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9篇
林业   3篇
农学   2篇
  2篇
综合类   41篇
农作物   6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为了培育出具有优良互补性状的平菇和杏鲍菇新菌株,以高产、抗杂能力强的平菇品种CCEF89和优质、适应性强的杏鲍菇品种PL7为亲本菌株,建立原生质体聚乙二醇(PEG)融合体系,得到最佳融合条件:两亲本原生质体数量按1∶1混合,30% PEG 6000,0.01 mol·L-1Ca2+,32 ℃水浴30 min,融合率达0.010 1%~0.028 2%。通过拮抗反应试验和Rep-PCR分子鉴定,从515个融合再生菌株中获得12个融合菌株P1~P12;出菇试验表明,P1和P5为杏鲍菇新菌株,其他为平菇新菌株。P1和P5的产量、生物学效率均显著高于其亲本菌株PL7,并且抗杂能力显著提高;与亲本菌株CCEF89相比,平菇新菌株P4、P10和P11长满培养料和形成原基的时间缩短5.5~7.3 d,第1茬平均产量提高18.0%~24.0%,总生物学效率提高21.00%~27.67%。利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培育出了具有亲本优良互补性状的平菇和杏鲍菇新菌株,为同时进行2种不同食用菌的种质资源创新和新品种选育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52.
[目的]明确草莓杂交品种及其亲本遗传背景.[方法]试验筛选出10条可用于草莓杂交品种及其亲本遗传背景分析的ISSR引物,利用该组引物对12份遗传背景复杂的草莓试验材料进行遗传背景分析.[结果]亲本之间、亲本与子代之间及亲本与组培变异株之间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3258、0.2607和0.1981,平均遗传相似系数分别为...  相似文献   
53.
通过对正常小鼠和糖尿病小鼠灌喂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多糖溶液,研究了杏鲍菇多糖的降血糖作用。结果表明,当浓度在200 mg·kg-1以上时,杏鲍菇多糖能够显著降低糖尿病小鼠的血糖含量,抑制体重下降,缓解多饮、多食、多尿等糖尿病症状,具有作为良好的糖尿病治疗药物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54.
影响苹果果实轮纹病抗性的寄主因素及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影响苹果果实轮纹病抗病性的寄主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幼果期,膨大期和近成熟期是果实发病的关键时期,其中幼果期是最重要的阶段。试验筛选出了一些与果实发病正相关的因子。如皮孔密度,果实总糖含量,枝干病情指数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一些负相关因子,如果实的总酚含量,总酸度,果皮和果肉的钙含量等,其中皮孔密度与果实发病的相关程度最高。枝干发病程度和过氧化物酶活性与果实发病无显著相关性。幼果期和近成熟期的总糖含量与果实发病呈显著正相关。果实的总酚含量在3个生育期都与果实发病呈显著负相关。而果实的总酸度仅在膨大期与果实发病显著负相关,这说明酚类物质对抵抗病菌侵入和扩展都有作用。而酸类物质主要抑制病菌在果实内的扩展,幼果期的钙含量是果实发病的显著负相关因子。  相似文献   
55.
详细介绍了几种主要植物病原真菌控制其寄主选择性毒素产生的遗传基因。许多被认为是单基因控制毒素产生的病菌被鉴定为是一个基因簇在起作用,尤其是控制HC-毒素的TOX2基因簇至少包括了7个基因。文中简述了其中涉及的一些分子生物学技术。  相似文献   
56.
刘海英  白亚君  张运峰  范永山  郭文静 《玉米科学》2013,21(1):134-136, 140
经连续单孢分离和培养,获得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的22次继代培养菌株.前13代菌株没有明显的生长和发育变化,从第14代开始,继代培养对病菌的生长和发育存在显著影响.随继代次数增加,菌丝生长速度变慢,产孢量下降,分生孢子变小,致病性显著降低,表现出明显退化现象.随着继代培养,菌丝呈变粗趋势.  相似文献   
57.
以平菇与杏鲍菇原生质体融合后筛选到的优良菌株P11为研究对象,在含有7%大豆浸提液、4%葡萄糖、0.05%KH2 PO4、0.05% MgSO4 、0.001%维生素B1的大豆-葡萄糖液体培养基中,以菌丝生物量为响应值,采用单因素试验,确定该菌株的最适液体培养条件:250 mL发酵瓶中装大豆-葡萄糖培养液100 mL,接种3菌盘(PDA固体培养基,25℃,6d,直径8 mm),初始pH值6.8,摇瓶转速200 r/min,发酵周期为10 d.发酵过程中发酵液质量变化量与发酵终点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作为发酵终点的简易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58.
玉米大斑病菌是异宗配合真菌,有性杂交有可能增强病菌的致病力,或形成新的致病小种,因此对该病菌有性杂交后代进行致病性测定和遗传多态性分析对控制该病菌的危害具有重要意义。对亲本菌株132、135和它们杂交产生的70个单子囊孢子F1代菌株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和AFLP(扩增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生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F1代菌株中与亲本菌株132(23N号小种)属于同一小种类型的占41.4%,与亲本菌株135(23号小种)相同的占20.0%,另外还出现了0、1、2、3、13、123、12N、13N和123N号小种,所占比例分别为2.9%、1.4%、2.9%、2.9%、4.3%、8.6%、1.4%、4.3%和10.0%,说明有性杂交可使后代菌株的致病性发生比较广泛的变异。AFLP分析表明,F1代菌株之间分子遗传相似系数在0.87~0.99之间,其中84.3%的F1代菌株与亲本菌株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878以上,但与亲本菌株132同源性较强的F1代菌株数目大约是与亲本菌株135的5倍,说明不同菌株具有不同的遗传传递能力。比较生理小种鉴定和AFLP分析结果,发现生理小种分化和AFLP分子遗传多态性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不能完全对应,不存在遗传谱系就等于小种的简单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59.
木醋液对玉米大斑病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玉米大斑病的生物防治方法,分析了不同质量浓度木醋液对玉米大斑病菌菌丝生长、菌丝形态和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结果发现,当木醋液质量浓度为25. 25 mg/m L时,对玉米大斑病菌菌株11-07D菌丝生长的抑制率为100%,菌丝表现为无生长。质量浓度高于15. 15 mg/m L的木醋液处理后,菌丝分枝数和细胞内空洞数明显增加,少数菌丝出现畸形。木醋液质量浓度为10. 10 mg/m L时,病菌在液体培养基内的生长受到显著抑制,木醋液质量浓度超过15. 15 mg/m L时,液体培养生物量降低了93%以上。另外,试验还发现木醋液对玉米大斑病菌孢子萌发具有明显抑制作用,25. 25 mg/m L木醋液处理对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可达90. 4%。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木醋液有可能成为防治玉米大斑病的一种新型高效抑菌剂。  相似文献   
60.
依据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MAPK特异性抑制剂U0126对玉米大斑病菌分生孢子及附着胞发育、HT-毒素的产生和活性以及致病性都有着较显著的影响。以不同浓度的U0126处理玉米大斑病菌菌株,研究该抑制剂对病菌细胞膜透性及防御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U0126对病菌菌丝电导率和PAL活性均无显著影响,但对POD及PPO活性均有显著影响,且U0126对POD活性的影响具有浓度依赖性,即低浓度U0126可提高POD活性,高浓度U0126抑制POD活性;U0126对PPO活性的影响具有菌株特异性,且对菌株01-27的PPO活性的影响与对POD活性的影响相似,都具有浓度依赖性;随着U0126浓度增加菌株01-19的PPO活性反而显著下降。U0126对玉米大斑病菌细胞膜透性和苯丙氨酸代谢没有显著影响,但与过氧化物代谢和多酚代谢密切相关;U0126对过氧化物代谢和多酚代谢的影响具有一定的菌株特异性和浓度依赖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