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29篇
综合类   20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31.
典型岩溶峰丛洼地土壤温度的空间异质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地统计学方法与GIS技术,将土壤温度室内布点与实地监测相结合,对果化示范区土壤温度空间变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层土壤温度均值为26.75~27.24℃,变异系数为6.21%~9.52%,说明果化示范区土壤温度呈低强度变异(CV10%),且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温度的变异系数逐渐减小;各深度土壤温度的空间数值呈现一定的变异,主要呈弧状分布和条状分布,其中,南北分异较东西分异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32.
典型岩溶区土壤水分的空间异质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典型岩溶区存在的土壤水分亏缺限制作物生产和植被恢复问题,应用地统计学与GIS技术,将土壤水分室内布点和实地监测相结合,对果化示范区土壤水分空间变异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层土壤体积含水量平均为5.10%~22.06%,变异系数为18.30%~67.73%,说明各层土壤体积含水量的变异系数呈现出强变异特征(CV>10%),且随土壤深度增加,土壤体积含水量的变异系数减小;各深度土壤体积含水量空间分布不均,主要呈弧状和斑状分布,且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不同深度土壤体积含水量的最小空间变程为2 400 m,可作为果化示范区土壤体积含水量样点布设的最佳取样间隔。  相似文献   
33.
在桂林会仙石灰岩地质背景条件下,研究岩溶洼地和山腰部位3种名特优植物体的元素含量特征及对土壤营养的响应关系,为筛选适合岩溶区种植的植物品种以及加强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在岩溶动力条件驱动下,洼地和山腰部位3种植物体的元素含量及元素生物吸收系数均存在明显差异。进一步相关分析表明,石灰岩地区土壤—植物体系统中元素迁移与植物蒸腾作用密切相关,其中Ca、Mg、N、Zn、P等元素迁移与植物蒸腾系数呈显著正相关,植物体元素迁移受地质背景条件中N、P元素含量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34.
贵州省岩溶区水土流失、石漠化受岩溶环境制约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贵州省处于珠江流域、长江流域分水岭地带,其水土流失、石漠化受岩溶环境制约。珠江流域石灰岩类岩石连片分布,出露面积占碳酸盐岩出露总面积的60.75%,白云岩类岩石占4.15%,岩溶地貌以峰丛洼地、谷地和岩溶峡谷为特征,其轻度水土流失面积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61.35%,重度石漠化面积占总石漠化面积的22.01%;长江流域白云岩、石灰岩及碎屑岩呈北东向互层分布,其中白云岩类岩石组合出露面积占31.17%,石灰岩类岩石组合出露面积占40.66%,岩溶地貌以岩溶槽谷、岩溶高原为特征,轻度水土流失面积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44.17%,重度石漠化面积占总石漠化面积的11.78%。水土流失、石漠化演变的统计结果显示,水土流失与石漠化是同一生态退化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石漠化是土壤侵蚀长期作用的结果,土壤侵蚀是石漠化过程中某一阶段作用强度的体现,二者在成因上存在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35.
中国西南岩溶区土壤允许流失量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中国西南岩溶区碳酸盐岩成土物质先天不足,沿用1997年水利部颁布的《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96),显然与岩溶区的实际情况不相适应。在分析影响西南岩溶区碳酸盐岩风化成土因素的基础上,收集了相关的资料、数据和图层,估算了西南岩溶区碳酸盐岩的风化成土速率,并将成土速率作为土壤允许流失量,重新厘定西南岩溶区水土流失强度的分级标准,微度、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和剧烈分别为<30、30~100、100~200、200~500、500~1 000、≥1 000 t/(km2.a)。同时根据西南岩溶区水土流失过程的基本特点,对该地区以后的水土保持工作提出4点建议:抓住水土流失过程关键环节重点防治;不同岩溶石漠化区采取不同水土保持对策;积极推进生物篱技术;加强岩溶区土壤改良技术研究,提高基本农田的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36.
果化示范区的立体生态农业由粮食作物(玉米)-经济作物(黄豆)-牧草轮作模式、果树(火龙果、澳洲坚果)-药材(金银花、苦丁茶)模式及水源林-牧草-畜禽模式等组成,充分利用了岩溶峰丛洼地自然环境提供的光、热、水和土壤等资源.4年来立体生态农业模式运行结果表明:立体生态农业使示范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良好改善,植被覆盖率由2000年的10%提高到2005年的50%~70%.农民年均纯收入也由实施前的632元上升到2005年的1524元.与传统农业相比,立体生态农业更关注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共赢.  相似文献   
37.
不同萌发条件对线椒种子发芽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生产中线椒种子发芽率不高的难题,对线椒种子分别进行不同浸种时间、不同催芽温度、不同质量浓度PEG-6000(聚乙二醇)和KNO3溶液浸种的单因子试验。结果表明:线椒种子在30℃下催芽、12h25℃清水浸种、10%PEG和0.15%KNO3溶液浸种的条件下,其发芽势和发芽率最高。  相似文献   
38.
通过为期3年的试验,对所栽培的银合欢Leucaena leucocephala、任豆树Zenia insignis、木豆Cajanus cauan和桂牧1号Pennisetum purpureum cv.Guimu-1 4种植物的营养价值及饲喂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银合欢粗蛋白含量最高,适口性优,补饲效果显著,再生能力强;任豆树粗脂肪含量最高,木豆粗蛋白含量较高。任豆树和木豆的适口性中等,补饲效果明显,再生能力较强;桂牧1号粗纤维含量最高,适口性优,补饲效果显著,再生能力强。4种植物的营养价值高,补饲效果理想,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是适宜在我国南方岩溶峰丛山地推广种植的优良牧草品种。  相似文献   
39.
本文通过对冬灌和未冬灌区产种苜蓿第三年生长状况的对比,研究了两个处理对苜蓿植株高度、分枝数、病虫害及小花、花序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苜蓿生长早期(返青期-分枝期),土壤含水量较高,不需要灌水。到2005年5月6日,未冬灌区0~70 cm土层的土壤相对含水量已下降到50%以下,表现出缺水状况,而冬灌区在此后一星期内仍能保持土壤相对含水量在50%以上。在现蕾期,当冬灌区土壤含水量降至田间最大持水量50%以下时,需要灌水。灌溉主要影响0~50 cm苜蓿根系分布层内土壤含水量,经灌溉后,冬灌区各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仍比未冬灌区高。在管理中还发现由于干旱胁迫和受病虫害的影响,未冬灌区苜蓿提前现蕾开花;冬灌区的水分较充足,比未冬灌区苜蓿迟2 d现蕾开花,而且病虫害比未冬灌区少近1/3,冬灌区的小花、花序数比未冬灌区要多,将来可以产生更多的种子。  相似文献   
40.
典型岩溶山区植被恢复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了解岩溶山区植被恢复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研究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平果县果化镇典型岩溶峰丛洼地荒地、草地、灌丛、林灌4种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团聚体的分布及稳定性特征。[结果](1)土壤中0.25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与土壤的容重显著负相关,与全土有机碳含量极显著正相关;(2)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以2~1,1~0.5和0.25mm粒级的含量居多。0.25mm粒级的团聚体,在草地、灌丛和林灌中明显高于荒地,在表层土中明显高于下层土;(3)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团聚体的破坏率增大;土壤团聚体的破坏率:草地灌丛林灌荒地,草地和灌丛的平均重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明显高于荒地和林灌。[结论]植被的恢复提高了团聚体的稳定性,且草地和灌丛土壤的团聚体稳定性更高,更有利于水土保持,可以作为该区域水土保持的主要植被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