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2篇
  12篇
综合类   28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运用土地承载力计算方法结合不同土地生产力(高产、中产、低产)水平,研究了华北平原一年两熟区主要作物轮作种植模式下适宜牛养殖承载量。结果表明,小麦/玉米、小麦/水稻、小麦/花生、小麦/大豆、油菜/水稻种植模式在高产水平下,肉牛适宜承载量分别为9.6,9.6,6.4,6.1,6.4头/hm~2,奶牛适宜承载量分别为4.8,4.8,3.2,3.1,3.2头/hm~2;在中产水平下,肉牛适宜承载量分别为16.3,16.3,10.7,11.3,11.3头/hm~2,奶牛适宜承载量分别为8.2,8.2,5.3,5.6,5.6头/hm~2;在低产水平下,肉牛适宜承载量分别为28.9,30.0,19.3,20.4,20.4头/hm~2,奶牛适宜承载量分别为14.5,15.0,9.6,10.2,10.2头/hm~2。  相似文献   
32.
玉米与不同功能植物间作对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当前农业生产领域的热点问题N素污染为研究对象,在玉米种植中引入苜蓿、黑麦草、花生和大豆4种功能植物与其间作,试图通过植物修复手段达到减少N污染的目的.应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评价了不同种植模式对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种植模式对环境影响的大小依次为:玉米‖黑麦草>玉米单作>玉米‖花生>玉米‖苜蓿>玉米‖大豆模式,环境影响综合指数分别为0.145 9、0.129 5、0.122 9、0.113 6和0.094 5.玉米‖花生、玉米‖苜蓿、玉米‖大豆模式可以有效地减小由于过量施用氮肥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玉米‖黑麦草模式则加重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说明选择适宜的功能植物(如花生、苜蓿和大豆)引入玉米群体可以有效减小过量施肥对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33.
研究了不同牛粪堆肥A(牛粪+小麦秸秆+发酵腐熟剂+除臭剂)、B(牛粪+小麦秸秆+除臭剂)、C(牛粪+发酵腐熟剂+除臭剂)、D(牛粪+除臭剂)在6 000(JZ2)、9 000(JZ3)kg/hm~2这2个施用水平下替代20%化肥后对小麦季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以单施化肥(JZ0-CK)作为对照。结果表明,牛粪堆肥替代20%全量化肥对小麦出苗有一定影响,但是能增加拔节期群体数,与单施化肥处理在成熟期相比,群体穗数差异不显著;小麦穗长、穗粒数增加。在6 000、9 000 kg/hm~2施用水平时,牛粪堆肥A、B、C均能增加小麦产量,产量大小依次为JZ3-A(11 057.2 kg/hm~2)JZ2-C(10 842.1 kg/hm~2)JZ3-B(10 425.2 kg/hm~2)JZ2-B(10 035.0 kg/hm~2)JZ3-C(9 863.3 kg/hm~2)JZ2-A(9 758.2 kg/hm~2)JZ0-CK(9 708.2 kg/hm~2)JZ2-D(9 648.2 kg/hm~2)JZ3-D(9 076.2 kg/hm~2);与JZ0-CK处理相比,纯收益在6 000 kg/hm~2施用水平时,牛粪堆肥B(JZ2-B,13 968.8元/hm~2)、C(JZ2-C,15 841.2元/hm~2)分别多增收423.8、2 296.2元/hm~2,在9 000 kg/hm~2施用水平时,牛粪堆肥A(JZ3-A,15 980.3元/hm~2)、B(JZ3-B,14 514.1元/hm~2)分别较JZ0-CK多增收2 435.3、969.1元/hm~2;牛粪堆肥A(JZ3-A,2.65)、C(JZ2-C,2.70)产投比均优于JZ0-CK(2.51)。  相似文献   
34.
以长期不施肥(CK)为对照,研究氮磷钾配施(NPK)、氮磷钾与有机肥配施(NPKM)、氮磷钾与秸秆还田配施(NPKS)的优化平衡施肥措施对冬小麦田间群体微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NPK、NPKM、NPKS施肥措施能够有效降低灌浆期小麦群体的冠层温度和拔节期、灌浆期群体内地表温度,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不同优化平衡施肥措施对温度影响依次为NPKMNPKNPKS。小麦灌浆期,2014年NPK、NPKM、NPKS处理的冠层温度比CK处理低3.53~4.04℃;小麦拔节期,NPK、NPKM、NPKS处理的群体内地表温度比CK处理低10.56~11.78℃(2013年)、0.41~4.60℃(2014年),灌浆期比CK处理低8.32~11.14℃(2013年)、6.79~9.30℃(2014年)。此外,平衡施肥措施对群体内环境CO_2浓度有一定的调节效果,对群体内相对湿度调节不明显。  相似文献   
35.
多种潮土有机质高光谱预测模型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为了对比不同方法建模效果的差异,筛选潮土有机质高光谱最佳预测模型,该研究采集国家潮土土壤肥力与肥料效益长期监测站不同施肥处理耕层土样83份,采用25种光谱预处理方法(15种单一预处理方法,10种预处理方法相加算法)结合3种建模方法(多元线性回归、偏最小二乘回归、支持向量机回归),构建不同的潮土有机质高光谱预测模型。对比模型预测结果表明,最佳光谱建模方法是偏最小二乘回归法,该方法结合多种预处理方法均获得了较高的模型预测精度和可靠性,25个检验模型的平均决定系数、均方根误差值RMSEv和相对分析误差RPD值分别为0.913、1.264 g/kg和3.299。使用预处理方法相加算法能更好地提升模型精度,相比使用单一预处理方法,3种建模方法的检验模型平均决定系数分别提高了0.049、0.033和0.071,RMSEv分别降低了0.318、0.204和0.528 g/kg,RPD值分别提高了0.530、0.307和1.144。先用多元散射校正法再进行5个平滑点数的一阶导数预处理在3种建模方法中表现均较好(平均决定系数=0.934,平均RMSEv=1.17 g/kg,平均RPD=3.59),可作为潮土有机质预测模型的通用预处理方法。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结合最大值标准化预处理所建模型(决定系数=0.948,RMSEv=0.972 g/kg,RPD=4.276)精度高、可靠性强,且建模过程数据运算更为简便,是筛选出的最佳潮土有机质高光谱预测模型。该研究结果对潮土有机质高光谱预测建模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并为筛选最佳高光谱预测模型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36.
以当前农业研究的热点领域——重金属污染为切入点,研究了大田Cd、Pb、As、Hg、Cr5种重金属胁迫对小麦(郑麦9023、小偃22)籽粒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重金属胁迫下,cd、Pb、As、№、cr重金属对产量三要素中单位面积群体穗数的影响最大,其次为穗粒数,对千粒重的影响最小;单位面积群体穗数对重金属Cr、Pb最为敏感,在旱田偏碱性的土壤上,Cr、Pb胁迫对小麦单位面积的群体穗数影响的临界含量分别约为187.5mg·kg^-1和175mg·kg^-1。对两个小麦品种的籽粒产量影响不同,郑麦9023籽粒产量依次为Cr2〈Crl〈CK〈Cd2〈Hgl〈As2〈Asl〈Hg2〈Pbl〈Cdl〈Pb2;小偃22籽粒产量依次为Cr2〈Crl〈CK〈Hgl〈As2〈Hg2〈Cdl〈Cd2〈Pb2〈Asl〈Pb1。重金属Cr对小麦的产量表现为抑制效应,Cd、Hg、Pb、As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表现为增产效应;不同种类重金属胁迫对小麦产量影响作用依次为Hg〈Cd〈As〈Pb〈Cr。  相似文献   
37.
本文实地调研了河南省内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区域中小规模牛养殖户的人员年龄、养殖模式、从业人数、养殖规模、群体结构、耕地面积等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丘陵山区牛养殖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养殖户(场)从业人员年龄偏大,有58.07%的养殖户年龄﹥60岁。养殖模式以“放牧+舍饲”为主,占90%以上;存栏以母牛和犊牛为主,母牛平均存栏数占总存栏量的60%以上,养殖母牛繁育销售犊牛为主要收益途径。93%的养殖户从业人数为1~3人,以家庭为单元的小规模主;养殖户自留或租赁耕地,兼营从事种植业,初步实现了粪污还田利用。但是存在牛养殖业群体结构和规模不够优化,种养循环的科技化、标准化水平较低,综合经济效益不高等问题。因此,建议合理进行区域规划布局,加强关键技术和政策研究,促进丘陵山区牛养殖业健康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38.
长期施肥下潮土速效钾含量与钾素投入水平关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郑州潮土肥力与肥料效益长期试验为基础,分析了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速效钾含量演变特征及其与钾素投入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不施钾肥条件下,土壤速效钾含量先逐年下降,810年后稳定在60 mg/kg左右; 施用钾肥和有机肥均可以显著提高土壤速效钾含量; 土壤速效钾含量与钾素投入量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单施化肥的NPK处理每投入钾1 kg/hm2,土壤速效钾含量增加0.007 mg/kg; 而化肥配施有机肥或玉米秸秆处理每投入钾1 kg/hm2,土壤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0.025和0.014 mg/kg。从提升土壤钾素供应能力的角度而言,化肥配合施用有机肥或秸秆还田是值得推广的培肥措施。  相似文献   
39.
以长期不施肥(CK)为对照,研究氮磷钾配施(NPK)、氮磷钾与有机肥配施(NPKM)、氮磷钾与秸秆还田配施(NPKS)的优化平衡施肥措施对冬小麦田间群体微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NPK、NPKM、NPKS施肥措施能够有效降低灌浆期小麦群体的冠层温度和拔节期、灌浆期群体内地表温度,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不同优化平衡施肥措施对温度影响依次为NPKM > NPK > NPKS。小麦灌浆期,2014年NPK、NPKM、NPKS处理的冠层温度比CK处理低3.53~4.04℃;小麦拔节期,NPK、NPKM、NPKS处理的群体内地表温度比CK处理低10.56~11.78℃(2013年)、0.41~4.60℃(2014年),灌浆期比CK处理低8.32~11.14℃(2013年)、6.79~9.30℃(2014年)。此外,平衡施肥措施对群体内环境CO2浓度有一定的调节效果,对群体内相对湿度调节不明显。  相似文献   
40.
连续2个小麦季(2017—2018、2018—2019年)研究立式旋耕[FL,(30±5) cm]、常规旋耕[XG,(12±5) cm]下,不同氮肥减施量[EF(CK,过量施氮300 kg/hm~2)、RF10(减氮10%)、RF20(减氮20%)、RF30(减氮30%)]处理的小麦经济效益,为实现氮肥减量施用、资源高效利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在FL方式下,与EF处理相比,连续2个小麦季减氮20%可以实现减氮不减产;减氮20%能够获得较高的纯收入和产投比,减氮10%、30%处理在减施第1个小麦季纯收入、产投比下降,第2个小麦季则增加。2018年,FL-EF、FL-RF10、FL-RF20、FL-RF30处理的纯收入分别为8 030.5、7 342.4、8 891.7、5 742.9元/hm~2;2019年,上述各处理分别为13 791.5、14 231.2、14 616.8、13 823.8元/hm~2。XG方式下,连续2个小麦季减氮20%也可以实现减氮不减产;减氮20%能够获得较高的纯收入和产投比,而减氮10%、30%处理不仅在第1个小麦季会造成纯收入下降,而且第2个小麦季纯收入持续下降。2018年,XG-EF、XG-RF10、XG-RF20、XG-RF30处理纯收入分别为9 190.0、8 832.5、9 714.7、7 205.4元/hm~2;2019年,上述各处理分别为13 452.6、13 257.1、15 022.4、12 465.6元/hm~2。综合分析,FL方式优于XG方式,FL方式总投入比XG方式多375.0元/hm~2,但纯收入增加217.7元/hm~2,而且能增加土壤耕层厚度,调节土壤结构,改善土壤性能,促进可持续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