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2篇
农学   12篇
基础科学   10篇
  9篇
综合类   57篇
农作物   8篇
畜牧兽医   4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51.
针对植保无人机作业过程中存在的药液漂失量大、沉积不均匀、冠层穿透力不足等问题,通过静电喷雾技术和融合飞防助剂等方式,提高雾滴的雾化及沉积质量,验证植保作业的雾滴沉积效果.通过设计一种防漂性能良好的锥形风场式防漂移装置,通过仿真及试验方法优化装置内流道角度,进而减少风速沿程损失,通过大疆T20多旋翼无人机搭载静电喷雾系统...  相似文献   
52.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灌水对高油大豆和高蛋白大豆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灌水使高油大豆的产量略有提高,较对照增产1.9%,对高蛋白大豆产量未表现出增产效果.灌水对不同品质的大豆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影响不同,灌水可提高高油大豆品种脂肪含量,降低蛋白质含量.相反,灌水提高高蛋白大豆品种蛋白质含量,降低脂肪含量.  相似文献   
53.
黄淮麦区不同类型小麦品种抗晚霜冻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黄淮麦区不同类型小麦品种抗晚霜冻害的能力。[方法]于2006~2007年统计28个不同成熟期、穗型小麦品种遭遇晚霜冻害的伤害率,调查各品种抗晚霜冻害的能力。[结果]在相同气候条件下,早熟小麦品种平均伤害率(冻伤率、冻死率)最大,中熟品种次之,晚熟品种最小。各品种各级冻害均有发生,0、1级冻害占很大比重。大穗型小麦品种伤害率最大,中穗型品种次之,多穗型品种最小。1级冻害3种穗型相差不大;2级伤害多穗型最低;3、4级冻害大穗型偏高。冻害程度的轻重和小麦发育时期的早晚呈正相关关系。[结论]早熟的大穗品种冻害程度最重,晚熟的中穗品种冻害程度最轻。  相似文献   
54.
不同灌水次数和施氮量对冬小麦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冬小麦提供更节约、更高效的水氮运筹技术方案,以‘豫教5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灌水次数和施氮量对灌浆期农艺性状、经济系数、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灌水次数和施氮量的增加都能显著促进小麦灌浆期农艺性状、经济系数和产量的增加。施氮量对叶面积系数、穗粒数、产量影响显著,灌水次数对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系数、千粒重、成穗数影响显著,且叶面积系数、穗粒数、产量对氮素的需求量大于单株成穗数、干物质积累量、经济系数、成穗数;拔节期是冬小麦水氮配合效应的关键期,此时期水氮充足产量将呈跳跃式增加。而灌浆水将有效提高氮素利用率,即使降低氮素施用量,产量也将得到显著性提高。在灌溉底墒水+拔节水+灌浆水,施氮量为277.14 kg/hm~2时,水肥能得到高效配合,‘豫教5号’产量达到8305.86 kg/hm~2。在小麦生育期降雨量偏少的豫东地区,灌水将是影响小麦产量增加的关键措施,如土壤水分充足,氮肥利用效率将会提高,这不但可以节约冬小麦生产成本,还可以降低或避免过量施用氮肥引起的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55.
叶面肥可以补充大豆生育期内所需营养,调节生长,促进大豆增产,提高品质。为明确大豆叶面肥配方和最佳施用时期,设置不同叶面肥配方和叶面肥不同使用时期试验,结果表明,大豆生长发育中后期施用叶面肥对增加大豆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效果比较好,常用叶面肥中加入尿素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6.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新型职业农民是振兴乡村的主力军。为加快推进上海市闵行区农业的转型升级,对近几年闵行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支持性政策进行了梳理,并对其执行情况进行了分析,且针对收入性补贴政策对应人群偏窄、某些政策执行缺乏监管等问题,提出了拓展补贴政策受益面、完善政策监管体系等对策。  相似文献   
57.
<正>室内试验检测BEB植物细胞能量因子(灵芝素)对大豆发芽过程中,根系生长的影响,以确定灵芝素对大豆种子发芽的影响,初步确定拌种含量。在田间设计脱肥处理和正常肥料处理条件下,茎叶喷施灵芝素对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增产效果。1试验材料与方法1.1试验地基本情况及栽培条件前茬作物芸豆,土壤类型黑土,有机质含量5.94%,pH值5.71。试验地肥力均匀,地势平整。5月9日  相似文献   
58.
<正>1试验目的有机玉米是玉米生产的重要分支,玉米螟的危害严重影响了有机玉米的品相和品质,大大降低了其商品价值。通过田间试验,评价温州峰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菜颗·苏云菌(武汉楚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对玉米螟的防治效果,为该产品在有机玉米种植的虫害防治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2试验材料与方法2.1栽培作物品种德美亚1号。2.2试验防治对象玉米螟虫Ostrinianubilalis。  相似文献   
59.
小麦春化特性与抗冻性显著相关,但与抗霜性无关系。因此,在霜冻害频发区推广抗冻力强的冬性、半冬性品种并不能完全杜绝或避免霜冻害带来的损失。采用大田调查方式分析品种抗霜力的结论比较笼统,而采用人工霜箱不但能够准确鉴定冬小麦抗霜力发生跃变的时期,即低温敏感期,而且也是鉴定冬小麦品种抗霜力强弱比较便捷的方法。文章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系列抗霜对策:选育抗霜品种,优化种植布局;培育壮苗,增强冬小麦抗霜力;通过INA菌和基因工程手段,改良品种抗霜力。  相似文献   
60.
实践教学的弱化一直是影响农林学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主要问题之一,而实践基地建设及其运行存在的问题是加强实践教学的“瓶颈”。高等农林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具有区域分布点多、线长、面广等特点,以及跨越地理位置建设与发展的趋势;同时,存在着“建”与“用”脱节、建设资金不足且来源单一、基地建设目标与地方产业发展的契合度低等问题。为此,福建农林大学提出“点面结合、校地共建、闽台合作”的区域性农林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并探讨了“产教研三方协同保障,多学科多专业交叉融合”的农林综合实践教学新模式。区域性农林实践教学基地具有高等农林院校与区域内的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等多方参与、协同保障、产学研高度融合等特点,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区域农林业技术“瓶颈”的突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区域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以及形成以提高农林业共同体内聚力为核心价值的文化认同等都具有重要意义。福建农林大学以洋中科教基地建设为试点,采取以下措施开展区域性农林实践教学基地建设:①引入高水平科研平台和特色农业龙头企业,打造彰显闽中闽北区域特色的农林实践教学基地;②建立“多方参与、协同保障”的区域性农林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运行长效机制;③打造完整的农业基本技能和产业实践链条,提升农科专业综合实践教学水平;④拓展农林实践教学基地功能,服务乡村振兴和教师发展。实践证明,区域性农林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取得了较好成效:在实践教学方面,实现了农林类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与区域农林产业的有机衔接,建立了农林综合性实践教学基地共建共享长效保障机制,促进了农林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多学科交叉,解决了开放性实践教学缺失问题;在新农科人才培养方面,显著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以及面向新农村、新农民和新生态的实践育人成效,为对台的农林业交流提供了窗口;在成果辐射与示范效应方面,为地方高等农林院校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农林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