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4篇
农学   2篇
  59篇
综合类   18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表面活性剂对老化土壤中PAHs的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正勇  杨兴伦  王芳  谷成刚  蒋新 《土壤》2012,44(3):436-443
采用聚2,6-二苯基对苯醚(poly(2,6-diphenyl-p-phenylene oxide),Tenax-TA)提取和蚯蚓(Eisenia Fetida)富集实验研究曲拉通-100(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Triton X-100)、吐温-80(聚氧乙烯脱水山梨醇油酸酯,Tween-80)和羟丙基-β环糊精(HPCD)表面活性剂对老化农田土壤中多环芳烃(PAHs)可提取组分以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结果显示,表面活性剂可以显著增加PAHs的可提取性和在蚯蚓体内的蓄积浓度;和对照相比,增加可提取性42.3%~269%,蚯蚓体内的蓄积量增加10%~340%。研究表明在使用表面活性剂进行土壤修复时老化PAHs类污染物可能重新释放到环境中并带来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82.
氟与红壤相互作用过程及环境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氟与铝具有高的亲合性,在酸性氟污染的土壤中氟与土壤的相互作用会引起土壤物理化学条件和土壤胶体表面特征的变化,因此会导致其他营养组分和污染元素吸附和迁移行为的变化。用批次平衡法研究了不同pH和不同初始氟浓度的含氟溶液与红壤相互作用过程中溶液pH值、溶解态总氟、自由氟、络合态氟和土壤吸附态氟的变化。结果表明,F-与红壤颗粒表面的-OH基团发生络合交换,使土壤溶液pH增大。由于Al-F络合、土壤对氟的吸附以及氟诱导的Al溶解,溶解态总氟和自由氟浓度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且初始pH越低,降低的程度越大。由于红壤表面Al-F络合体的解吸及活性铝组分的快速溶解,溶液中的Al-F络合物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加。土壤中氟的吸附量随pH下降以及F-的浓度增加而增加。土壤酸度增加,既可增加Al-F的络合程度,也可提高氟的吸附量,因此可一定程度上减少氟在土壤中的活性和生物有效性。  相似文献   
83.
生态环境条件对土壤磷酸酶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 3类磷酸酶活性的研究结果显示 ,北方 土娄 土和南方红壤的主导磷酸酶类分别是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 ,占到总体酶活性的 1/ 2~ 2 / 3,杀虫双的加入及肥力条件的改变对此比例影响较小 ,揭示出土壤生态条件对土壤磷酸酶特征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在同一生态区 ,土壤磷酸酶活性随肥力水平的升高而增大 ;酸性磷酸酶对杀虫双的反应最敏感 ,中性磷酸酶则最迟钝。  相似文献   
84.
土壤宏病毒组的研究方法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是病毒遗传多样性的储存库,但由于土壤自身特性及技术手段的限制,基于传统培养方法对土壤病毒的研究及功能认知存在局限性.宏病毒组学技术能直接从土壤环境样品中获取病毒基因组,随后通过高通量测序、拼接组装、ORF预测,最终可对病毒基因进行功能注释,极大地丰富了对土壤病毒功能的认识.本文在阐释土壤病毒DNA提取、测序与病毒判...  相似文献   
85.
以石油烃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选择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和聚氧乙烯失水山梨单油酸酯(Tween80)3种表面活性剂,通过批试验,考察3种活性剂单独使用及不同复配类型对土壤中石油污染物的增溶效果,并开展效果分析和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1)SDBS、SDS 和Tween80对污染土壤中石油烃增溶作用的最佳浓度分别为6、10和 15 g·L-1,最佳固液比分别为1:15、1:20和1:15(g·mL-1),最佳处理时间为12、12和24 h,3种表面活性剂在各考察因素范围内的增溶能力始终为SDBS > SDS > Tween80。由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受土壤吸附影响更大,导致其有效作用浓度较低,故研究中选取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增溶效果均优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2)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复配能够减少同类型表面活性剂之间的排斥作用, SDS、SDBS与Tween80复配后有协同增溶的效果,且体系中SDS、SDBS占比越大,石油烃的洗脱率也越高。因为结构性质差异,3种表面活性剂对石油烃表现出不同配合性,再与合适的电解质助剂Na2SiO3复配后,洗脱性能均得到了强化,依次为SDBS(97.56%)> SDS(97.24%)> Tween 80(92.71%),其中Tween 80在与Na2SiO3复配后增效最为显著,洗脱效率比单独作用时提高了25.41%。因此,在油污土壤增溶洗脱处理中,清洗剂的选择和科学复配是提高洗脱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6.
张忠云  蔡安娟  姚柯渝  张胜田  叶茂  蒋新 《土壤》2023,55(1):161-170
有机氯农药污染场地危害人体健康及生态系统安全,高活性降解微生物对提升土壤有机氯农药降解效率十分必要。本研究结合高通量测序和荧光定量PCR技术,探究添加分别表达二氯苯降解基因(xylH、dmpB、catE)的质粒pUC19(102~103 copies/μL)和菌群(单独表达上述质粒的大肠杆菌E.coli DH5α,105~106 CFU/μL)后,土壤中1,4-二氯苯降解动力学、微生物群落组成与降解功能演变。研究发现:添加降解基因及菌群210 d后,土壤中1,4-二氯苯降解效率提升1.74倍~2.41倍,最高分别达38.43%和44.74%;优势菌门及关键物种相对丰度占比显著上升(P<0.05);土著菌群降解基因绝对丰度显著上升了1.24倍~2.89倍,添加降解菌群上升幅度更显著(P<0.05)。本研究有助于探明外源添加降解基因及菌群后土著菌群应对污染胁迫的响应机制,为调控和优化农药污染土壤修复过程及效果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7.
生物刺激作为一种环境友好且高效的生物修复技术,在污染土壤治理中具有独特优势,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热点。针对当前农药污染土壤现状,本文综述了农药污染土壤及生物刺激修复技术的概念和范畴,重点从营养底物、表面活性剂、有机改良剂等角度阐述了生物刺激的方法和种类,探讨了影响生物刺激法修复农药污染土壤的主要因素,提出了生物刺激法目前存在的不足之处及未来发展趋势。本综述可为农药污染土壤生物刺激修复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88.
氯代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农田土壤污染呈现污染浓度低、面积大、新源污染不断输入的特点。农田土壤本身微生物种类丰富,对氯代有机污染物具有较大的降解潜力和未知性。本试验以典型高氯代和低氯代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六氯苯(HCB)和滴滴涕(DDT)为研究对象,结合~(14)C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HCB和DDT在热带水稻土和甘蔗地土壤的矿化现象,同时监测HCB和DDT在两种土壤中的挥发、降解产物以及结合残留。结果表明,经84 d好氧培养,HCB和DDT在两种土壤中的矿化量分别仅为0.14%和3%,低氯代有机污染物DDT的矿化速率显著高于高氯代有机污染物HCB。然而,两种土壤对HCB或DDT的矿化没有显著性差异。HCB或DDT在水稻土中的挥发量略微高于甘蔗地土壤,两种土壤中HCB和DDT的挥发量在0.1%~0.6%之间,表明挥发不是其主要的环境过程。在DDT污染水稻土和甘蔗地土壤中添加1.25%的堆肥增加了DDT在土壤中的矿化与结合残留,减少了DDT的挥发。本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在好氧条件下对氯代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自然消解能力非常弱,而有机肥的使用有助于土壤中持久性氯代有机污染物的矿化消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