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8篇
农学   8篇
  13篇
综合类   73篇
畜牧兽医   59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试验旨在探讨解耦联蛋白1(UCP1)基因核苷酸变异对绵羊生长性状的性别差异和胴体性状的影响,以期能够筛选出可以提升绵羊生长及胴体性状的核苷酸变异,为提高绵羊相关重要经济性状的分子遗传标记提供材料。以9个绵羊品种为研究对象,用PCR-SSCP方法检测不同性别绵羊中UCP1基因内含子5区和外显子6区变异。利用Minitab 16.0软件中一般线性模型分析内含子5区等位基因与不同性别绵羊生长性状、公羔胴体性状的关联性。结果显示,绵羊UCP1基因内含子5区和外显子6区共检测到8个核苷酸变异,其中位点c.910 G/A突变导致p.Ala304Thr氨基酸变异。生长性状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内含子5区等位基因对绵羊生长性状的影响存在性别特异性,母羔中携带等位基因A1的群体较缺失群体具有较低的初生重(P<0.05),公羔中携带等位基因C1的群体较缺失群体具有较高的断尾重(P<0.05),未发现其他等位基因与羔羊的生长性状存在性别特异性。胴体性状关联分析结果表明,携带等位基因A1的群体具有较低后腿瘦肉量、腰部瘦肉量和较高的肩部瘦肉比例(P<0.05),携带等位基因C1的群体具有较低的后腿瘦肉比例(P<0.05),其他胴体性状均没有发现与等位基因存在显著相关,基因型分析结果与等位基因分析结果一致。结果提示,UCP1基因对绵羊的生长性状影响具有性别特异性,且携带等位基因A1的公羔群体具有较低的胴体生产性状,为提高公羔胴体生产性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3.
本文分析了甘肃省武威市规模化生猪养殖的污染现状和粪污所含的养分含量,为了治理规模化猪场废弃物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实施了“粪污-沼液-牧草-养猪”的生态模式研究.结果表明,规模化猪场采用“粪污-沼液-牧草-养猪”生态模式,完全可以消纳规模化猪场产生的粪污,同时能改良土壤.  相似文献   
4.
1990年,甘肃省庆阳市开始引入辽宁绒山羊对子午岭黑山羊进行杂交改良,但目前尚不清楚2个品种在脂肪酸含量、肌肉营养成分等方面的差异,影响了杂交改良效果。试验旨在分析两个绒山羊品种的产肉性能、肉品质、肌肉营养成分和脂肪酸含量差异,为绒山羊的杂交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选取相同饲养管理条件下、9月龄的子午岭黑山羊和辽宁绒山羊公羊各5只,测定其屠宰性能以及背最长肌、前腿肌和后腿肌处的肉品质、脂肪酸含量和肌肉营养成分。结果表明:子午岭黑山羊的胴体重、屠宰率、净肉重、净肉率、眼肌面积、GR值、剪切力和滴水损失低于辽宁绒山羊(P<0.05),但其肌肉的平均亮度值、色度值、pH1和pH24高于辽宁绒山羊(P<0.01)。营养成分测定结果表明,子午岭黑山羊肌肉的水分和粗灰分含量高于辽宁绒山羊(P<0.05),但肌内脂肪和粗蛋白含量低于辽宁绒山羊。在2个山羊品种的肌肉中均检测到11 种饱和脂肪酸(SFA,以棕榈酸和硬脂酸为主)、10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以亚油酸和顺-11,14-二十碳二烯酸为主)和6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以油酸为主),子午岭黑山羊肉中的SFA、PUFA、n-3 PUFA、n-6 PUFA含量和PUFA/SFA值均高于辽宁绒山羊(P<0.01),但MUFA含量低于辽宁绒山羊(P<0.01)。结果表明,辽宁绒山羊有更高的产肉力,但子午岭黑山羊肌肉品质和营养成分更佳,脂肪酸组成和含量更符合人类健康膳食标准。  相似文献   
5.
脂肪型脂肪酸结合蛋白(adipocyte fatty-acid binding protein,A-FABP)在家畜脂肪沉积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在藏绵羊群体中的遗传特性和特异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研究不同生产方向绵羊品种的FABP4基因变异及分布有助于揭示藏绵羊独特的种质特性。应用PCR-SSCP(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erase)和测序技术检测了中国和新西兰共10个绵羊群体(575只个体)FABP4基因编码区(外显子2和外显子3)的变异,并分析其连锁不平衡状态。结果表明,两多态区域共鉴定8处单核苷酸突变,两多态区域SNPs间呈弱连锁不平衡状态(D′=0.548,r2=0.119),鉴定14种潜在的单体型。外显子2-内含子2区域A1为优势等位基因(38.4%),A1B1为优势基因型;外显子3-内含子3区域B2为优势等位基因(48.3%),A2B2为优势基因型。新西兰绵羊群体在两多态区域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1),而藏绵羊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罗姆尼与派仑代群体基因型分布无显著差异(P>0.05),美利奴与考力代群体基因型分布差异显著(P<0.05)。新西兰绵羊群体两多态区域均为高杂合度及高度多态,藏绵羊群体均为高纯合度及中度多态。聚类分析表明欧拉和甘伽羊、考力代和美利奴羊、罗姆尼和派仑代羊分别聚在一起。c.246+37A>G和c.348+298T>C位点多态性在藏绵羊和新西兰绵羊群体中分布差异较大,该两处SNPs可作为潜在的分子标记应用于藏绵羊肌内脂肪含量性状选育。  相似文献   
6.
WNT5A(Wnt family member 5A)参与了多种细胞的增殖、凋亡和分化等生物学过程,在乳腺形态发生、毛囊发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该试验利用RT-PCR获得绵羊WNT5A基因的CDS区,分析WNT5A蛋白的结构特征并利用RT-qPCR检测WNT5A基因在9个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绵羊WNT5A基因的CDS区...  相似文献   
7.
针对辽宁省设施农业产业存在的日光温室数量和面积数据不精准问题,采用高分二号(GF-2)卫星数据,应用卷积神经网络方法进行温室识别应用研究。选取不同的尺寸标准将图像数据分割成碎片,分析截断率进而确定最优切片尺寸;将不同区域图像数据进行数据增强处理和颜色校准,降低图像数据和温室特征的复杂度;采用Segnet、Deeplab v3+、Unet 3个语义分割模型进行日光温室识别模型构建和模型融合研究,最后将识别后的切片数据应用闭操作完成识别结果的拼接,同时统计出温室的数量、面积、位置等信息。经初步分析模型识别效果较好,能够科学量化日光温室情况,从而为相关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8.
季节对山羊反刍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6只中卫山羊母羊的青草期和枯草期反刍行为进行观察表明,山羊在青草期,每天(24hrs)有10个反刍周期,反刍持续总时间为304.2分,共反刍425.3次,每个食丸在口腔中咀嚼43.0秒,共咀嚼46.4次,在枯草期上述指标分别为11个,420.0分,472.0次,53.4秒和59.6次,季节对山羊反刍行为的影响,本质上决定于羊采食牧草的品质和数量,优质牧草(青草期)能够缩短反刍持续总时间(P〉0  相似文献   
9.
5个绵羊群体微卫星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微卫星DNA标记对甘肃高山细毛羊、滩羊等5个绵羊群体(125只个体)的5个微卫星座位等位基因进行检测,分析5个绵羊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结果表明:5个绵羊群体中共发现78个等位基因,其中在甘肃高山细毛羊肃南县群体中发现的等位基因数最多(57个),滩羊最少(43个)。多态信息含量、期望杂合度和观察杂合度的数据分析表明:在研究的5个绵羊群体中甘肃高山细毛羊天祝县群体和肃南县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而滩羊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低。DA遗传距离和DS遗传距离构建的邻接(NJ)系统发育树均表明:甘肃高山细毛羊天祝县群体和肃南县群体与藏羊的亲缘关系较近,为一类;而滩羊与小尾寒羊的遗传距离较近,为另一类。  相似文献   
10.
旨在比较藏绵羊母羊7个部位肌肉(臂三头肌、冈上肌、股四头肌、背最长肌、腰大肌、胸斜方肌和小腿肌)的营养成分、肌纤维特性及其与产肉性能相关基因( AKT1 mTOR FABP3)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藏绵羊不同部位肌肉含水量均在75%左右;小腿肌的蛋白含量最高,其次是背最长肌(P>0.05),腰大肌的蛋白含量低于小腿肌(P<0.01);背最长肌肌内脂肪(IMF)含量高于除腰大肌外的其他部位(P<0.05),而小腿肌IMF含量最低(1.15%)。肌纤维横截面积大小为冈上肌>股四头肌>臂三头肌>小腿肌>胸斜方肌>腰大肌>背最长肌;肌纤维直径是股四头肌>冈上肌>小腿肌>臂三头肌>腰大肌>胸斜方肌>背最长肌;背最长肌密度最大,高于冈上肌(P<0.05);肌纤维面积、直径与肌内脂肪含量均呈负相关,而肌纤维密度与IMF含量呈正相关;肌纤维面积与肌纤维直径呈极显著正相关(r=0.842),而肌纤维面积和肌纤维直径与肌纤维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r=-0.906、-0.831)。 AKT1基因在小腿肌中的相对表达量高于其他部位(P<0.05),而 mTOR基因在股四头肌中的相对表达量高于小腿肌、背最长肌(P>0.05),显著高于臂三头肌、冈上肌及腰大肌(P<0.05),与胸斜方肌差异极显著(P<0.01); FABP3基因在小腿肌中的相对表达量低于除冈上肌外的其他部位(P<0.05)。 AKT1 mTOR基因表达量与肌肉蛋白含量均呈正相关,其中 AKT1基因与蛋白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601); FABP3基因表达量与IMF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728)。综合分析可知,藏绵羊小腿肌更符合人们对高蛋白、低脂肪羊肉特点的要求,而背最长肌相比于其他部位嫩度更好; AKT1 mTOR基因表达量与藏绵羊不同部位肌肉蛋白质合成呈正相关, FABP3基因表达量与藏绵羊不同部位肌肉IMF沉积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