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2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89篇
林业   234篇
农学   95篇
基础科学   65篇
  83篇
综合类   704篇
农作物   101篇
水产渔业   36篇
畜牧兽医   253篇
园艺   78篇
植物保护   42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82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96篇
  2011年   101篇
  2010年   99篇
  2009年   93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以马铃薯克新19号为试验材料,在N、P、K3种肥料单一施入的条件下,就N、P、K施入量对克新19号单株产量及单薯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氮肥用量的增加,克新19号单株产量明显增加,当施用量为3.2g时单薯重量达最大值59.0g,而后随着施用量的增加单薯重量下降,当肥量到达一定量后,单薯重趋于稳定:随磷肥用量的增加克新19号单株产量略有增加,当肥量为4.8g时,单株产量达最大值;钾肥施用量对单株产量的影响不明显。在3种肥料的单一作用中,氮肥对单株产量的影响最大,磷肥次之,钾肥最小.  相似文献   
42.
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对加工型马铃薯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使用不同浓度的磷酸二氢钾溶液进行加工型马铃薯叶面喷施,研究不同浓度的磷酸二氢钾叶面喷施对加工型马铃薯的生长效应。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磷酸二氢钾浓度的提高,马铃薯株高、茎粗、地上部干重和块茎粗淀粉、蛋白质、干物质、维生素C含量增加,产量显著增加,当磷酸二氢钾浓度提高到一定程度时产量开始下降,增产效果随浓度的提高呈抛物线型的变化趋势;磷酸二氢钾溶液叶面喷施马铃薯浓度为0.3%时,其产量最高,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43.
湖南稻瘟病菌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3对SSR引物对2010年从湖南19个县(市)种植的44个水稻感病品种上分离到的169个稻瘟病单孢菌株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在0.8的相似水平上将供试菌株划分为8个宗谱,其中L01宗谱为优势宗谱,占总菌株数的66.86%.病菌宗谱与菌株来源地及寄主品种之间关系复杂,来源于相同地区或来源于同一寄主品种的菌株亲缘关系相对较近,但不同地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分化程度不一,小种的分化程度与当地的地形地势以及该地区种植的水稻品种数量有一定关系.高海拔山区比丘陵区稻瘟病菌遗传多样性更丰富;在某一地区栽培品种组成多样化程度越高,该地区的稻瘟病菌遗传多样性越丰富.  相似文献   
44.
植被恢复过程中侵蚀红壤有机质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2001年与2011年两期土壤样品数据,对江西省兴国县植被恢复过程中侵蚀红壤有机质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0年间,纯林、林草及林灌草结构下表层(0 ~ 10 cm)土壤有机质变化值分别为?-5.8、-0.1及8.0 g/kg,千枚岩、红砂岩及花岗岩成土母质发育的红壤表层土壤有机质变化值分别为8.7、-0.5及 -3.1 g/kg。植被垂直结构对表层土壤有机质的变化影响显著,主要是由于植被覆盖度及生物量的不同引起的凋落物量的差异所导致;土壤颗粒组成是表层土壤有机质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研究区表层土壤有机质的变化与黏粒含量的变化呈显著正相关(P < 0.05);此外,林下土壤侵蚀也影响着表层土壤有机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45.
CaO预处理提高玉米秸秆厌氧消化产沼气性能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为探索CaO预处理方法对玉米秸秆厌氧消化产沼气的影响,采用了3种不同质量百分数的CaO分别在3种不同处理时间下对玉米秸秆进行预处理,并在中温条件下进行了厌氧消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经过CaO预处理后,玉米秸秆的组分被不同程度破坏,厌氧消化产沼气能力有较大提高,厌氧消化时间有所缩短。综合日产气量、累积产气量、厌氧消化时间等各项参数来看,以5%CaO预处理3d的处理效果最佳,与未经预处理的效果相比,累积产气量提高了136.85%,消化时间缩短了5d,总固体(TS)和挥发性固体(VS)去除率分别提高了21.72%和7.18%,综合效果要优于其他处理组,有效地提高了玉米秸秆厌氧消化的产气量和产气效率。  相似文献   
46.
农业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构建是开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基础性和统领性工作,目前中国在农业循环经济领域已积累了较多成功经验,但尚未建立完整的标准体系。该文剖析了中国农业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构建所存在的核心问题,基于农业产业链和农产品生命周期视角,系统阐述了中国农业循环经济领域的标准体系构建过程、基本组成、结构维度(包含产业链维、产业维、层次维)、制定原则和结构框图,构建了包括基础、管理通用、产业链链接、方法与专用等4个层次的农业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最后详细解析了农业循环经济、生态农业及有机农业标准关系的关系;并根据中国循环农业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按照轻重缓急原则提出亟需制定的相关标准建议,可为中国农业循环经济标准化、规范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7.
为解决玉米秸秆结构致密导致秸秆发酵难于直接降解的问题,首先分别采用0.2%、0.4%、0.6%、0.8%的HCl溶液对其进行预处理,以厌氧活性污泥为接种物进行中温(38℃)发酵产氢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秸秆的累积产氢量和产氢速率随着盐酸质量分数的增大先增加后降低,0.6%HCl处理效果最佳,单位累积产氢量和产氢速率分别为87.90 m L/g和3.05 m L/(g·h)。再以0.6%HCl溶液预处理的玉米秸秆为底物进行发酵产氢的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了秸秆粒径、底物浓度、初始p H值对玉米秸秆厌氧发酵产氢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秸秆粒径越小越利于发酵产氢;适度增加底物浓度可增加产氢量;适宜的发酵初始p H值有利于产氢细菌的生长繁殖;得到较佳的工艺参数组合为秸秆粒径150μm、底物浓度15 g/L、初始p H值为7,此时累积产氢量为112.87 m L/g。  相似文献   
48.
低温等离子体活性水在食品领域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温等离子体活性水(Plasma-activated Water,PAW)中富含活性氧(ROS)、活性氮(RNS)等活性成分,并具有低pH、高氧化还原电位、高电导率等特殊理化性质,近年来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非热物理加工方式被应用到食品杀菌与保鲜领域。低温等离子体活性水不仅能有效杀灭食品中的微生物,包括细菌、酵母、霉菌等,还能维持食品本身的品质不受显著性破坏,并且具有操作简单、处理时间短、效率高等优点,可以广泛应用在于果蔬和水产品的保鲜及肉制品的加工工艺中,满足目前市场对绿色无公害的产品需求。本文综述了低温等离子体活性水在食品领域的应用进展,讨论了低温等离子体活性水对微生物的灭活机理、对食品营养品质和感官特性的影响及PAW目前的局限性和未来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49.
F A 旱地龙能减缓土壤缺水干旱胁迫下秧苗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减少,明显提高秧苗的抗旱性。在干旱胁迫过程中,经 F A 旱地龙处理的秧苗叶片中 S O D、 C A T 活性和抗坏血酸、脯氨酸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 M D A 含量则低于对照。这些结果表明,减缓干旱胁迫条件下秧苗叶片 S O D、 C A T 活性和抗坏血酸含量的降低,促进脯氨酸的积累,减少 M D A 的积累,是 F A 旱地龙提高旱育秧苗抗旱能力的重要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50.
基于生态系统问题诊断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探索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域识别与修复的方法路径。以武汉市蔡甸区为研究区域,从数量、质量、空间格局等3个方面系统诊断了生态系统的退化程度、退化类型及其空间分布。基于生态源地的识别,并以土地覆盖类型、距离水源距离、植被覆盖度、坡度、高程等5种因子构建生态阻力面,通过最小阻力模型识别潜在生态廊道,进而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在此基础上,综合生态系统问题诊断与生态安全格局需求,系统地辨识出了武汉市蔡甸区的生态保育区、自然修复区、人工修复区和生态廊道建设区。结果显示,共提取出1 901.52 hm2林地和水体作为生态源地,识别出18 168.12 m潜在生态廊道。从生态保育、自然修复、人工修复、生态廊道建设4个方面提出了对应的生态保护修复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