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3篇
林业   10篇
农学   4篇
  8篇
综合类   19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采取北京山地黑桦林、刺槐林、板栗林、槲树林及山杨-白桦混交林5种阔叶林型下0~0.2m、0.2~0.4m、0.4~0.6m土层土壤,通过测定不同尿素浓度、培养时间及培养温度下酶促反应的放氨量,计算脲酶的各项动力学和热力学参数,探讨5种阔叶林型下土壤脲酶酶促反应特征。结果表明:各林型土壤脲酶酶促反应的动力学和热力学参数随温度升高和土壤深度增加而变化,反应过程中脲酶含量、酶-底物络合物形成难度、酶促反应速度以及形成过渡态络合物时参加反应的分子必须克服的势垒、所需的自由能、有序性等变化特征均有差异。不同林型下0~0.2m层土壤酶促反应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特征表现不同,山杨-白桦混交林下土壤脲酶酶促反应表现出脲酶含量高、对底物的亲合力强,酶促反应需要克服的势垒较低、有序性增加最大和反应速度最快;板栗林下土壤表现出脲酶含量较低,对底物的亲合力最弱,需克服的能障最大,有序性增加幅度最小,酶促反应最慢;黑桦林、槲树林和刺槐林土壤酶促反应各项参数同上述林型变化不同。  相似文献   
22.
为研究水氮耦合效应对毛白杨无性系人工林林分蓄积量与经济效益的影响,在河北省威县苗圃场选择4个毛白杨无性系1316、BT17、B331、S86人工林林分,采用裂区设计进行了连续4年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水氮对4个毛白杨无性系林分蓄积量与经济效益有显著影响,各因素对林分蓄积量影响的次序为:水氮水氮交互,其中水、氮存在正交互作用。经模型寻优得出4个毛白杨无性系1316、BT17、B331、S86的水氮最佳经济效益组合:当施氮量分别为380 kg/hm2(300 g/株)、457 kg/hm2(360 g/株)、472 kg/hm2(371 g/株)、508 kg/hm2(400 g/株),土壤水分分别控制在田间持水量的76.92%、80.10%、81.46%、84.86%时,林分蓄积量分别达86.33、149.92、163.45、200.28 m3/hm2;相应的纯收入分别为32 866、69 519、77 418、98 630 元/hm2,分别比对照(W1N0)的纯收入增加了69.87%、82.82%、80.15%、81.45%。每公顷无性系S86的林分蓄积量分别是无性系1316的2.3倍、BT17的1.3倍、B331的1.2倍。每公顷无性系S86的纯收入分别是无性系1316的2.9倍、BT17的1.4倍、B331的1.3倍。可见S86在高水氮条件下为该地区最速生、丰产的毛白杨无性系。   相似文献   
23.
[目的]分析PT菌剂对陕北黄土区土壤性质和油松苗木的影响,为干旱和半干旱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陕西黄土高原丘陵区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2013年3—10月),以常规施肥为对照,以上、中、下3个坡位为区组,研究施用PT菌剂对6年生油松苗木地径、树高、成活状况以及0—60cm这3个不同层次土壤主要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施用PT菌剂油松地径平均生长量为4.5mm,是对照的2倍;树高总生长量达10cm,比对照高54%;油松死亡率比对照低9%。施用PT菌剂后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达到7.8g/kg,是对照的2倍多;土壤全氮的含量平均为0.41g/kg,比对照高52%;速效钾的含量平均达到42.4mg/kg,比对照增加了26%;PT菌剂对有效磷提高不明显;坡位对油松地径和树高影响不显著,对各层次土壤养分性质有显著影响。[结论]PT菌剂能改善造林地土壤性质,促进油松成活和生长,建议在黄土高原地区油松造林实践中施用PT菌剂。  相似文献   
24.
为建立天然油松健康评价体系,解决天然油松林的经营与养护问题。本研究试验在北京市延庆区松山自然保护区天然油松林内开展,在试验区内随机选取50 株天然油松样本,对油松营养指标(油松一年生松针全N、全P、全K 含量、油松2年生松针全N、全P、全K 含量)进行一一评价,并建立油松健康评价体系。结果如下:以北京松山自然保护区天然油松林内天然油松为研究对象,通过专家评价法对营养指标进行健康程度评价,建立了油松营养指标健康评价体系,将油松健康状况分为3个等级,即健康、亚健康和不健康。其结果是,所调查油松样本中健康油松占80%,亚健康油松占14%,不健康油松占6%.  相似文献   
25.
毛白杨对15N-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吸收、利用及分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毛白杨新无性系50号插条苗为试材,应用15N示踪技术研究在相同施氮量下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苗木对不同形态氮素的吸收、分配及利用特性。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下毛白杨苗木在施肥1周后对肥料氮的吸收呈逐渐上升趋势,并在施肥后28d达到最大值,NO3-15N处理苗木全氮量为0.67g/株, NH4-15N处理苗木全氮量为0.60g/株;吸收NO3-15N为0.26g/株,吸收NH4-15N为0.12g/株,分别占苗木全氮的比例39.15%和19.95%。毛白杨苗木对两种氮素的利用程度差异显著,在利用率最高时期,NO3-15N利用率可达25.83%,约为NH4-15N(12.03%)的2倍。氮素在各器官中分配差异显著,总体趋势为叶﹥根﹥茎。叶中NO3-15N的分配率显著高于NH4-15N  相似文献   
26.
为探讨毛白杨苗木对不同形态氮素的吸收、分配及利用特性,以毛白杨新无性系83号插条苗为试材,于2007年3—9月在北京林业大学苗圃,应用15N示踪技术测定在相同施氮量下毛白杨苗木对硝态氮(NO3 15N)和铵态氮(NH4 15N)的吸收率、利用率及分配率等指标。结果表明:①施肥后28 d,苗木对两种氮肥的吸收利用达到最大值,其中,标记NO 3 15N肥吸收率为036 g/株,利用率达35.98% ;标记NH4 15N肥吸收率为0.15 g/株,利用率为14.53%。②苗木NO3 15N肥平均利用率( 19.75%)约为NH4 15N肥(7.95%)的2.5倍 。③施肥后各个时期,全株的NO3 15N肥Ndff 值均显著大于NH4 15N肥。各器官对NO3 15N肥的征调能力明显高于NH4 15N肥,茎对肥料征调的竞争能力最强,其次为叶和根。④氮素分配率在各器官中差异显著(P0.05 ),总体趋势为叶根茎。叶中NO3 15N的分配率均高于NH4 15N,根中储存的氮素主要供地上部分生长所需,总体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茎是氮素贮藏的“临时库”,苗木主要通过茎将吸收的氮素输送到叶等生长旺盛的部位。   相似文献   
27.
  目的  研究栽植密度对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林地土壤养分的影响。  方法  在3种不同栽植密度[行距×株距分别为2 m×2 m(T1)、4 m×3 m(T2)和4 m×5 m(T3)]下,对10年生毛白杨速生丰产林试验地0~5、5~10、10~20、20~40、40~60和60~100 cm共6个土层的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质量分数进行了分析。栽植密度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用单因素分析法,数据间的多重比较用Ducan法。  结果  0~20 cm土层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所占比例分别为69%、79%、71%和74%;不同栽植密度下土壤养分质量分数不一致:T2栽植密度下有机质在0~5 cm处最高,为15.44 g·kg-1,显著高于T1,在5~20 cm土层处3栽密度间有机质差异显著(P < 0.05),大小依次为T3、T2、T1,在20~100 cm土层处T1显著低于T3和T2(P < 0.05);碱解氮在T2下为14.5~142.7 mg·kg-1,高于T1和T3(除5~10 cm);有效磷为1.3~12.4 mg·kg-1,5~40 cm土层T2显著高于T1和T3(P < 0.05),40~100 cm土层大小依次为T3、T2、T1;栽植密度对速效钾无显著影响(P>0.05)。  结论  10年生毛白杨林地土壤养分富集在0~20 cm土层,栽植密度为2 m(行距)×2 m(株距)的养分低于栽植密度为4 m×3 m和4 m×5 m,养分质量分数随栽植密度和不同土层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28.
高校科研实验室作为培养高科技人才和实现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危险化学品是高校科研实验室主要的危险源,也是安全防范的重点.目前,高校科研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危险化学品安全专项培训不到位、危险化学品全周期管理不规范、安全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等.针对这些问题,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通过对师...  相似文献   
29.
该研究选取了北京山地人工油松林、人工白皮松林、天然油松林和人工落叶松林4种针叶林型下0~0.2 m和0.2~0.4 m土层的土壤,通过测定不同的底物浓度、培养时间及培养温度下的放氨量,计算出脲酶的各项动力学和热力学参数,探讨了北京山地4种针叶林型下土壤脲酶酶促反应特征。结果表明,4种林型下土壤酶促反应的Vmax值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Km值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土壤脲酶酶促反应的变化规律;土壤酶促反应K值和Ea值均表现出随温度和土壤深度变化而变化的规律,但变化特点因林型而异;酶促反应ΔH和ΔG值随温度和土壤深度的变化而呈规律性变化;ΔS为负值,说明土壤脲酶酶促反应体系中有序性增大。   相似文献   
30.
不同坡向对栓皮栎耗水规律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热扩散探针配合自动气象站,于2004年度在北京林业大学妙峰山试验林场对不同立地条件下栓皮栎的水分运移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栓皮栎水分运移规律受天气状况和立地条件的影响很大.在晴天,阳坡的液流峰值达到0.007 cm/s,是阴坡液流峰值0.001 5 cm/s的5倍;在阴天,阳坡栓皮栎的液流峰值为0.000 2 cm/s,而阴坡为0.000 3 cm/s,坡向的影响减小.林木的耗水量受到树种本身的遗传因素和外界气候因子的制约,其中太阳辐射、大气温度、风速与液流呈正相关,空气相对湿度、土壤温度对液流的影响表现为负向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