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8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20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2篇
  143篇
综合类   65篇
农作物   6篇
畜牧兽医   5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秸秆覆盖旱作对稻田甲烷排放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较全面评价秸秆覆盖旱作水稻栽培模式的生态意义,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常规淹水(F)、秸秆覆盖旱作(NF-M)和无覆盖旱作(NF-ZM)3种栽培模式稻田甲烷排放、水稻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3种水稻栽培模式的甲烷排放均集中在水稻生育期的前20 d;在水稻生育期内,秸秆覆盖旱作稻田甲烷的排放总量为11.12 g·m-2,显著高于常规淹水稻田的7.78 g·m-2和无覆盖旱作稻田的4.23 g·m-2.秸秆覆盖旱作稻田的水稻产量为8.60 t·hm-2,与常规淹水处理没有显著差异,但二者均显著高于无秸秆覆盖旱作处理的6.78 t·hm-2;与常规淹水处理相比,秸秆覆盖旱作还可以提高水稻单株生物量10 g以上.秸秆覆盖旱作还可以显著提高稻田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维持和改善表层土壤养分状况,对实现农业可持续性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水资源缺乏地区,秸秆覆盖旱作是一种值得考虑的替代传统淹水栽培的水稻栽培模式,同时秸秆覆盖旱作还田也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稻田秸秆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192.
刘潇雅  徐源洲  贺南南  李辉信  胡锋  徐莉 《土壤》2019,51(6):1129-1136
设计正交试验对红壤中磺胺甲恶唑(sulfamethoxazole, SMZ)的萃取方法进行优化,并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构建了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联合测定法(SPE-HPLC),并将该方法应用于不同抗生素以及不同类型土壤中SMZ的提取测定。结果表明,在以乙腈–磷酸盐缓冲液为提取液、提取液量为10 ml、超声时间为15 min、9 ml甲醇淋洗固相萃取柱(HLB)的条件下,红壤中SMZ的提取效果最优,0.25 mg/kg的SMZ回收率达到85.58%,能够满足环境样品的分析要求。利用该法提取测定红壤中不同抗生素包括3种磺胺类抗生素(磺胺嘧啶、磺胺二甲基嘧啶、磺胺甲基嘧啶)和2种四环素类抗生素(土霉素、盐酸四环素),结果表明,当抗生素浓度为0.25 mg/kg时,磺胺类抗生素(SAs)的回收率范围在67.31%~85.58%,四环素类抗生素(TCs)的回收率范围在20.81%~59.33%。利用该法分别提取测定不同类型土壤中的SMZ回收率,得到潮土中SMZ的回收率最大,达到92.92%,其次为荒漠土、红壤、紫色土,最低的回收率出现在黄棕壤,仅为53.62%。据相关性分析表明,回收率与土壤电导率(EC)、微生物碳氮比(C/N)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阳离子交换量(CEC)、有机质(SOM)呈显著负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93.
【目的】目前在省级尺度上关于不同水稻种植方式碳足迹和经济效益综合评价的研究尚未见报道,系统分析水稻不同种植方式碳足迹及经济效益对水稻生产碳减排和发展低碳农业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江苏水稻农情调查数据,利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定量分析江苏水稻不同种植方式碳足迹及经济效益。【结果】结果表明,2016—2020年不同水稻种植方式单位面积碳足迹为11.28~14.39 t·hm-2,单位产量碳足迹为1.30~1.52 kg·kg-1,单位产值碳排放为0.49~0.58 kg·yuan-1,单位面积碳足迹、单位产量碳足迹和单位产值碳足迹从大到小依次为抛秧水稻或手插水稻、机插水稻、直播水稻。机插水稻和手插水稻生产单位面积碳足迹随年份的增加呈下降趋势。机插水稻、手插水稻和直播水稻单位产量碳足迹随年份的变化呈下降趋势。不同水稻生产种植方式碳足迹中占比最大的是稻田甲烷排放,其次是氮肥施用导致的碳足迹、稻田氧化亚氮排放和灌溉用电导致的碳足迹。氮肥和灌溉用电是影响不同水稻种植方式碳足迹差异的主要驱动因素。不同水稻种植方式总收益为2.51?103~2.75?103 yuan·hm-2,资源投入成本为1.88?103~1.99?103 yuan·hm-2,碳排放成本为0.20?103~0.25?103 yuan·hm-2,考虑碳排放的净收益(NI-CO2)为0.39?103~0.64?103 yuan·hm-2。机插水稻NI-CO2低于其他三种水稻种植方式,这与机插水稻较高的总收益和较低的资源投入成本和较低的碳排放成本有关。【结论】综上所述,仅考虑碳排放,直播水稻是最为低碳的水稻种植方式,综合碳排放和经济效益,机插水稻优于手插、直播和抛秧水稻。  相似文献   
194.
宣粳9397是宣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用香粳9325和晚粳97杂交选育而成的高产晚粳新品种,2007年2月13日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分析常规粳稻原种繁育特点和影响因素,提出混合株行冷藏法,应用"掌握品种特征特性、选用非稻茬繁殖田、严格隔离、适时播种、加强单株选择和株行鉴定、优化栽培措施、防混杂、冷藏"等举措,并研究制定技术规程,实现宣粳9397原种优质高效标准化生产。  相似文献   
195.
以"绿色南京"林业建设工程新增林为研究对象,监测了新增林的部分生态服务指标.结果表明:林地在净化空气(吸收NO<,2>、SO<,2>和总悬浮颗粒物)、改善小气候(降温增湿、降低风速)、保护生物多样性(植物和土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对生态服务经济价值进行了统计分析,计算出"绿色南京"林业建设工程开展6年来(截至2008年),新增林产生的生态服务总价值为173.91亿元,平均29亿元/年.其中,净化空气微生物价值最大,为48.69亿元,其次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为45.05亿元.  相似文献   
196.
通过接入白腐真菌、蚯蚓和蚓粪,研究了通过蚯蚓及蚓粪的作用来改善土壤环境,从而提高土壤原位生物修复的可行性.结果显示,在30 d的黑暗培养试验里,土壤中菲浓度随着时间逐渐减少,蚓粪和蚯蚓自身均能促进土壤中菲的降解,但蚓粪的促进作用要优于蚯蚓的作用;在100 mg·kg-1菲处理浓度下,蚓粪处理中菲残留浓度在培养的第4 d显著低于其他处理.试验结果还表明,在加入白腐真菌的土壤中,蚓粪和蚯蚓都能促进白腐真菌对菲的降解,且显著高于只接入白腐真菌的处理.同时加入蚯蚓和白腐真菌的处理中木质素过氧化物酶(LiP)和锰过氧化物酶(MnP)酶活性虽然在一直下降,但蚯蚓的加入减缓了酶活性的下降趋势,从而使得蚯蚓提高了处理中白腐真菌对菲的降解率.而同时加入蚓粪和白腐真菌的处理中的LiP和MnP酶活性变化则要相对复杂,在培养前、中期,两种酶的活性分别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而在培养后期,两种酶的活性均显著增高.因此,同时加入蚓粪和白腐真菌处理的菲浓度在培养后期才与只加入白腐真菌的处理产生显著差异.结果表明,蚓粪和蚯蚓可能是通过改善土壤环境条件、促进微生物活性、增强土壤中过氧化物酶活性来提高白腐真菌对菲的降解率.但是,其中的作用机制需要进一步试验证实.  相似文献   
197.
 推广优质香型超高产两系杂交中籼组合两优6326。介绍两优6326的选育经过、产量表现、特征特性和栽培、繁殖制种技术。两优6326系宣城市农科所用自主选育的优质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宣69S”为母本、籼粳交优质淡香型恢复系“中籼WH26”为父本,配组而成的优质香型超高产两系杂交中籼组合。2004年3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2007年通过国审(国审稻2007013)。两优6326各方面的表现优异,配套高产无公害栽培技术、优质高产繁殖制种技术有助于成果转化。现累计示范、推广面积逾45万hm2。该品种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南方稻区作优质一季稻种植,有利于优化粮食品质、促进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198.
蚯蚓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的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概述了蚯蚓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的基本原理,蚯蚓处理垃圾工厂化的基本流程,垃圾处理过程中蚯蚓的作用,垃圾处理产物蚓粪和副产物蚯蚓的多种用途。认为利用蚯蚓处理垃圾是使垃圾真正实现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解决目前诸多环境问题,保持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9.
水稻覆膜旱作高产节水机理研究   总被引:72,自引:6,他引:66  
研究了全程旱管条件下地膜覆盖、超稀植(5.3~6.4万穴/ha)对水稻生物学性状、水分生理特性、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土壤水热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条件下水稻根系和地上部干重、生物量、株高、单株分蘖数、叶面积指数以及茎伤流液量极显著地大于裸地旱作水稻。覆膜对土壤具有明显的保水增温作用,降低了水稻叶片的细胞汁液浓度、细胞质膜透性,从而缓解了水稻植株的水分胁迫程度。覆膜旱作水稻产量达到6372~13500kg/ha,而裸地旱作水稻产量仅为4530~5400kg/ha。水稻覆膜旱作比裸地旱作或淹水栽培显著节水。  相似文献   
200.
正番茄、辣椒、茄子、瓜类、豆类等茄果类喜温蔬菜的生长适宜季节是夏季,成熟期处于秋季。利用低海拔高热量地区"天然温室"的气候优势,发展茄果菜类喜温蔬菜,于秋冬季上市,经济效益较好。生产实践表明,温度是喜温茄果类蔬菜在秋冬季能否正常生长最重要的限制性因子,而其中的11月、1月温度高低又是影响秋冬错季茄果类蔬菜能否正常生长的关键期。只有在热量条件完全满足的情况下,才能进行秋冬错季茄果类蔬菜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