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1篇
  35篇
综合类   21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为探讨不同氮素配施氨基酸对梨树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连续两年在8年生翠冠梨上开展了等氮条件下单施硝铵和尿素及配施氨基酸的研究。结果表明,单施硝铵处理较单施尿素处理显著增加了SPAD值、叶面积和百叶重,分别比尿素处理增加了2.8%、5.9%和7.2%。硝铵配施氨基酸处理显著增加了单果重。单施硝铵处理较单施尿素处理显著增加了单株产量、硬度和可溶性糖,有增加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的趋势。花后110天硝铵配施氨基酸处理比单施硝铵处理显著增加了果糖、葡萄糖和蔗糖含量。各种糖在不同生育期所占比例不同,花后46天果实中山梨醇所占比例最高,约占总糖含量的69%~73%,葡萄糖和果糖比例相当;随着果实的发育,果糖和蔗糖比例逐渐增加,山梨醇比例降低。总体看来,硝铵配施氨基酸处理更有利于梨树生长和果实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52.
通过水培试验研究了不同铵硝比的氮素营养和磷素营养对菠菜生长、氮素吸收及硝酸还原酶活性(NRA)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GSA)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供磷水平相同时,菠菜的生物量随着铵硝比的降低而降低,但铵硝比为25:75与0:100两个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在铵硝比相同时,随着营养液中磷含量的增加,菠菜的生物量随之增加。菠菜茎叶中硝酸盐的含量随着铵硝比和磷水平的降低而升高。不同铵硝比处理,菠菜含氮量没有明显差异,随着磷水平的提高,菠菜植株含氮量有升高的趋势,但各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受到生物量显著差异的影响,菠菜植株中氮素累积量随着铵硝比的降低和磷素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在铵硝混合营养条件下,缺磷会显著抑制菠菜对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吸收,且磷索缺乏对菠菜吸收硝态氮的抑制作用要大于对铵态氮吸收的抑制作用。铵硝比相同时,随着营养液中磷索供应量的增加,菠菜茎叶中NRA显著增加;但是营养液中铵硝比较高时,会显著抑制菠菜茎叶中NRA,而铵硝比较低时,则有利于提高菠菜的NRA。缺磷会严重抑制GSA;在磷素水平相同时,随着营养液中铵比例的增加,菠菜茎叶中GSA显著增加。为此,在一些硝酸盐含量较高的土壤上栽培蔬菜时,可以采取增施适量磷肥的方法,以降低叶菜的硝酸盐含量。  相似文献   
53.
54.
番茄脐腐病发生机理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番茄脐腐病发生机理的研究进展。通常认为钙与脐腐病关系密切,缺钙栽培是引起脐腐病的直接因素,空气湿度、盐度和温度等通过影响钙在果实的运输而导致脐腐病,是脐腐病的诱发因素;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脐腐病与钙无关。就果实钙与生长素的关系作了概述。  相似文献   
55.
不同番茄品种苗期对缺钙胁迫的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常供钙下 ,不同番茄品种幼苗的吸钙量有较大差异 ,白果强丰 >佳粉 2号 >合作 90 3>江蔬 1号。缺钙培养使番茄幼苗干物质积累和吸钙量下降 ,合作 90 3和白果强丰的干物质量下降程度高于江蔬 1号和佳粉 2号 ,白果强丰的吸钙量降为CK的 9% ,江蔬 1号降为CK的 33%。在CK和缺钙培养中 ,幼苗的老叶含钙量均高于根、茎、幼叶和中位叶 ,但在缺钙培养中 ,中位叶和幼叶的含钙量下降幅度高于根和茎 ;各部位吸钙量CK为中位叶>老叶 >茎 >根 >幼叶 ,缺钙培养后老叶 >中位叶 >茎 >根 >幼叶 ,各部位吸钙量占整株吸钙量之比的变化趋势与此相同。品种间对钙的敏感性比较表明 ,白果强丰对缺钙最敏感 ,合作 90 3次之 ,佳粉 2号和江蔬 1号最不敏感  相似文献   
56.
【目的】 本研究通过研究黄冠梨果实和叶片钾素积累特征及其对不同施钾量的响应,探讨施钾对梨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梨园合理施钾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同一区域 14 年生不同产量水平的高 (60~70 t/hm2)、中产 (30~40 t/hm2) 两个黄冠梨园开展田间施钾试验。设置 K2O 0、150、300、450 kg/hm2 四个施钾水平(K0、K150、K300、K450),分别在幼果期、膨大Ⅰ期、膨大Ⅱ期、成熟期和果实收获后一个月采集叶片与果实样品,研究施钾对产量、果实品质、叶片和果实钾含量及钾积累量、钾肥利用率的影响。 【结果】 随施钾量增加高产园产量增加显著,K450 处理比对照提高了 16.9%;在中产园 K300 处理产量达到最高值,较对照提高了 27.2%,K450 与 K300 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果实中可溶性糖含量和糖酸比随施钾量增加而提高,可滴定酸变化规律与之相反。从幼果期至成熟期,叶片与果实钾含量均呈下降趋势,施钾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钾素含量。叶片钾积累量在膨大Ⅰ期达到最大,随后积累量逐渐下降。果实钾在整个膨大期积累最多,占全生育期钾积累量的 60%~79%;膨大期后高产园果实仍在迅速积累钾素,中产园积累减缓。落叶前叶片钾回流,高产园回流力度大于中产园。高产园果实收获和落叶移走钾量为 258~314 g/plant,中产园为 166~192 g/plant。在高产园 K450 处理和中产园 K300 处理下,果实和叶片内每积累 1 kg 钾素,高产园可增产 414.0 kg,中产园增产 405.2 kg。 【结论】 施钾促进了树体对钾素的吸收,果实产量和果实品质随施钾量增加有不同程度提高。膨大期是树体吸收钾素的最大效率期,建议在膨大期前追施钾肥。综合产量、肥料利用率及果实品质等各项指标,建议产量为 60~70 t/hm2 的高产园适宜施钾量为 450 kg/hm2,产量为 30~40 t/hm2 的中产园适宜施钾量为 300 kg/hm2。   相似文献   
57.
[目的]本文旨在克隆‘黄冠梨’钾转运体PbKT8基因,对基因定位及表达特征进行初步分析,为其功能研究提供基础。[方法]从‘黄冠梨’果实中克隆PbKT8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对其同源序列进行分析,构建含GFP载体并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精确定位蛋白位置,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不同施钾处理下该基因在果实成熟期的表达特征。[结果]钾转运体PbKT8基因序列全长2 328 bp,编码775个氨基酸,PbKT8蛋白与苹果(Malus domestica)进化关系最相近,同源序列相似性高达99.10%;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PbKT8蛋白定位于细胞膜上;PbKT8基因转化酵母突变菌株R5421在低于5 mmol·L~(-1) K~+培养基上恢复生长;qRT-PCR结果表明,PbKT8基因在果实和叶片中相对表达量随施钾水平增加而上升。[结论]PbKT8蛋白定位在质膜上具有转运钾离子的功能,在果实成熟期受高钾响应表达。  相似文献   
58.
试验基本情况2018年,笔者在新乡市平原新区河南现代农业研究开发基地梨新品种新模式示范园开展了水肥一体化滴灌试验示范。试验梨品种为圆黄,树形为自由纺锤形,8年树龄,试验面积1亩。试验地土壤pH值7.7,有机质含量11.86克/千克,速效氮48.6毫克/千克,速效钾256.01毫克/千克,速效磷10.48毫克/千克。  相似文献   
59.
全根和分根培养条件下番茄幼苗对不同形态氮素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营养液培养,设置全根、分根两种培养系统,研究了番茄幼苗根系生长和形态对不同形态氮素的适应性变化。结果表明:在全根培养下,NO3-∶NH4+(体积比)为75∶25时番茄地上部和根系的生物量最大,分别比NO3-处理增加76%和71%,NH4+培养条件下最小;随营养液中NH4+比例的增加,根系总长和表面积均降低,根系体积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NO3-∶NH4+为75∶25时根系平均直径最大。在分根培养下,两侧根盒分别为NO3-和H2O处理下地上部生物量显著低于其他3个处理,而两侧根盒分别为NO3-和NH4+处理下根系生物量显著高于其他3个处理。局部根系供H2O处理下根系干重只有另一侧(供NO3-)根系干重的19%。局部根系供NH4+能显著增加其自身根系的平均直径,且使另一侧(供NO3-)根系的体积和表面积显著增加;局部根系供H2O处理下其自身根系总长度、表面积、体积和平均直径均最小,但另一侧(供NO3-)根系总长、表面积和体积显著增加。上述结果表明,根系对不同形态氮素的适应性表现为根系形态的变化。  相似文献   
60.
一株高效解钾菌的筛选、鉴定及发酵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寻求钾肥替代技术,从江西红壤中筛选到一株解钾效率为27.62%的高效解钾菌株G4,结合菌落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16S rD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为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 sp.);通过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试验对G4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G4的最佳发酵条件为:麦芽糖1%(w/v)、蛋白胨0.2%(w/v)、磷酸氢二钾0.05%(w/v)、培养温度25℃、初始pH7.5、装液量80 ml/250 ml(250 ml三角瓶装液量为80 ml)、培养时间48 h、接种量7%。G4有较强的解钾能力,有望用于微生物肥料的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