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2篇
林业   30篇
农学   37篇
基础科学   26篇
  31篇
综合类   215篇
农作物   17篇
水产渔业   14篇
畜牧兽医   69篇
园艺   21篇
植物保护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61.
拉巴乌头碱分子印迹微球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制备拉巴乌头碱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为拉巴乌头碱的富集和分离天然产物中的拉巴乌头碱提供新的固相萃取色谱柱填料.【方法】采用本体聚合法快速制备拉巴乌头碱分子印迹聚合物;扫描电镜对合成的分子印迹聚合物进行表征,静态吸附考察聚合物的吸附性能及其选择性,并进行Scatchard分析.【结果】合成的聚合物为球形,对拉巴乌头碱具有良好的识别能力,粒径小于45μm的小颗粒MIP_2的最大表观结合量为11.5μmol/g,远大于其空白对照NIP_2的吸附量0.4μmol/g;拉巴乌头碱分子与β-谷甾醇的选择性分离因子α为2.18.【结论】制备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对拉巴乌头碱分子有特异性吸附和识别能力,为拉巴乌头碱印迹聚合物合成时正确选择功能单体,分散溶剂和交联剂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2.
对1957~2007年建设间黄委会天水站径流场试验小区发展过程作了对比阐述,结合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二期工程建设项目的指导思想,编制了清水县汤峪沟小流域径流场初步设计,为今后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63.
基于对耕地质量和耕地产能的进一步认识,从耕地的物理、化学、生物、环境和工程5个维度出发,采用特尔斐法确定评价指标和权重,再运用加权求和法和影响因素逐级修正法构建模型,对广东省新兴县的耕地质量和耕地产能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新兴县耕地质量评价结果为良等、中等和低等,主要为低等,耕地产能评价结果介于7~11等,主要为8、9等;耕地质量指数(不计入生物特性)和国家自然等指数、耕地产能指数和国家利用等指数均呈极显著相关,耕地质量等别和国家自然等、耕地产能等别和国家利用等之间衔接良好;与农用地质量分等体系相比,采用该研究构建的评价体系对整治项目建设前后耕地等别变化进行分析,更能体现土地整治工程对耕地等别的提升效果。构建的县域耕地质量和耕地产能评价体系紧密结合区域实际,评价结果与农用地质量分等结果衔接较好,且能够相对较明显地体现土地整治项目在耕地质量和耕地产能方面的功效,可为土地整治、耕地占补平衡和基本农田保护等土地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4.
以广东省云浮市为研究区域,在对耕地质量等别评价结果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人口变化情况分别对照温饱型、小康型和富裕型3种情况进行粮食安全影响分析,并对制约云浮市耕地质量等别提升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云浮市当前整体粮食可实现产能可以满足富裕型消费水平,但需做好耕地保护措施,做好粮食安全预警工作。而提升云浮市的耕地质量等别状况应重点从pH和有机质2个因素改善及改变土地利用方式为水田两方面着手考虑。  相似文献   
65.
生物炭连续施用对农田土壤氮转化微生物及N2O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连续添加生物炭6年后对农田土壤氮转化相关微生物功能基因的影响,揭示生物炭影响作物产量和N2O排放的微生物学机制,并为生物炭的推广使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在潮土农田设置0(BC0,对照)、2.25(BCL,低量)、6.75(BCM,中量)和11.25 t·hm-2(BCH,高量)4个秸秆生物炭量处理的田间定位试验,采用田间观测、化学分析、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系统研究施用生物炭对氧化亚氮(N2O)排放、氨单加氧酶(amoA)、亚硝酸还原酶(nirK、nirS)、氧化亚氮还原酶(nosZ)基因丰度及夏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与对照BC0处理相比,施用生物炭可显著提高夏玉米籽粒产量,且BCM处理籽粒产量达到最大值10 811 kg·hm-2,显著降低夏玉米生育期N2O累积排放量,并以BCM处理减少N2O排放效果最优。研究还发现,在夏玉米多个生育时期,与对照比较,生物炭施用可以显著提高耕层土壤无机氮储量和土壤含水量。此外,随着生物炭施用量增加,土壤氨氧化古菌(AOA)基因拷贝数在夏玉米大喇叭口期和成熟期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且两个时期均以BCM处理最高,而氨氧化细菌(AOB)基因拷贝数在夏玉米大喇叭口期和成熟期分别为BCH处理和BCM处理最高。与对照相比,中、高量生物炭施用(BCM、BCH处理)可显著提高夏玉米大喇叭口期和成熟期土壤反硝化作用功能相关基因(nirK、nirS、nosZ)拷贝数。相关性分析表明,夏玉米成熟期土壤N2O排放通量与土壤硝态氮、土壤含水量、AOA、AOB、nirK、nirS、nosZ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结论】施用生物炭通过增加土壤微生物氮转化功能基因丰度进而降低土壤N2O排放,通过增加土壤耕层无机氮储量和土壤水分含量进而提高作物产量,并以中等用量(6.75 t·hm-2)施用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66.
正一、基本情况1.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甘肃省麦积区地处我国南北气候的过渡地带,地理位置优越,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得天独厚,是全省17个中药材重点生产县区和陇东南优势中药材产区之一。近年来,麦积区依托自然资源优势,紧扣精准扶贫富民产业培育,不断加大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发展扶持力度,采取多举措促进中药材产业发展。2.中药材资源情况麦积区地形地貌复杂,渭河由西向东穿越区境北部,秦岭由东向西横亘南部,处于北温带亚温区域,属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  相似文献   
67.
机器视觉在木材缺陷检测领域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提高木材利用率,采用机器视觉来实现木材缺陷快速而稳定的检测,不仅可以克服人工检测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准确率低等弊端,而且对提高木材加工企业的智能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文中概述了机器视觉检测技术及设备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基于机器视觉检测木材缺陷所涉及的相关理论和算法研究,以及相关图像处理算法的优缺点;针对机器视觉应用在木材缺陷检测领域存在的不足,提出机器视觉木材表面检测应进一步向人工智能方向发展,以提高木材缺陷检测效率及准确性。  相似文献   
68.
机械化秸秆粉碎直接还田技术,就是用秸秆粉碎机将摘穗后的玉米秸秆就地粉碎,均匀地撤在地表,随即耕翻入土,使之腐烂分解,达到大面积培肥地力的一项农机化适用技术。新乡市从1989年开始试验实施玉米秸秆机械粉碎还田技术,1993年初具规模。1993年~1996年连续三年对机械秸秆粉碎还田地块观察测试,秸秆还田使  相似文献   
69.
现阶段,我国的十八大针对于城乡一体化所提出的要求,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我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造成影响作用。目前,山西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已经逐渐开展了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相关的探索与实践,但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与限制,使得其仍然处于一种摸索阶段当中。本文就针对多途径推进山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行简单分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0.
基于“生产-生态-区位”的都市区粮田布局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定规模的粮田对保障都市区粮食供应、营造城市景观等具有重大意义。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依据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要求,首先提取允许建设区内的基本农田作为粮田优先划入区;其次,以耕地图斑为评价单元,从粮食生产能力、生态安全能力和区位条件3方面构建评价模型,对优先划入区外的耕地图斑进行定量评价;结合定量评价结果,最终确定平谷区粮田空间布局。结果表明:平谷区优先划入区的粮田面积为1 427.26 hm~2,占区域耕地总面积的11.62%,主要分布在平谷县城与各镇中心周边;基于综合评价分值将优先划入区外的耕地划分为适宜划入区、储备划入区和不宜划入区3种类型,其中,适宜划入区主要分布在平谷县城东侧的地势平坦区域,并与优先划入区构成平谷区粮田的首选区域;储备划入区作为粮田储备可选区域,主要分布在县城的西部和南部乡镇;而不宜划入区空间分布零散,主要分布在地势较高、地形坡度较大的县城北部地区。由此形成的"生产-生态-区位"三位一体的都市区粮田布局方法可为北京生态涵养发展区的粮田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