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科学   3篇
  1篇
综合类   13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11.
12.
按照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园艺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该校园艺专业"卓越农业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为契机,在分析该校园艺专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教学体系、整合实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改进课程考核方式等对策建议,以期为培养园艺行业创新型、应用型卓越农业人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对肉苁蓉、艾叶和鱼腥草3种药材分别利用普通粉碎机与超微粉碎机常温粉碎制得普通粉碎药粉与超微粉碎药粉,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药粉粉末的显微形貌特征,并利用分光光度法或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主要功能性成分的溶出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3种药材的超微粉与普通粉相比粒度明显变小,且大小均匀;肉苁蓉超微粉中的毛蕊花糖苷和松果菊苷溶出率都显著高于普通粉,而其总黄酮溶出率低于普通粉,且差异极显著;艾叶超微粉中总黄酮溶出率高于普通粉,且差异显著,但挥发油含量显著低于普通粉;与鱼腥草普通粉相比,鱼腥草超微粉中总黄酮、槲皮苷与金丝桃苷的溶出率均显著提高,而鱼腥草素溶出率没有显著性差异。与普通粉相比,3种药材超微粉的粒度变小,且较为均一;但由于药材本身特性不同,主要功能性成分溶出率并没有完全增加,因此在药物生产实践中应根据不同的药材性质与现实需要选择合理的粉碎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提高遥控操作农业车辆的智能性与安全性。【方法】提出一种新的无人农业车辆遇障后的速度控制方法。建立动态环境中无人车辆的碰撞预测模型,确定实时碰撞位置,依据专家经验与农业作业环境制定的云推理规则,建立速度控制策略,实现速度控制。【结果】算法预测判断平均耗时0.170 1 s,无人车辆速度控制过程没有受到无威胁障碍物影响,且符合速度云推理规则。【结论】该算法能够实现实时碰撞预测,具备抗干扰能力,满足实时性要求。  相似文献   
15.
该文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为例,针对高等农业院校植物生产类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剖析了高校植物生产类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并阐述了教学资源优化整合及植物生产类实验教学体系、模式改革的途径,以期充分发挥教学资源效益,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创业能力强的综合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以玉米杂交种郑单958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质量浓度50、100、200 mg/L的水溶性维生素V_(B1)、V_(B2)、V_(B6)、V_(B12)、V_C、V_H、V_(PP)浸种24 h,处理后分析玉米种子萌发及胚芽和根生长中脯氨酸等可溶性调节物质情况。结果表明,供试维生素在100、200 mg/L处理下基本都呈现对种子萌发指数的促进,其中,100 mg/L维生素处理对种子萌发率促进效果显著;200 mg/L维生素处理对种子发芽势显著促进作用;50 mg/L维生素对上述3个指标的影响不同。与未处理对照相比,不同种类维生素和不同质量浓度的同一维生素对根冠比影响不同。维生素浸种均可引起玉米胚芽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升高,外源维生素浸种处理可显著影响玉米种子萌发和胚芽及胚根的生长,且不同维生素在不同浓度下对各生长指标影响及脯氨酸等可溶性调节物质变化不尽相同,对种子萌发呈显著促进作用的V_(B2)和V_(B12)在玉米种子萌发中应用前景较好。  相似文献   
17.
多类农田障碍物卷积神经网络分类识别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农田作业场景中可能会遭遇更大生命财产损失的人和其他农业车辆等动态障碍物, 提出了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农业自主车辆多种类障碍物分类识别方法。搭建了包括1个输入层、2个卷积层、2个池化层、1个全连接层和1个输出层的卷积神经网络识别模型;建立了人和农业车辆的障碍物数据库,其中包括训练集和检测集;利用5×5卷积核对训练样本进行卷积操作,将所获取的特征图以2×2邻域进行池化操作,再次经过3×3卷积核的卷积操作和2×2池化操作后,通过自动学习获取并确定网络模型参数,得到最佳网络模型。试验结果表明,障碍物的检测准确率可达94.2%,实现了较好的识别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为揭示牛粪对双孢菇菌渣堆肥过程中真菌群落动态及其对碳氮转化的影响,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索了牛粪和菌渣堆肥过程中真菌群落组成、结构的变化,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分析了真菌群落及其与碳、氮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牛粪和菌渣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条垛式堆肥的方法共堆肥42 d,设CK(100%双孢菇菌渣)和CD(双孢菇菌渣∶牛粪=7∶3)两个处理。结果表明:CD处理比CK堆肥总有机碳(TOC)降低2.17%,腐熟期碳、氮分别提高48.69%和4.01%,发芽指数(GI)提高49.33%。添加牛粪提高了菌渣堆肥中真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堆体温度高且高温期延长23 d;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是两处理的优势菌门;CD处理食线虫菌属(Duddingtonia)、Coprinellus、鬼伞属(Coprinopsis)、细粒嗜热菌属(Thermomyces)的相对丰度均高于CK,有利于碳氮转化。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构建网络模型,分析筛选出与碳氮转化相关的核心真菌属,CD处理有2个与TOC相关的核心真菌属(50%正相关),CK处理中有7个属与TOC相关(28.6%正相关)。菌渣牛粪联合堆肥真菌共现网络的关联...  相似文献   
19.
为揭示UV-B辐射与早春低温复合环境对小麦生理生化的影响,以小麦品种龙麦26为材料,分析了低温、UV-B及二者复合胁迫下小麦幼苗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结果表明,与对照(正常生长条件)相比,低温下小麦丙二醛(MDA)和可溶性糖含量及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显著升高,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显著降低,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_v/F_m)、脯氨酸含量未发生显著性变化;UV-B处理诱导MDA和脯氨酸含量及POD、PAL活性显著增加,但显著降低F_v/F_m和可溶性糖含量,CAT和SOD活性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低温和UV-B复合处理后SOD和PAL活性显著增加,而F_v/F_m、CAT和POD活性及可溶性糖含量显著下降,MDA和脯氨酸含量却没有显著变化。以上结果说明,小麦幼苗不同代谢生理指标对低温、UV-B及二者复合胁迫响应程度和方式不同。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明确吉林白城和内蒙古开鲁辣椒白皮病病原,并从辣椒根际土壤中筛选对该病原菌具有良好防效的生防菌,为辣椒白皮病的诊断和绿色防控提供参考。【方法】从吉林白城和内蒙古开鲁辣椒产区,采集表现“白皮”症状的辣椒果实及其根际土壤样品,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病原菌,果实接种法验证分离病原菌的致病性,通过形态学结合ITS-ACT-TUB-CHS-GAPDH-HIS3多基因联合法对分离的致病菌进行鉴定。利用逐级稀释法分离辣椒根际土壤样品中的放线菌,用离体结合活体测定法筛选对分离病原菌有显著拮抗活性的生防菌,并采用形态学、培养特性和分子序列相结合的方法对筛选的生防菌株进行鉴定。【结果】从吉林白城和内蒙古开鲁辣椒样品中分离得到25株真菌,其中有6株真菌在致病性测定中表现出典型的白皮病症状,分别为LJ1、LJ2、LJ3、LJ4、LJ5和KLLJ9,形态学结合多基因联合确定分离的病原菌均为斯高维尔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covillei)。以斯高维尔炭疽菌LJ1为供试靶标菌,从辣椒根际土壤中分离到1株拮抗放线菌SLJ2-2,其能有效抑制斯高维尔炭疽菌LJ1的感染和扩展,喷施3次SLJ2-2发酵上清液后对斯高维尔炭疽菌LJ1的抑制率达到95.53%,结合形态学、培养特性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将SLJ2-2鉴定为微黄白链霉菌(Streptomyces albidoflavus)。【结论】吉林白城和内蒙古开鲁地区辣椒白皮病主要由斯高维尔炭疽菌侵染引起,从辣椒根际土壤中筛选出的微黄白链霉菌能有效抑制该病原菌的感染及其在辣椒上的扩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