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2篇
农学   8篇
  1篇
综合类   18篇
农作物   20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茶叶中锌含量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茶叶中锌的功能、含量与分布,茶叶中锌含量与茶类、土壤的关系及茶树施用锌肥的富锌效果,对茶叶中锌的含量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32.
为满足市场多样性需求,以及充分利用红茶、青梅营养价值,以红茶、青梅为原料研究红茶梅蜜饯加工工艺,以制品的形态、色泽、适口性和滋味为评价指标,研究糖渍浓度、红茶添加量、柠檬酸浓度、煮渍温度、煮渍时间等因素对制品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糖液浓度为60%、红茶添加量为2.5 kg/100 kg、柠檬酸浓度为1.5%、煮渍温度为100℃、煮渍时间90 min时,制得红茶梅蜜饯较好。  相似文献   
33.
为筛选高效拮抗茶树炭疽病的内生细菌,以茶树健康叶片为材料,采用平板对峙拮抗法进行筛选,并对筛选到的菌株进行鉴定、抑菌效果评价及培养条件优化。从分离的162株内生细菌中筛选到1株对茶树胶孢炭疽菌有较好抑制效果的拮抗细菌X13。形态学、生理生化鉴定及16 S rDNA系统进化发育分析显示,分离的菌株X13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菌株X13对病原菌菌丝生长抑制率为61.6%。生长曲线表明,菌株X13对数生长期为接种后2~14 h。响应面优化的培养条件为4.0%(质量百分浓度)玉米粉,1.0%(质量百分浓度)的硝酸钠,接种量3.5%(体积分数)。本研究结果可为茶树炭疽病防治及生防菌剂的开发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34.
无公害生态茶叶生产对于三峡库区茶叶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分析三峡库区当前生态茶园建设中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开发现状、成果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35.
36.
周炎花  蔡烈伟  杨双旭 《安徽农业科学》2014,(16):4991-4992,5008
经过田间调查发现,金萱茶树对茶小绿叶蝉、茶尺蠖等虫害的抗性较弱.综合运用农业、物理、生物、生态等绿色防控技术,可以取到良好的防治效果,减少环境污染,减少化学农药的喷施次数,降低茶叶农药残留,生产出符合无公害茶叶要求的茶产品.  相似文献   
37.
三峡库区茶业发展机遇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峡库区是因三峡大坝的兴建蓄水而形成的三峡水库及周边的一定区域。对库区的环境和经济会带来深刻影响,也给库区茶业发展带来百年难逢的机遇。如何顺应库区经济发展规律,抢抓机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1三峡库区茶业发展的机遇1·1三峡工程开发性移民为库区兴办各种高起点,高标准的茶叶基地和茶业企业提供有利条件。三峡工程建成蓄水后,水库将淹没陆地面积约632Km',规划迁移人口为113·18万人。百万移民,是三峡工程的重点也是难点。国家主席江泽民指出:"做好移民工作,是关系三峡工程进展和成功的关键,要坚持开发性移…  相似文献   
38.
通过不同嫁接方法、不同嫁接时间对不同立地条件的衰老茶树进行嫁接改造,比较嫁接成活率,观察嫁接苗的生长动态,以确定适合鄂西南山地茶园茶树嫁接的方法、时期、技术要领及嫁接后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39.
以乌龙茶、鸡蛋、面粉等为原料制作乌龙茶糕点,通过比较制品的形态、色泽、风味确定配方参数。结果表明,鸡蛋、低筋面粉、牛奶、白砂糖和乌龙茶的比例是影响产品风味的主要因素,乌龙茶糕点最佳配方参数为鸡蛋180 g、面粉150 g、牛奶25 mL、白砂糖40 g以及乌龙茶茶粉2 g,按此配方生产的乌龙茶铜锣烧口感柔软、有弹性,甜味适中,茶味明显。  相似文献   
40.
本文研究分析了乌龙茶主要产区包括闽南、闽北、广东和台湾四个产区共33个乌龙茶茶样的感官品质和主要生化成分。结果表明,闽南、闽北、广东和台湾乌龙茶的感官品质平均分差异不显著,分别为86.88±2.26、87.72±1.20、88.47±1.87和88.25±2.97;而其茶汤品质化学成分含量有明显差异,可能与其茶树品种、鲜叶原料及加工工艺有关;儿茶素组分含量差异较大,高儿茶素含量和高酯型儿茶素比例是导致广东乌龙茶(797.39±151.84、487.11±112.69)和闽北乌龙茶(587.33±57.74、300.92±30.97)茶汤滋味强度大的主要原因之一;乌龙茶氨基酸含量相对较低,主要包括茶氨酸、谷氨酸和天冬氨酸等。本研究结果将为乌龙茶品质提高和消费者鉴别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