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2篇
林业   1篇
基础科学   1篇
  62篇
综合类   124篇
农作物   5篇
园艺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06 毫秒
71.
土壤腐殖物质形成转化及其微生物学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腐殖物质(HS)形成是土壤固碳的重要过程,微生物应该是最主要的劳动者,也是研究土壤固碳机理的核心问题.文中通过对土壤团聚体("硬场所")和土壤环境因素("软场所")以及微生物本身(转化者)对HS形成转化和稳定性作用的研究回顾,试图给出HS形成和组成与微生物组成和团聚体组成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驱动因素对微生物和HS组分的影响.  相似文献   
72.
玉米秸秆分解期间土壤腐殖质数量动态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玉米秸秆在暗棕壤和水稻土中分解期间全土及不同结合态胡敏酸、富里酸数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无论全土还是不同结合形态腐殖质,胡敏酸的数量都以15 d或30 d为转折点先增加后减少,而富里酸的数量减少。培养初期,富里酸的形成速度大于胡敏酸;随培养时间延长,富里酸转化为胡敏酸或相互转化;玉米秸秆分解最终增加了可提取腐殖质中胡敏酸的比例。  相似文献   
73.
为探究不同施加量生物质炭对黑土中腐殖质组成和胡敏酸(Humic acid,HA)结构的影响,进行了盆栽试验研究,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空白,生物质炭施加量为6、12、24 t·hm~(-2)。结果表明:施加生物质炭3年能明显提高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含量,SOC随施加生物质炭量增加而提高,不同处理SOC含量较空白分别上升3.61%、13.40%和30.64%;不同处理水溶性物质(Water-soluble substances,WSS)中有机碳含量较空白分别上升30.88%、86.29%和116.18%;不同处理胡敏素(Humin,Hu)中有机碳含量较空白分别上升5.44%、19.46%和51.16%;不同处理HA中有机碳含量较空白分别上升7.89%、13.60%和25%;不同处理富里酸(Fulvic acid,FA)中有机碳含量较空白降低13.11%、24.60%和45.90%。施加生物质炭3年,能使HA分子结构发生变化。相较于空白,不同处理H/C摩尔比值分别降低0.01%、0.03%和0.05%;相对于空白,不同处理O/C摩尔比值分别降低0.05%、0.11%和0.17%,不同处理在2920 cm~(-1)处相对强度分别提高0.38%、0.41%和0.49%,在1620 cm~(-1)处相对强度分别提高0.94%、0.24%和0.39%。施用生物质炭能提高HA缩合度,降低HA的氧化度,增加HA的脂族性和芳香性,使HA结构复杂化。  相似文献   
74.
为了充分挖掘土壤"磷库"资源,减少化学磷肥的施用量,减轻磷肥施用导致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以PVK培养基为分离培养基从玉米根际土壤中分离到1株溶磷菌XS2,结合菌落形态特征、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 DNA方法对其进行分类鉴定;利用L25(53)正交设计试验,从碳源、氮源及p H对菌株XS2溶磷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利用优化后的PVK培养基测定了菌株XS2对多种难溶性磷源的溶解特点;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了菌株XS2发酵液中有机酸的变化,对其溶磷机制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溶磷菌株XS2为巨大芽孢杆菌(Bucillus megaterium)。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在以葡萄糖为碳源,硫酸铵为氮源,p H 5条件下溶磷量最高,为401.33 mg/L;菌株XS2对Ca3(PO4)2、Al3(PO4)2、Fe PO4和磷矿粉均有较好的溶解能力;发酵液中含有草酸、苹果酸、柠檬酸、乳酸、乙酸、琥珀酸和几种未知酸,其中有机酸的种类和含量随培养时间的变化而不同,柠檬酸、乳酸、乙酸和草酸可能是影响菌株溶磷的重要有机酸,试验获得了1株溶解难溶性磷的巨大芽孢杆菌XS2,它能够将多种难溶性磷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有效磷,从而增加土壤中的有效磷含量,提高作物产量,为从源头上解决磷肥施用导致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提供材料。  相似文献   
75.
76.
湖南是我国板栗产区之一,现有面积12万余亩,常年产量600—800万斤,主要分布在湘四、湘中等地。但多数产区实生繁殖品种混杂,不少品种产量低,结果迟,品质差。为解决品种选择问题,我们从1975年起进行了引种试验。经九年的调  相似文献   
77.
长期施肥对黑土腐殖质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Pallo法,将土壤腐殖质分为FAf、HAs、HAp、FAs、FAp和HM共6个组分(HAs和FAs为松结合态腐殖质工,HAp和FAp为稳结合态腐殖质Ⅱ,HM为紧结合态腐殖质Ⅲ),研究了长期定位施肥(ck、M2、M4、NPK、M2+NPK和M4+NPK)对黑土腐殖质各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腐殖质各组分的碳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HAp〉HAs〉FAp〉FM〉FAs。长期施肥有利于SOC、FAf碳量的积累和松、稳、紧结合态腐殖质碳量的增加,有利于土壤腐殖质Ⅰ/Ⅱ值的提高和Ⅰ/Ⅲ值的降低。各施肥处理中松、稳、紧结合态腐殖质积累效果相比,高量有机肥长期配施化肥的最好,而单施化肥的效果最差。长期单施化肥使土壤松结合态和稳结合态腐殖质的PQ值增加,腐殖化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78.
玉米秸秆是一种重要的有机物料,它能通过表观吸附过程(包括物理吸附和化学反应过程)降低Cr(VI)污染。本试验采用间歇振荡法,初步研究了玉米秸秆对Cr(vi)的表观吸附动力学和等温线,并用吸附方程进行拟合。结果表明:玉米秸秆对Cr(vi)的表观吸附动力学以一级动力学方程为最优方程;表观吸附等温线可用Freundlich、Langmuir和Temkin方程描述,而以Freundlich方程的拟合效果最好;土壤或水体中的Cr(VI)含量越高,玉米秸秆的修复效果越差。  相似文献   
79.
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腐殖质组成及胡敏酸结构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通过微区定位试验,研究了休闲地、耕地、裸地3种利用方式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中腐殖质组成及胡敏酸(HA)结构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休闲地有利于团聚体中腐殖质的形成,其团聚体中的胡敏酸(HA)、富里酸(FA)含量均高于耕地和裸地。休闲地各级团聚体中HA的缩合度最低,脂族性最强;耕作会导致2mm和2~0.25mm团聚体中HA的芳香性增强,脂族性降低。  相似文献   
80.
关松  窦森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5):2075-2077
[目的]研究特定的O2培养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玉米秸秆分解期间SMBC对不同O2浓度的响应。[结果]土壤添加玉米秸秆后,激发了土壤微生物生长,在培养第1天各处理SMBC达到了整个培养期最高峰后迅速下降,90d后SMBC下降趋势趋于平缓。在不同浓度的O2培养条件下,0~15d短期培养期间,各处理SMBC间差异不显著,O2浓度为0的SMBC一直保持较高数量。长期培养期间(30~270d),SMBC随着O2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各处理间差异显著。[结论]各处理SMBC分别与土壤有机碳、腐殖物质、富里酸和胡敏素间均呈显著正相关。O2浓度为21%的SMBC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呈正相关(r=0.649,P〈0.05),表明正常大气条件更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