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3篇
  3篇
综合类   7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3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1.
肉类、蛋类是人们营养最丰富,食用最广泛的食品。防止这些食品被农药污染,是关系到广大人民身体健康的大问题。近年来,各国陆续禁止或限制使用六六六(六氯化苯或六氯环乙烷),滴滴涕(二氯二苯三氯乙烷)。我国也采取了一  相似文献   
12.
当前H-ADCP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平原河网地区,已成为水文流量测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普遍缺乏对测流原始数据的分析检验,导致测流精度及成果可信度不高,以及比测率定工作繁杂等问题,影响H-ADCP的进一步推广应用.针对上述问题,根据H-ADCP测流原理,结合平原河网地区及感潮河段水文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国...  相似文献   
13.
14.
构建突变体库是进行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当前大豆突变体数量的不足,严重制约了大豆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深入开展。以南方大面积推广的大豆品种-南豆12为材料,通过EMS诱变构建了大豆EMS突变体库。统计发现,M1种子田间出苗率为34.85%,表明EMS强烈抑制大豆种子的萌发和出苗。对随机选取的913株M1植株进行了株高、单株荚数等重要农艺性状的调查。结果表明:经EMS处理后,M1植株在株高、单株荚数、节间数等方面与对照存在显著差异、表型变异丰富,其中18.07%发生矮化,11.06%表现出多荚,另有3株不育株;群体间的节间个数极差达到18。这些数据表明已成功构建了大豆EMS突变体库。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将对单个突变体进行分离、分类,并克隆相应的重要功能基因,为深入研究大豆功能基因组学以及筛选适合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的高光效、抗倒伏大豆品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用科技创新理念指导农牧区清洁能源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阐述为加快农牧区户用沼气池建设的步伐,赤峰市农业环保能源站从节能工作入手抓农村牧区清洁能源建设,并同项目旗县区能源站、公司及科研人员多方面合作,主要进行了“草原六结合”、“农牧六配套”和“多池连体”新模式的建设工作,并取得成效。  相似文献   
16.
植物化感物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及其生态学意义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化感现象作为植物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方式,在农林业生产中广泛存在。合理利用植物之间的化感作用,对于生产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表明,化感物质可促进或抑制不同物种种子的萌发过程,这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植物群落的组成与分布以及生态系统的平衡有着重要影响。本文从化感物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与其生态学意义两个方面进行了综述。一方面,在阐述化感作用影响种子萌发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了化感物质抑制植物种子萌发的生理生化机制。包括:化感物质通过抑制胚根和胚轴的伸长,破坏亚细胞结构,干扰植物激素及活性氧的合成与代谢,造成细胞损伤,从而阻碍种子萌发;抑制种子中储存物质的代谢,阻碍种子萌发过程中的物质以及能量转换,导致种子萌发受阻等。另一方面,本文从化感作用在抑制农田杂草及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两个方面,阐述了化感物质调控种子萌发的生态学意义。讨论了农作物的化感抑草作用,农林业生产中的化感自毒作用以及化感作用造成的生物入侵等,以期为农林业生产提供借鉴。最后,根据目前研究进展,对本领域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和讨论。  相似文献   
17.
18.
为提高单作大豆产量,本研究以大豆品种南豆12为材料,分别探究了不同浓度的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拌种对大豆田间出苗的影响,及叶面喷施对大豆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褐藻胶寡糖、壳寡糖、冠菌素拌种均能提高大豆的田间出苗率,而叶面喷施均能提高大豆的株高与茎粗,褐藻胶寡糖和冠菌素拌种可增加大豆分枝数,壳寡糖拌种则减少了大豆分枝数。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单株粒数与百粒重,进而提高大豆产量,同时还可提高大豆粗蛋白含量,降低粗脂肪酸含量以及满粒期大豆籽粒中可溶性糖与还原性糖的含量。此外,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并不会影响收获子代大豆的萌发。褐藻胶寡糖、壳寡糖、冠菌素拌种推荐每公斤大豆使用100 mL植物生长水溶液拌种,浓度分别为25、100、0.05 mg·L-1;叶面喷施的推荐使用量分别为50、50、0.01 g·hm-2。 本研究结果为大豆丰产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化学催熟剂对套作大豆收获品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耐荫品种南豆12为材料,在"玉-豆"带状套作模式下,研究了在R7前期、后期两个时间点喷施乙烯利、立收谷、克无踪3种化学催熟剂对大豆机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喷施时间,3种催熟剂均能不同程度地促进大豆衰老、植株叶片脱落和各器官脱水干燥,这为套作大豆的机械化收获创造了有利条件。与对照相比,喷施乙烯利能显著促进叶片的脱落,且对产量影响最小,但籽粒脱水缓慢;克无踪次之;而立收谷在加速籽粒脱水方面效果最为明显,至第9天籽粒含水量即降至适宜机收的水平,比对照提前了9 d,但显著降低百粒重和平均单粒重。此外,3种催熟剂对大豆籽粒的油分含量、蛋白质含量和自然脱落无显著影响。因此,在套作大豆生产中,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选用催熟剂,保证大豆的机械化收获。  相似文献   
20.
姜瘟病是由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一种细菌性病害,是世界生姜产区中普遍发生的一种毁灭性土传病害。研究表明,从发病田中未发病植株的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的蜡状芽孢杆菌菌株L1(B.cere-us,L1)对茄科雷尔氏菌等8种病原菌具有较强的拮抗能力,具有广谱抗性。经Econo-Pac Q离子交换柱纯化、SDS-PAGE分析,从菌株L1得到一个表观分子量约为40 kDa的拮抗蛋白Lp,该蛋白具有光稳定性,在pH 6.0~8.0,温度20~60℃条件下均表现出对茄科雷尔氏菌的极强拮抗能力,但经胰蛋白酶处理后失活。实验表明,0.38 mg/mL为该蛋白的最低拮抗浓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