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1篇
农学   12篇
基础科学   3篇
  17篇
综合类   42篇
农作物   12篇
畜牧兽医   10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1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为明确小麦体细胞无性系后代材料的蛋白质和赖氨酸含量、HMW-GS及SSR位点变异情况,对宁春4号、陇春21号和花培9355三个小麦品种的无性系R4和R5代材料的蛋白质和赖氨酸含量、HMWGS组成及SSR位点进行检测和鉴定,并分析其变异情况。结果表明,三个小麦品种无性系后代中,编码HMW-GS的三个位点均可发生变异,不同基因型材料的无性系后代的变异频率和位点并不相同,同一基因型无性系后代的不同编码位点的变异频率也不相同;蛋白质和赖氨酸含量出现超亲变异,其中大部分材料在R4代中表现出的变异性状能够稳定传递到R5代中。小麦体细胞无性系SSR位点的变异具有基因型依赖性,蛋白质和赖氨酸含量的变异频率与SSR位点变异频率无直接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2.
以兰州百合鳞片和叶片为试材,采用改良CTAB法获得了高质量的基因组DNA。为优化兰州百合RAPD-PCR反应体系,利用正交试验设计,对兰州百合RAPD-PCR反应体系中的5种主要因素进行4水平共计16个组合设计,并选用3种反应程序,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分析,最终获得最佳反应体系为:20 uL反应体系中含30 ng模板DNA、0.5 μmol/L随机引物、0.2 mmol/L dNTPs、2.25 mmol/L MgCl2, 及1.5U Taq DNA聚合酶。最佳反应程序:94 ℃预变性4 min;94 ℃变性1 min,36 ℃退火1.5 min;72 ℃延伸2 min;35个循环;最后72 ℃延伸7 min。  相似文献   
63.
栽培模式对甘肃旱区胡麻地土壤酶活性及胡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定位试验,研究不同栽培模式对胡麻土壤酶活性及产量变化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20cm耕作层,胡麻与小麦轮作、胡麻连作、胡麻与小麦间作模式下土壤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规律具有明显的相似性,蔗糖酶活性不断增加,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先降低后增加,碱性磷酸酶活性略有所不同;在20~40 cm亚土层,胡麻与小麦轮作、胡麻连作、胡麻与小麦间作模式下的土壤脲酶活性变化规律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其余3种酶活性变化规律发生改变,说明深层土壤酶活性受到外因的干扰增多。合理的作物种植模式可以明显影响作物的产量及产量构成,轮作制度有效的缓解了胡麻连作带来的连作危害,而间作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连作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但是效果有限。  相似文献   
64.
马铃薯病毒积累引起的种薯退化是马铃薯生产中造成产量和品质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以马铃薯病毒病携带植株叶片cDNA为试验组(Tester)、脱毒种苗叶片cDNA为驱动组(Driver),采用抑制消减杂交(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 SSH)技术构建了马铃薯病毒诱导应答基因的cDNA文库;为验证文库构建效果,从文库中随机挑取了98个阳性克隆经PCR验证后测序,获得了45条高质量的有效非重复序列;经与GenBank进行同源比对后发现,其中14条非重复序列属于马铃薯病毒基因序列,22条与已知基因序列同源性较高,9条无同源参考基因;选取文库中出现频率较高的2个ESTs(expressed sequence tag,表达序列标签)用qRT-PCR技术分析发现,其表达量受马铃薯病毒侵染的诱导。结果表明,该SSH文库构建较为成功,为进一步筛选与马铃薯病毒致病、防御相关的应答基因,解析马铃薯与病毒互作的分子机理,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培育抗病毒马铃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5.
为探讨胡麻不同器官残茬的自毒作用,明确残茬根、茎及叶中的主要自毒物质,分别制备水提液,以蒸馏水为对照,设置不同浓度梯度水提液,用于胡麻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实验,通过测定发芽势、发芽率、株高及根重等指标确定自毒效应,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分析胡麻残茬根、茎及叶中的主要自毒物质。结果显示,胡麻残茬根、茎及叶水提液对自身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总体上表现为"低促高抑"作用,且存在浓度效应。随着水提液浓度增加,胡麻残茬叶水提液最先到达临界浓度,其次为茎水提液,最后为根水提液。综合效应显示,胡麻不同残茬器官水提液化感自毒作用强弱关系为:残茬叶>残茬茎>残茬根。胡麻残茬根、茎及叶水提液中分别鉴定出8种、21种和14种化合物,主要包括酸类和酯类,含量最多的自毒物质为棕榈酸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胡麻残茬根、茎及叶水提液对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具有显著的化感自毒效应,可能是导致胡麻连作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6.
群养猪侵略性行为的深度学习识别方法   总被引:9,自引:8,他引:1  
为了解决因传统机器视觉和图像处理方法的局限性以及复杂的猪体姿态和猪舍环境导致对群养猪侵略性行为识别的有效性、准确率较低的问题,该文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提出使用3DCONV的群养猪侵略性行为识别算法-3DConvNet。分3个批次采集18头9.6 kg左右的大白仔猪视频图像,选用第一批次中包含28 d内各个时段的撕咬、撞击、追逐、踩踏4大类,咬耳、咬尾、咬身、头撞头、头撞身、追逐以及踩踏7小类侵略性行为以及吃食、饮水、休息等非侵略性行为共计740段(27114帧)视频作为训练集和验证集,训练集和验证集比例为3:1。结果表明,3DConvNet网络模型在训练集上的识别准确度达96.78%,在验证集上识别准确度达95.70%。该文算法模型对于不同训练集批次的猪只以及不良照明条件下依然能准确识别侵略性行为,算法模型泛化性能良好。与C3D模型进行对比,该文提出的网络模型准确率高出43.47个百分点,单帧图像处理时间为0.50 s,可满足实时检测的要求。研究结果可为猪场养殖环境中针对猪只侵略性行为检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7.
东北国有林区绿色食品供求状况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国有林区已进入转型发展阶段,凭借着优越的自然资源优势,国有林区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但由于发展时间短、技术不成熟等因素影响,国有林区绿色食品在市场上的供给出现供不应求状况。调查发现,绿色食品的安全性、科技含量以及市场诚信度等因素对国有林区绿色食品的消费影响较大;产品附加值低、劳动力流失是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因此,东北国有林区应更加注重绿色食品的安全性,并采用当下互联网技术,加大对产品的宣传力度,提高产品附加值和集约化经营水平,使之达到供求平衡,促进绿色食品产业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68.
花药培养技术是目前小麦生物技术育种中应用最为成功的方法。从1970年代以来,国内外相关学者通过不断优化该技术体系,进而应用于育种实践中,先后育成50多个小麦品种在生产中推广应用,成为小麦常规育种的有益补充。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并结合多年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该技术在小麦种质资源创制及育种中的应用情况,首次较为全面地统计了迄今为止国内外研究者利用花药培养技术育成的小麦品种,分析了影响小麦花培育种的主要因素,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9.
蒋康  罗俊杰  王红梅  刘新星 《农业工程》2020,10(11):102-106
人参果具有适应性强、营养价值高和高产高效益等特点,自引进以来已在全国各地得到推广,在现代农业种植结构战略性调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采用植物茎尖脱毒技术和组织培养工厂化育苗技术是推动人参果种苗向大规模、优质高效、低成本和周年化生产发展的关键技术载体。对人参果脱毒快繁技术进行了系统梳理,介绍针对人参果主要病毒病TMV、PMV和CMV的3种脱毒技术和4种病毒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我国人参果种苗脱毒快繁技术研究中所存在的具体问题和不足,并对比国外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对我国未来人参果种苗脱毒快繁的研究方向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为我国农业和科技管理部门、生物技术工作者和农业科技公司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0.
5种杀菌剂对胡麻白粉病的田间防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不同杀菌剂对胡麻白粉病进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第1次喷药后7 d,40%氟硅唑防效最佳,达到81.23%。第2次喷药后14 d,40%氟硅唑和43%戊唑醇防效较佳,分别为79.44%和69.04%;其次是50%啶酰菌胺,为39.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