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41篇
农学   20篇
基础科学   1篇
  63篇
综合类   79篇
农作物   4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稻米表观直链淀粉含量由两对非等位基因控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籼粳交(02428/特青)花培DH群体,研究了稻米表观直链淀粉含量(AAC)及其组成因子——热水不溶性直链淀粉含量(HISAC)和热水可溶性直链淀粉含量(HSAC)的遗传特性。结果表明,HSAC和HISAC都表现为一对主效基因遗传,且两者表现为连锁遗传关系。用Amy-s(t)表示控制HSAC的基因,用Amy-i(t)表示控制HISAC的基因,两基因的连锁遗传距离为12.9 cM。由于Amy-s(t) 和Amy-i(t)相互连锁,因此AAC在总体上表现为一对基因遗传。  相似文献   
52.
高色素甘薯淀粉糊化特性的基因型差异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运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仪(DSC)和淀粉黏度速测仪(RVA)分析了8个高色素甘薯品种淀粉糊化特性的差异。结果发现:品种间直链淀粉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变幅为19.59%~25.46%;DSC分析所得糊化温度也表现一定差异,起始温度(To)、峰值温度(Tp)和终止温度(Tc)的变幅分别为59.84~70.87℃、69.73~78.20℃和79.85~83.62℃,糊化  相似文献   
53.
转cry1Ab基因水稻对二化螟幼虫的致死和亚致死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测定了转cry1Ab基因水稻"克螟稻1号"对二化螟幼虫的致死和亚致死作用.结果表明,1龄、3龄、5龄幼虫持续取食"克螟稻1号"时,死亡率极高,5龄虽存活了较长时间,但不能正常化蛹.而当取食"克螟稻1号"一段时间后,改以亲本对照"秀水11"为食时,除在初期死亡较多外,死亡率不随时间而显著上升,能存活至下一龄期,部分还可化蛹,且幼虫总的历期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幼虫取食一定时间的"克螟稻1号"后改食对照时,除1龄外,3龄和5龄幼虫经处理后所得的蛹均能羽化,其中3龄幼虫经处理后所得的成虫体重和体长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而5龄幼虫经处理后所得的成虫体重和体长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但羽化率和产卵量并不显著低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54.
水稻光(温)敏雄性核不育性及灿、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研究进展刘贵富,夏英武,舒庆尧,吴跃进,许霞(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合肥2300331)光敏核不育水稻最初是石明松子1973年在晚粳农垦58自然群体中发现的(定名为湖北光周期敏感核不育水稻,简称HPG...  相似文献   
55.
抗生素对高粱愈伤组织诱导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羧苄青霉素等抗生素进行抑菌试验,以羧苄青霉素和头孢霉素的抑菌效果较好.头孢霉素对高梁愈伤组织的毒性表现出比羧苄青霉素大.浓度低于500 mg/L羧苄青霉素对高梁愈伤组织的生长起促进作用;而分化率随着羧苄青霉素浓度的提高而下降.在农杆菌介导高梁遗传转化时,选用羧苄青霉素是合适的,浓度以250 mg/L为宜.高梁愈伤组织对潮霉素的反应比卡那霉素更敏感,高梁不同基因型愈伤组织对卡那霉素和潮霉素的反应在褐化(死亡)率上表现不同.在以潮霉素作为抗性筛选标记时,选择压以50~75 mg/L为宜.  相似文献   
56.
Bt转基因抗虫粳稻品种选育中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Bt转基因水稻"克螟稻"为供体,与农艺性状优良的粳稻品种杂交,对杂交后代抗虫品种选育中GUS组织染色辅助选择、农艺性状选择对Bt基因纯合影响、混合选择与外源基因传递、及自然抗虫鉴定选择效果等方面作了研究,结果发现采用系谱法并结合GUS组织染色辅助选择的Bt转基因粳稻育种效果为最佳.经8代系谱选择,育成了3 个集高产和抗虫于一体的优良粳稻新品系.  相似文献   
57.
水稻分蘖最大角度的QTL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籼稻(Oryza sativa sp indica)协青早B/密阳46所构建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XM-RIL)及其相应分子遗传图谱,在海南和杭州两地试验,测量分蘖最大角度,应用检测QTL加性效应、上位性效应和G×E互作效应遗传分析方法,对该性状2个环境下数据进行联合分析.共检测到2个加性效应显著的QTLs,其中,qTA8-2的LOD值为21.7,贡献率为23.2%;qTA9-2的LOD值为22.0,贡献率为19.5%;增加分蘖最大角度的基因前者来自母本、后者则来自父本;这2个QTLs均不存在显著的G×E互作.试验还检测到3对显著的加性×加性双基因互作效应,它们与环境间的G×E互作也均未达显著水平,对该性状表型变异的总贡献率仅为7.69%,显得较为次要.  相似文献   
58.
籼型温敏核不育水稻转绿型白化突变体的利用价值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试验对2个由^60Coγ射线辐照产生的苗期白化突变体W24和W27的叶色转换过程及其稳定性、农艺性状和配合力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个突变体的叶色突变在不同生长温度下均可表达,叶色特征基本相似。第1 ̄3张叶片在伸出时表现白化,但在随后的生长过程中逐渐转绿,可转绿叶片的面积,第1叶约为40%,第3叶约为90%,第4叶开始表现正常绿色。突变体与亲本2177S的柱头外露率及大多数农艺性状无显差异  相似文献   
59.
高粱茎尖再生体系及其遗传转化影响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高粱茎尖再生体系及其转化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不同基因型的茎尖再生频率有很大差异,说明基因型是影响茎尖再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9种不同的激素组合中,以0.25MG/L KT、0.5MG/LBAP和0.25MG/L IAA对茎尖的再生效果最好。在MS培养基的基础上,采用B5培养基维生素并添加200MG/L L-ASN,10MG/L抗坏血酸和100MG/L PVP可提高茎尖再生频率。对农杆菌介导高粱茎尖转化的因子进行了优化,获得较高转化频率的条件为:茎尖预培养时间3D,在OD600值为0.5农杆菌菌液中感染10MIN,共培养3D。  相似文献   
60.
不同发育时期转基因高粱不同株系Cry1Ab蛋白含量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粱的害虫种类众多,影响着产量与品质,培育抗虫品种是重要的育种目标,但目前高粱中缺乏有效的抗螟虫资源,难以通过常规育种培育出抗螟虫的品种。张明洲(2002)成功地将来自Bt密码子优化的抗虫基因cry1Ab转入高粱中,并经农业部批准进入中间试验阶段。为有效和合理地利用这一抗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