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5篇
农学   3篇
  22篇
综合类   51篇
农作物   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51.
生活污水尾水灌溉对秸秆还田稻田氨挥发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通过土柱模拟实验,研究了生活污水尾水灌溉对秸秆还田稻田田面水氮素转化、氨挥发排放以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活污水尾水灌溉显著提高了稻田田面水NO_3~--N浓度和田面水pH,并显著提高了产量、植株吸氮量和土壤脲酶活性。与清水灌溉处理相比,不施氮肥时生活污水尾水灌溉可使秸秆还田稻田氨挥发累积排放量显著降低35%;正常施氮时生活污水尾水灌溉增加了秸秆还田稻田氨挥发排放总量,但由于显著增加了水稻产量,因此单位产量氨挥发排放量有所降低。由此可见,秸秆还田稻田利用生活污水尾水灌溉,不仅可消纳净化生活污水、替代部分氮肥,还可增加水稻产量、降低单位产量稻田氨挥发排放。  相似文献   
52.
<正> 邯郸市曲周镇南辛庄村,在种植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改传统的一年一季春棉为地芸豆套春棉,取得了产量效益双丰收的效果。该模式优点是:一膜两用,投资用工少,经济效益高。667平方米收获地芸豆角900公斤,棉花350公斤,折合收益1800元,与单作春棉比,每667平方米增收700元。  相似文献   
53.
通过对施氮管理模式的调整,研究太湖流域稻麦轮作系统不同模式下麦季氮素利用率以及土壤中氮素迁移对水体中氮的影响。试验设置6个处理:农户施肥处理、化肥减量处理、稻季按需施肥处理(麦季同化肥减量处理)、新型肥料处理、有机无机配施处理以及无氮处理。结果表明:有机无机配施处理在麦季持续减少25%施氮量的情况下不会影响产量及作物地上部分氮素总积累量,且氮素表观利用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麦季径流与渗漏损失量主要受施氮量的影响,NO3-N是损失的主要形态;减氮处理可较农户处理降低7.7~12.0kg·hm-2的氮素流失;麦季有机无机配施减量处理,能够保证作物产量与氮素吸收并且有效降低氮素的流失,具备可持续性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54.
遥感技术在精确施肥管理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该文介绍了精确施肥的概念及其理论技术体系,重点阐述了遥感技术在作物和土壤信息采集中的应用进展及当前几种基于遥感技术的氮肥推荐算法,探讨了今后精确施肥发展的研究方向,并结合中国国情对我国发展精确施肥作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55.
农村面源污染因其排放路径的随机性、排放区域的广泛性以及排放量大面广等特征,即使在实施源头控制后,仍然不可避免地有一部分污染物随各排放途径输移,对下游水体水质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实施生态拦截技术,高效阻断污染物输移是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技术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研究表明,生态拦截沟渠技术不额外占用土地,能高效拦截净化氮磷污染物,并兼具生态景观美化之功能。人工湿地技术、稻田消纳技术以及前置库技术,也能有效拦截氮磷污染物,在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实践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但其占地面积大的缺点限制了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推广。以丁型潜坝技术为代表的陆-水交接面污染拦截净化技术在我国农村面源污染物的过程阻断方面开始崭露头角,具有较高的应用潜力。缓冲带、生草覆盖、脱氮沟以及湿地-多级塘等技术也有一定的应用前景。生态拦截技术的应用需结合区域环境特征和地形地貌现状,因地制宜,兼顾生态功能、环境功能和景观功能,在充分利用和改良现有沟渠塘的基础上注重氮磷养分资源的回用,从而提高拦截效率,实现水体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  相似文献   
56.
该品种是由河北省棉花所王校栓、徐显研究员多年选育而成。它不仅具有海岛棉、陆地棉、蓬蓬棉等丰富遗传基础,而且含有高抗棉铃虫的 Bt基因。 1996~ 1997年在河北省抗虫棉区域试验中表现突出, 1998年 3月通过了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是河北省第一个通过审定的抗虫棉自育品种,也是抗虫棉的更新换代优种。 1 特征特性 冀审杂 66株高 80 cm左右,茎秆坚硬不倒伏,第一果节长,通透性好、叶色浓绿、叶片中等,株型清秀适中。出苗整齐、苗势壮、长势稳、较早熟、霜前花率高,生育期 128天左右,结铃性强,铃大,铃重 6 g左右,上、中、下部结铃均匀,衣分 38%左右,吐絮通畅,籽指大,早熟不早衰,增产潜力大,高抗枯萎、耐黄萎病、抗棉铃虫。 2 产量表现 1996~ 1997年 2年省区试及其生产试验共 14点次,全部增产,综评第一。 1999年省生产试验,平均产霜前皮棉 91.7 kg,较美棉 33B增产 14.5%,居参试种第 1位。 2000年是棉铃虫暴发年,冀审杂 66又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在邯郸、邢台、衡水、沧州各地均表现出了顽强的抗虫性、较好的丰产性,邯郸 500亩示范方,亩产皮棉 142.9 kg,衡水 200亩示范方,亩产皮棉 161.5 kg,沧州 250亩示范方,亩产皮棉 129.2 kg。  相似文献   
57.
碳氮比对水芹浮床系统去除低污染水氮磷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加剧了淡水水质恶化的趋势。本研究以浮床水芹(Oenanthe javanica)系统和无植物对照(Control)为对象,研究了其对不同碳氮比农村低污染水[定义为农业生产或农民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富含植物生长所需的氮、磷等养分与多种微量元素且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B要求(GB 18918—2002一级B:TN≤20 mg·L~(-1),TP≤1 mg·L~(-1))的那部分污水]中氮(N)、磷(P)、化学需氧量(COD)的净化效果。试验所用低污染水为生活污水(TWW)和外加碳源生活污水(高碳氮比,TWW-HC)两种。整个试验历时82 d,中间换水一次。试验结果表明水芹浮床系统接纳高碳氮比低污染水对氮磷的去除效果较好。外加碳源能在短时间内快速降低低污染水中N、P的浓度,试验3 d时TWW-HC中总氮(TN)、氨氮(NH4+-N)、总磷(TP)的去除率分别达40.8%、38.4%、62.8%。整个试验周期TWW-HC组对TN的去除率为73.9%~96.0%,高于TWW组(60.6%~85.9%);该组对TP的去除率为68.0%~81.1%,高于TWW组和Control组(TP去除率分别为21.3%~54.9%和19.2%~58.1%)。收获时TWW-HC处理水芹生物量、平均株高和相对生长速率均显著高于TWW处理(P0.05)。TWW-HC处理通过植物吸收带走的N、P分别占系统对N、P去除量的58.2%和37.6%,明显高于TWW处理(相应比例分别为8.7%和11.0%)。这说明通过外加碳源调节进水C∶N比促进了水芹的生长和对污水中养分的吸收利用,有利于水芹浮床系统对N、P的去除。  相似文献   
58.
通过对施氮管理模式的调整,研究太湖流域稻麦轮作系统不同模式下麦季氮素利用率以及土壤中氮素迁移对水体中氮的影响.试验设置6个处理:农户施肥处理、化肥减量处理、稻季按需施肥处理(麦季同化肥减最处理)、新型肥料处理、有机无机配施处理以及无氮处理.结果表明:有机无机配施处理在麦季持续减少25%施氮量的情况下不会影响产量及作物地上部分氮素总积累量,且氮素表观利用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麦季径流与渗漏损失量主要受施氮量的影响,NO3-N是损失的主要形态;减氮处理可较农户处理降低7.7~12.0 kg·hm-2的氮素流失;麦季有机无机配施减量处理,能够保证作物产量与氮素吸收并且有效降低氮素的流失,具备可持续性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59.
为探讨土壤添加剂对太湖流域稻田面源污染的控制效果,选用生物炭、微生物菌肥和硝化抑制剂三种土壤添加剂作为供试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其单独施用及两两组合配施对水稻生长、产量、肥期田面水养分动态、养分吸收利用以及土壤肥力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各添加剂处理均可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并表现出增产效果,生物炭添加处理、微生物菌肥与生物炭组合处理及生物炭与硝化抑制剂组合处理水稻产量分别较施肥对照处理提高了57.5%、66.1%和45.4%。各添加剂的施用对植株吸氮量的影响不显著,仅微生物菌肥与生物炭组合处理显著提高了氮回收效率,但是所有添加剂处理均显著提高了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和生理效率,生物炭处理和微生物菌肥与生物炭组合处理效果最佳,各添加剂处理对水稻的磷素吸收利用没有影响。微生物菌肥单施处理提高了水稻基肥期田面水氮浓度,而其他处理则表现为显著降低,特别是与生物炭的组合处理;蘖肥期各处理对田面水氮浓度影响不大;穗肥期除生物碳与菌肥配施处理外,其他各添加剂处理均显著提高了田面水氮浓度。添加剂处理还略微增加了基肥期和穗肥期的田面水总磷浓度,但差异不显著。各添加剂处理对收获后土壤肥力指标没有影响。综合产量、氮肥吸收以及田面水氮磷流失风险,微生物菌肥与生物炭组合处理可促进水稻生长,显著提高水稻产量,有效降低水稻生育前期氮素流失风险,缩短养分流失风险期,并能维持土壤肥力,值得应用于太湖流域稻田的面源污染控制上。  相似文献   
60.
采用不同红边位置提取技术估测蔬菜叶绿素含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红边位置常被用来估测植被的叶绿素/氮素含量、叶面积以及探测植被胁迫,其精确计算十分重要.目前其计算主要是基于导数光谱或曲线拟合技术,但哪种方法能更有效地探测植被的叶绿素/氮素含量,还没有一个定论.本研究以菠菜的叶片高光谱为例,详细比较了目前常用的6种红边位置提取方法与叶片叶绿素之间的关系,并从其对叶绿素含量预测的准确度、计算的难易程度、所需数据的精度及适用范围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叶片红边位置的计算结果对选择方法的依赖性很大,几种计算方法提取的红边位置与叶绿素含量的相关性均较好.四点线性内插法计算的红边位置往往偏大,最大一阶导数法与叶绿素含量的关系存在着明显的不连续性,拉格朗日内插法、倒高斯模犁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对高叶绿素含量的饱和现象,多项式拟合法对拟合波段区间、最高项次及光谱分辨率等比较灵敏而导致结果不够稳定,而线性外推法计算出的红边位置对叶绿素含量最为敏感,预测的准确度最高,且计算相对比较简单,并能适用于较宽波段的遥感数据.在实际应用时还应根据具体情况而选择合适的红边位置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