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4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2篇
综合类   25篇
农作物   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为筛选出甲维盐与氯虫苯甲酰胺复配防治草地贪夜蛾的最佳配比,采用浸虫法测定了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及组合物对草地贪夜蛾的室内毒力,并基于最佳增效配比进行了田间防治效果评价试验。结果表明,甲维盐和氯虫苯甲酰胺复配组合在二者质量比介于2∶8~7∶3范围内表现增效作用,以3∶7时增效作用最大,共毒系数CTC为173。基于该比例加工获得10%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剂,并以此开展田间防治草地贪夜蛾效果评价,结果表明,施药浓度高于有效剂量37.5 g/hm~2时,药后3、14 d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效分别达到88%和84%以上,表现出良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甲维盐和氯虫苯甲酰胺以质量比3∶7混配是防治草地贪夜蛾的良好配方。  相似文献   
42.
为绿色防控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通过生命表研究玉米和大豆对草地贪夜蛾生长发育和繁殖能力的影响,同时室内测定草地贪夜蛾幼虫和成虫对玉米及大豆的产卵选择性和取食趋向性,并通过室内和田间小区试验研究玉米-大豆间作对草地贪夜蛾种群发生的影响。结果显示,取食大豆后草地贪夜蛾可以完成生活史,但与取食玉米相比,取食大豆会导致草地贪夜蛾发育迟缓,存活率降低,成虫期缩短,繁殖力下降和产卵天数减少;取食玉米的草地贪夜蛾种群的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和净增殖率均显著高于取食大豆的草地贪夜蛾种群,取食玉米的草地贪夜蛾种群的平均世代周期低于取食大豆的种群,但两者间差异不显著。与大豆相比,草地贪夜蛾幼虫和成虫均对玉米有明显的趋性。当玉米与大豆按照2∶2比例间作时,植株上的草地贪夜蛾着卵率为65.31%,显著低于玉米单作的着卵率。当大豆包围玉米和玉米与大豆按照2∶2比例间作时,玉米的被害率分别为86.67%和85.56%,均显著低于玉米单作的被害率。表明玉米与大豆按适度比例间作可以显著降低草地贪夜蛾的发生和为害。  相似文献   
43.
入侵安徽省草地贪夜蛾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9年5月17日在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发现草地贪夜蛾为害春玉米,首次证实草地贪夜蛾入侵安徽。本研究采集安徽省7市13县(区)草地贪夜蛾样本共167份,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基因(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Ⅰ,COⅠ),以及位于Z染色体上的磷酸甘油醛异构酶基因(triose-phosphate isomerase,Tpi)两个分子标记对样品的群体遗传特征进行分析。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分析结果显示,安徽省草地贪夜蛾样本中86.23%是水稻型,13.77%是玉米型,而且安徽地区样品COⅠ序列特征与美国佛罗里达州种群高度一致。针对水稻型和玉米型的Tpi基因序列10个差异单倍型位点进行分析,发现安徽草地贪夜蛾样品Tpi基因的第3和4位差异单倍型位点有3种不同类型。其中118个样本为玉米型(AT),20个样本为水稻型(GA),29个样本为杂合型(AT/GA),但根据差异单倍型位点的数量判断,所有样品仍属于玉米型。草地贪夜蛾在原产地的多种寄主,如玉米、水稻、大豆、棉花等,在安徽省均有种植,该虫对安徽省粮食生产构成巨大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44.
采用室内毒力测定、田间试验和系统调查方法研究了3种杀虫剂对中稻田白背飞虱及捕食性天敌群落的影响,旨在提高水稻白背飞虱的化学防治效率,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保护天敌对害虫的自然控制作用,为水稻白背飞虱的综合治理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阿维菌素、吡蚜酮和毒死蜱3种杀虫剂对白背飞虱3龄若虫均有较高的室内毒力,LC50分别为0.339 1、0.896 0和4.714 7mg/L,说明安徽省桐城市白背飞虱种群对这3种药剂尚未产生较高的抗药性。阿维菌素对白背飞虱的田间防治效果较差,毒死蜱药后3d即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但持效期较短。吡蚜酮对白背飞虱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药后7d和14d的防效分别达到90.94%和89.94%,且对捕食性天敌群落影响较小,有助于保护和加强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是防治中稻田白背飞虱较理想的药剂。  相似文献   
45.
吡虫啉在稻田水环境中的残留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岚  王梅  段劲生  胡本进  孙明娜  张勇  高同春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8994+9008-8994,9008
[目的]研究了稻田水环境中吡虫啉的残留动态。[方法]田水样品采用二氯甲烷萃取,HPLC-UV测定不同田水样品中的吡虫啉残留量。[结果]田水中吡虫啉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89.69%~92.06%、标准偏差为3.01%~3.73%、变异系数为3.79%~4.46%,吡虫啉的最小检出量为1.0×10-9 g,在田水中最低检测浓度为0.005 mg/L。在安徽的试验结果表明,吡虫啉在田水中降解半衰期为4.4 d。[结论]10%吡虫啉乳油在稻田使用后,在田水中降解较快。  相似文献   
46.
[目的]研究毒死蜱在花生田环境中的残留消解情况。[方法]样品采用有机溶剂振荡提取、弗罗里硅土柱层析净化、GC-ECD测定。[结果]毒死蜱在花生植株、花生仁、花生壳和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0.83%~96.09%,标准偏差2.68%~6.07%,变异系数3.05%~6.90%;毒死蜱的最小检出量为2.0×10-12g,在花生植株、花生仁、花生壳和土壤中的最低检测浓度分别为0.006、0.006、0.006和0.003mg/kg。在安徽、广东的试验结果表明,毒死蜱在花生植株、土壤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2.64~4.63、6.59~7.15d;15%毒死蜱颗粒剂以5400aig/hm2(1.5倍推荐高剂量)、3600aig/hm2(推荐高剂量)施药剂量,施药1次,采收间隔期为15、21、28d,花生仁、壳、植株中毒死蜱的最终残留量最高分别为0.02、0.82、0.43mg/kg。[结论]15%毒死蜱颗粒剂用于防治花生地下害虫,施药剂量不超过3600aig/hm2(推荐高剂量),施药1次,安全间隔期为28d。  相似文献   
47.
[目的]研究溴氰菊酯与吡虫啉对假眼小绿叶蝉的联合作用。[方法]采用浸渍法测定溴氰菊酯与吡虫啉单剂及混剂对假眼小绿叶蝉的毒力。[结果]结果表明,溴氰菊酯、吡虫啉及5个不同配比(体积比)混剂对假眼小绿叶蝉均有一定的毒杀活性,其中以25.0%(溴氰菊酯)+50.0%(吡虫啉)比例混配为最佳配比,共毒系数为203.47。[结论]该试验可为现有防治药剂利用、延缓害虫抗药性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8.
栗绛蚧(Kermes roboris Fourcroy)是我省板栗的4大害虫(剪枝象鼻虫、金龟子、栗瘿蜂、栗绛蚧)之一,该虫是一种间歇性暴发害虫,严重发生时单个1~2年生枝条上若虫多达数百头,导致板栗轻则减产,重则绝收,甚至栗树死亡。普遍认为栗绛蚧生殖方式为两性生殖[1-4],为了解决生产上实际问题,我们于1997—2004年分别在安徽省舒城县、广德县、合肥市开展栗绛蚧生殖方式与防治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栗绛蚧存在孤雌生殖方式,现将试验结果简介如下。1试验方法1.1枝条隔离雄虫试验1997年2月5日在舒城县城冲乡潭岭村选择1株有栗绛蚧的栗树,分别在东、西、南、北…  相似文献   
49.
几种杀虫剂对稻纵卷叶螟的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介绍了6种杀虫剂,共12个剂量对稻纵卷叶螟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5%三唑磷*氟铃脲乳油480g/L毒死蜱乳油、40%毒死蜱乳油、80%氟虫腈水分散粒剂对水稻卷叶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对水稻也有较好的保叶作用,生产上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0.
建立了应用高效液相色谱分别测定炔草酯及其代谢物炔草酸在小麦和土壤中残留量的方法。样品经乙酸乙酯或丙酮提取,中性氧化铝柱层析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结果表明:炔草酯在小麦籽粒、植株和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0.4%~92.5%,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5%~4.4%;炔草酸的平均回收率为71.7%~83.8%,RSD为2.3%~6.0%;炔草酯和炔草酸的最小检出量分别为1.0×10-9和2.0×10-10 g;在籽粒、植株和土壤中炔草酯和炔草酸的最低检测浓度分别为0.02、0.05、0.02 mg/kg和0.01、0.02、0.01 mg/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