQ值(HA在可提取腐殖质中所占的比例),BC处理增加SOC幅度最大,2019年和2020年分别比ck处理增加了22.08%和22.51%,其次是ASH处理,分别比ck增加了17.10%和18.18%。综合来看,BC处理是短期内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