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7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2篇
农学   18篇
  55篇
综合类   152篇
农作物   15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51.
酒糟型生物有机肥初始酵解条件对氮素损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应用二次通用回归旋转组合设计四因素(1/2实施)方案,研究酒糟型生物有机肥堆制初始条件对氮素损失率的影响,以期为有效控制氮素损失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各因素对氮素损失率的影响大小顺序是: pH值>接种量>秸糟比>含水量; 当pH值、接种量的编码值为-1.68,含水量、秸糟比的编码值为1.68时,氮素损失率最小,为8.4164%。四个因子间存在着交互作用,且作用方向是正向的,其中pH值与含水量、接种量与秸糟比间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在本试验条件下,控制氮素损失率的最优方案是: pH值6.3980~6.4186、接种量0.3991%~0.4031%、含水量64.7014%~64.8285%、秸糟比40.9326%~41.0956%。  相似文献   
52.
[目的]研究钙镁磷型复混肥对早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方法]以中低品位磷矿为原料,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采用不同工艺生产的钙镁磷型复混肥对早稻产量和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施用钙镁磷型复混肥0号、1号和2号可以促进水稻产量的提高,分别较农民习惯施肥处理增产21.86%、20.25%和13.46%,达极显著差异水平;钙镁磷型复混肥处理较农民习惯施肥处理可以提高早稻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等产量构成因素,其中施用钙镁磷型复混肥1号处理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均为最高,分别较农民习惯施肥处理增加了11.70%和19.63%;施用钙镁磷型复混肥可以促进水稻株高和分蘖数的增加,并能促进水稻旗叶在较长时间内维持较高的光合效率,提高水稻抗倒伏能力,保证水稻的高产稳产。[结论]该研究结果对于深入研究钙镁磷型复混肥的生产工艺及其在作物上的施用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3.
对怀化市马尾松林地土壤调查取样,分析土壤理化性状及养分含量分布格局。结果表明:人工马尾松林地对氮素积累效应明显,全磷全钾含量低于荒山对照,有机质含量有明显提高,pH值有所下降,土壤有酸化的趋势;怀化地区马尾松林地多分布在低氮低磷区,磷素缺乏,林区土壤全钾和有机质分布较均匀。  相似文献   
54.
为了有效控制稻田甲烷排放量,保护生态环境,采用静态箱在模拟池中进行了不同稻作制处理甲烷排放通量动态变化的试验,结果表明,稻田甲烷的年排放总量以稻-稻-冬泡制处理最高,为1498.52kg/hm^2,稻-稻-绿在中,为1437.66kg/hm^2,稻-稻-油采制处理最低,为1230.95kg/hm^2晚稻甲烷排放量多于早稻,3种处理早稻的最大甲烷排放峰值出现在分蘖盛期,晚出现在返青期,讨论了稻田甲烷  相似文献   
55.
采用田问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氮、磷、钾配比及氮用量对水稻植株氮的吸收、转运,籽粒全氮、蛋白氮含量及蛋白质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推荐配比及氮低量配比处理水稻植株N向籽粒转运的能力比对照要强,籽粒全氮、蛋白氮含量以及蛋白质产量明显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56.
为推广应用稻草型生物有机肥,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稻草型生物有机肥对莴苣根系特性、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型生物有机肥增强了莴苣的根系活力,提高了莴苣根系的硝酸还原酶活性,显著提高了莴苣的产量,增加了莴苣茎叶中可溶性糖、维生索C的含量,降低了莴苣茎叶中硝酸盐、亚硝酸盐及粗纤维的含量.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究氮素利用相关酶对油菜中氮素再分配的贡献程度。[方法]采用单株砂培培养,严格控制氮素等营养供应,用15N饲喂追踪,分别测定在蛋白水解酶(PE)、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谷氨酸合成酶(GOGAT)抑制剂处理的情况下.两个油菜品种氮低效品种6号和氮高效品种2号的产量、籽粒氮素转运和积累量、叶片氮索损失的情况以及氮素利用率。[结果]两品种皆在抑制GOGAT活性时,氮素利用效率最低.产量最少。籽粒中氮素转运比例最低,叶片氮素损失最大,其次为PE,在抑制GS时影响最小。同时发现在生育后期,叶片中积累的氮素接近80%转运出叶片。籽粒中来源于营养器官前期积累的氮素达到50%-70%。两品种油菜呈现相同趋势。品种之间.2号油菜品种的籽粒氮素累积和产量高。氮素损失较少。氮低效品种6号和氮高效品种2号在所有受抑制情况下呈现相同规律。[结论]GOGAT是油菜氮素再利用的关键酶,品种间酶活性不同可能是品种氮素再利用效率不同的重要因素。叶片生育前期积累的氮索主要用于氮素再利用.籽粒中积累的氮素大部分来源于营养器官。  相似文献   
58.
稻草型生物有机肥对茄子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推广应用稻草型生物有机肥,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稻草型生物有机肥对茄子产量、品质及其根系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型生物有机肥显著提高了茄子的产量,增加了茄子中维生素C、可溶性糖含量,降低了茄子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增强了茄子生育中后期的根系活力,提高了茄子根系硝酸还原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59.
采用大田小区试验,对比研究了不同用量包膜肥与普通肥对早熟油菜籽粒产量和油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包膜肥处理的籽粒产量均高于相同用量的普通肥处理,包膜肥处理中B2(包膜肥用量为1 500 kg/hm2)产量最高,为2 066.9 kg/hm2,普通肥处理中A2(普通肥用量为1 500 kg/hm2)产量最高,为1 839.4 kg/hm2,B2较A2处理的产量提高12.37%;油分产量变化规律与籽粒产量一致,处理B2最高,为874.5 kg/hm2,比处理A2(油分产量为792.8 kg/hm2)提高10.30%,且包膜肥对油分产量的提高效率随着包膜肥用量的增加而降低。株高、分枝数、单株有效角果与产量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对产量贡献最大;包膜肥处理产量的稳定系数较普通肥处理小。综合油菜籽粒产量、油分产量及籽粒产量与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在本试验所设处理中包膜肥用量为1 500 kg/hm2的B2处理较好,且株高、分枝数和单株有效角果数对产量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60.
施氮对"双低"油菜吸氮特性及氮素生理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施氮对双低油菜吸氮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植株氮素累积量,施氮处理从苗期到抽苔末期迅速增加,抽苔末期到开花末期下降,开花末期后有所回升,但仍没有超过抽苔末期的氮素累积量;不施氮处理与施氮处理有类似的变化趋势,但变化幅度明显小于施氮处理,而且开花末期后的氮素累积量超过了抽苔末期。无论施氮与否,营养器官含氮量随生育期的进程持续下降,而生殖器官含氮量施氮时持续下降,不施氮时则呈单峰曲线。干物质累积最大速率出现的日期,不施氮处理明显早于施氮处理。氮素生理效率,施氮处理在角果发育期最高,而不施氮处理在开花末期最高。施氮明显增加植株氮素累积量、植株含氮量、生物量及籽粒产量,但氮素生理效率却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