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13篇
农学   2篇
  2篇
综合类   11篇
农作物   1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分析福建经济林现状、优势和存在问题,并探讨了新世纪我省经济林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2.
人工直播栽培草珊瑚结果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表明,人工直播栽培的草珊瑚,栽后第3年开始结果,结果量与结果枝年龄大小和平均高度、平均地茎、收割不收割植株、上层木郁闭度等的关系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其中以结果枝的高度相关性最为显著,即栽培后第3年新萌发的植株,平均高度、地茎均最大,结果最多;林分郁闭条件下的草珊瑚结果比露天的多。但结果量与每丛分蘖萌发株数的多少关系不显著;秋季收割后第2年新萌发的植株不结果。  相似文献   
13.
到目前为止,闽东地区已经鉴定,竹类植物共有12属60种(含变种)。本文对此进行了分类整理,并论述了其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14.
草珊瑚营养袋苗培育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草珊瑚是一种应用很广泛的中草药,属金粟兰科革珊瑚属多年生常绿半灌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开发的产品越来越多,原料需求量急剧增加,但野生资源越来越少,已远远不能满足生产上的需求。为满足省内外医药企业和市场对革珊瑚原料药材的需要,达到既保护野生资源,又能为企业提供优质的原料的目的,近年我们对其人工育苗和林下套种技术进行了研究,摸索出一套营养袋育苗技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氮肥用量与施用时期对棉花生长发育及土壤矿质氮含量的影响,为棉花合理施用氮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不施氮肥为对照,采用2种氮肥用量(150,300kg/hm2)与不同施用时期(播前全部基施、1/2播前基肥+1/2蕾期追肥、1/3播前基肥+1/3蕾期追肥+1/3花铃期追肥)进行组合的田间小区试验,分析氮肥用量和施用时期对棉花产量、棉铃生长发育及各生育时期土壤矿质氮含量的影响。【结果】在供试区土壤较为瘠薄的情况下,与不施氮肥相比,施用氮肥使棉花产量、株有效铃数、成铃率、单铃质量分别显著增加44.8%~80.0%,1.0~2.3,4.3%~8.1%和0.66~1.36g,且高氮处理>低氮处理。氮肥施用时期对棉花产量有显著影响,低氮处理中以1/2基肥+1/2蕾期追肥方式获得相对高产(2.99t/hm2);高氮处理中以播前1/2基肥+1/2蕾期追肥或播前1/3基肥+1/3蕾期追肥+1/3花铃期追肥方式处理的棉花产量较高,分别为3.36,3.40t/hm2。高氮分施可显著提高棉花株有效铃数、成铃率及单铃质量,2次分施可明显提高株有效铃数与成铃率,而3次分施更有利于单铃质量的增加。施用氮肥可显著提高各生育期0~40cm土层土壤矿质氮含量,且高氮处理>低氮处理。氮肥全部基施使苗期土壤矿质氮含量显著提高,但在生育后期含量较低,分施处理则使生育中后期土壤矿质氮含量显著提高。此外,氮肥用量与施用时期对氮肥农学效率也有显著影响。【结论】在土壤养分瘠薄的地区,在施用磷钾肥基础上增加氮肥用量是提高棉花产量的有效措施,并可以通过不同氮肥用量与施用时期耦合的策略对棉花产量、品质及肥料利用进行平衡调控。  相似文献   
16.
不同水肥条件下棉花苗期的生长、养分吸收与水分利用状况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采用盆栽试验和统计分析方法对施肥与不施肥两种情况下干旱胁迫对棉花苗期的生长及养分吸收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结果表明:水分与养分及其耦合效应对棉花早期的生长都具有显著的影响,干旱胁迫或养分不足都显著降低棉花生物学产量,阻碍植株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与积累,充足的水分是肥料效应充分体现的基础,而充足的养分又是提高水分利用率的必要条件,同时,棉花早期生长水分效应>肥料效应,即对水分需求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7.
几个优良散生笋用竹种的引种造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年春季从浙江引种早竹、雷竹、红哺鸡竹、乌哺鸡竹、角竹、高节竹,1991年从本省古到引种黄甜竹。7个竹种引各当年造林成活率达到76.2%-100%,平均造林保存率达86.2%。经过4-5年的培育,1995年每公顷竹笋产量达3649.5-16135.5kg,产值达19513.5-64542.0元,经济效益显著,具有推广价值。本文根据试验结果,对其引种造林技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与总结。  相似文献   
18.
周年秸秆还田量对南方双季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究适合南方双季稻高产稳产的秸秆还田量,连续2年(2016—2017)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不同秸秆还田量对早稻和晚稻分蘖、株高、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试验设置5个不同比例秸秆还田量:CK:秸秆不还田;S1:25%早、晚稻秸秆量还田;S2:50%早、晚稻秸秆量还田;S3:75%早、晚稻秸秆量还田;S4:100%早、晚稻秸秆量还田。结果表明:全量秸秆还田抑制早稻分蘖而显著促进晚稻分蘖,25%、50%及75%量还田对早、晚稻生长前期的分蘖促进效果不显著,在中后期促进作用显现;75%量还田及全量还田较CK显著促进晚稻株高增长,平均提高了8.15 cm;不同秸秆还田量较不还田处理均提高了早、晚稻成熟期的干物质累积量,且半量还田在早稻季差异达显著性水平(P<0.05),较CK提高了8.0%,50%、75%及100%量还田在晚稻季差异达显著性水平,平均提高了13.3%,但不同还田量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早、晚稻产量在不同秸秆还田量下均高于秸秆不还田,半量还田促进早稻产量方面的效果最显著,与不还田处理相比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增产6.92%;50%、75%及100%量还田较CK均显著提高了晚稻产量(P<0.05),增产幅度分别5.33%、7.50%和8.23%,不同秸秆还田量间在促进早、晚稻增产方面的效果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结果显示,短期看,在南方双季稻生产中,半量早稻和晚稻秸秆均还田对提高早稻产量效果最优,而全量还田对晚稻最优,而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的长期效应如何,还需要进行长期定位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9.
用10mgREO/ml和5mgREO/ml的稀土IRE0391溶液在早竹开花初期对其进行喷洒,能明显促进地径增长,抑制生殖生长,尤以5mgREO/ml的稀土溶液效果更显著。重复喷洒两次后,早竹可停止开花,恢复长势。但稀土对开花早竹出笋成竹数增加的促进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20.
1990年春季从浙江省引种早竹、红哺鸡竹、乌哺鸡竹、角竹、高节竹,经过五年的培育,1995年单产达3649.5kg/ha-16135.5kg/ha,单位面积年产值达15913.5元/ha—64542.0元/ha,经济效益显著,具有推广价值。本文对引种造林技术、竹林结构、投入产出比等进行了研究,得出了相应的定量指标和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