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3篇
农学   12篇
基础科学   6篇
  41篇
综合类   37篇
农作物   2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41.
生物有机肥对新疆棉花黄萎病防治的生物效应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采用多点大田试验,通过对棉花不同品种施用1500kg·hm-2有机肥或生物有机肥,研究棉花黄萎病的发病株数和病情级别、产量、叶绿素含量(SPAD值)和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结果表明:施用生物有机肥能够明显降低棉花黄萎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防病效果达到20%~79%;同时能增加棉花叶片SPAD值,提高棉花产量4.9%~21.4%。在棉花盛花期,施用生物有机肥的新陆早8号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47.4%、35.6%、5.5%;而新陆早12号分别增加20.4%、45.5%、2.6%。研究表明施用生物有机肥能增加和活化土壤养分,提高土壤供肥能力,维持棉花叶片较高的叶绿素含量,在新疆有较好的防治棉花黄萎病和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42.
干旱绿洲长期微咸地下水灌溉对棉田土壤微生物量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由于淡水资源的缺乏,利用微咸地下水灌溉是干旱绿洲普遍采用的一种灌溉措施。该文对北疆棉区长期利用微咸地下水灌溉的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期微咸地下水灌溉土壤的含盐量比渠水灌溉上升61.5%,显著增加了棉田耕层土壤盐分(P<0.05),土壤可交换性钠百分率(ESP)升高3.2倍,并造成土壤碱化。微咸地下水灌溉纤维素酶、脲酶等、转化酶及过氧化氢酶4种酶活性分别降低了21.3%、50.9%、50.0%和10.5%,但在微咸地下水灌溉条件下多酚氧化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显著升高。微咸地下水灌溉对土壤微生物有明显抑制作用,长期微咸水灌溉使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分别降低24.4%和42.4%,但对微生物量磷影响不显著。微生物量和酶活性与棉田土壤肥力密切相关,长期微咸地下水灌溉导致有机质、全氮分别降低26.8%和28.0%。长期微咸地下水灌溉影响了土壤生物质量,不利于绿洲农田土壤的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43.
棉花黄萎病是一种世界性土传维管束萎蔫病害。新疆植棉面积大,长年连作导致病菌累积,黄萎病已成为新疆棉区生产中的潜在威胁。本研究经过小区试验和大田示范,结合对3个团场不同地块的田间调查,研究了深翻60 cm对黄萎病防治及对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深翻60 cm后对棉花黄萎病具有明显的抑制效果,病情指数明显降低,且在重病田的防治效果最好,相对防效达58.5%。棉花黄萎病发病时间晚于常规翻耕25 cm(CK),发病过程呈现缓慢的由低到高的趋势,在9月6日达到发病高峰,且病情指数低于常规翻耕。连续2年的产量实测结果表明,深翻60 cm的技术措施能够提高棉花产量,增产范围在51~61 kg/667 m2,收益256.2~318.2元/667 m2,经济效益显著。该项技术对抑制干旱地区重病田黄萎病的发生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4.
不同覆砂厚度对土壤水盐运移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室内土柱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覆砂厚度条件下土壤潜水蒸发及蒸发后盐分(EC)分布特征,并就覆砂厚度对土壤水盐运移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覆砂厚度对潜水蒸发的抑制率有显著效果,且抑制率随覆砂厚度的增加而升高,如当覆砂厚度1.7 cm时抑制率达到83%,当覆砂增加到3.6 cm和5.7 cm时,抑制率分别为95%和97%;土壤表层覆砂具有显著的抑盐效应,通过覆砂明显的减轻了土壤盐分向上运移和表聚,如当覆砂厚度1.7 cm时,表层盐分抑制率达到83%,当覆砂厚度为3.6 cm与5.7 cm时,盐分抑制率则分别上升到96%和97%。本试验表明,土壤表层覆砂是一种防止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和抑制土壤盐分表聚的有效方法,覆砂厚度达到3.6 cm是一种在新疆北疆绿洲合理覆砂厚度。  相似文献   
45.
脲酶抑制剂对石灰性土壤尿素转化及N2O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研究脲酶抑制剂对土壤中尿素转化的影响,揭示土壤各形态氮对N2O的贡献,为控制石灰性土壤氮素损失及提高氮肥利用率提供理论依据。在室内恒温培养条件下(25℃),研究了正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BPT)、醋酸棉酚、硫代硫酸铵3种脲酶抑制剂对石灰性土壤各形态氮素转化与脲酶抑制率的影响,同时在人工气候室(昼夜)通过Unisense N2O微电极法对各处理土壤N2O浓度进行了原位实时监测。结果表明:尿素施入土壤1 d后50%已迅速水解,3d后完全水解。1~14d各脲酶抑制剂均可显著抑制尿素水解,尿素+NBPT处理的土壤尿素残留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脲酶抑制率为33.6%;NBPT处理的土壤NH+4-N含量低于其他各处理(P0.05),在第7d分别比尿素、尿素+硫代硫酸铵、尿素+醋酸棉酚处理的降低了64.8%、63.5%、70.9%。土壤N2O浓度在第1~4 d较低,第4d后迅速上升,第6 d升至峰值,随后呈明显下降趋势(第6~9 d)。第9~14d各处理N2O的排放表现为尿素尿素+醋酸棉酚尿素+硫代硫酸铵≥尿素+NBPT。各形态氮与N2O浓度的通径系数分别为NO-3-N(0.641)NH+4-N(0.356)Urea-N(0.255),通径相关和线性相关均表明NO-3-N含量与N2O浓度呈显著正相关,是制约N2O排放的主导因素。石灰性土壤施用脲酶抑制剂可抑制土壤尿素水解转化,有效降低土壤N2O浓度,3种脲酶抑制剂中NBPT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6.
通过溶液培养研究了不同浓度(0、0.1、1.0、5.0和10.0 g/L)氧乐果处理后小麦幼苗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及保护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氧乐果胁迫下,高浓度的氧乐果(5.0和10.0 g/L)处理显著降低了小麦幼苗的叶绿素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且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其差异尤为显著;小麦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随着氧乐果浓度和处理天数的增加而显著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均先上升后下降;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在0.1 g/L氧乐果处理的第1d时略有上升,然后下降。小麦响应氧乐果胁迫并上调SOD、POD、CAT等保护酶的活性和可溶性糖的含量,降低叶片光合作用,籍此维持小麦免受低浓度氧乐果的胁迫以维持小麦的正常生长;但高浓度氧乐果处理对小麦根系产生了明显的毒害作用,致使5.0 g/L氧乐果胁迫的小麦根系SOD、POD、CAT活性显著下降。APX和GR可能在低浓度氧乐果处理初期起主要保护作用,而在高浓度氧乐果胁迫下则受到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7.
不同种植方式对北疆绿洲土壤养分和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期种植不同作物对土壤的理化性质与生物学性状有很大影响。本研究针对北疆绿洲灰漠土几种典型作物种植方式,研究了不同作物长期种植对土壤养分、酶活性、微生物量碳氮以及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种植不同作物使土壤表层(0~20cm)与亚表层(20~40cm)的土壤肥力性质产生明显分异,表层土壤的肥力水平明显高于亚表层;土壤pH则表层低于亚表层,而不同种植方式对灰漠土pH无显著影响。长期种植不同作物对土壤主要生物过程关键酶活性、土壤呼吸等土壤生物性状有明显影响,磷酸酶、脲酶、β-葡萄糖苷酶、多酚氧化酶、纤维素酶在不同种植方式下差异显著,小麦/油葵轮作10年(WSR)方式下上述5种酶活性均较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随棉花连作年限的延长而显著下降,且玉米连作10年(CrM)、小麦连作10年后棉花连作10年(WCtR)、棉花连作15年(CtM)和小麦/油葵轮作10年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分别为6.31、6.02、5.83和3.53。不同种植方式下土壤呼吸在120h内的变化均为先下降后趋于平稳,不同种植方式下的土壤呼吸商之间呈显著性差异,WSR呼吸商最高,平均20.54μg(CO2-C)·mg-1(Bc)·h-1,WCtR最低,平均14.01μg(CO2-C)·mg-1(Bc)·h-1。作物长期连作后与绿肥作物轮作,有利于提高土壤生物活性,是一种较好的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48.
不同供氮水平对水稻/花生间作系统中氮素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水稻旱作/花生间作栽培是一种新兴的节水农业技术。用”N稀释标记法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间作系统在15kghm^-2、75kghm^-2和150kghm^-23个氮素供应水平条件下花生生物固氮以及水稻旱作/花生间作系统中氮素的转移,同时用^15N的富积标记法研究了花生根系腐解对间作系统氮素转移的贡献。结果表明,在15和75kghm^-22个氮素水平下,间作水稻比单作水稻的干物质量分别增加了23.5%和12.2%,在P=0.05的水平有显著差异。间作水稻和单作水稻的氮素吸收量分别为135、143mg株 ^-1和117、131mg株^-1,分别比单作增加14.8%和8.8%。不同栽培方式对花生的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影响很小。在3个氮素水平下间作花生和单作花生的固氮量分别为76.1%、53.3%、50.7%和72.8%、56.5%、35.4%,在低氮水平下的生物固氮显著高于高氮条件,间作对花生的生物固氮有一定促进作用。间作系统中的氮素转移率和转移量在3个氮素水平分别为12.2%、9.2%、6.2%和16.3、13.0、10.4mg株^-1,氮素的转移率和转移的数量显著地随氮素水平的增加而减少。用^15N花生叶片标记直接证明了氮素从花生体内向水稻的转移,随刈割时间氮素转移量显著下降,表明花生根系腐解对间作系统的氮素转移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9.
水淬渣与钢渣硅肥对玉米硅、磷养分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新  陈家杰  刘涛  唐诚  褚贵新 《土壤》2016,48(1):65-70
硅作为有益元素对促进作物生长发育及增强抗逆性等方面有显著效果。本研究在2013—2014年进行了2年田间小区试验,对比研究了水淬渣硅肥和钢渣硅肥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分析了施硅对玉米硅、磷营养吸收及硅肥利用率的效应。结果表明:施硅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效硅含量(P0.05),如在抽雄、乳熟及成熟期水淬渣硅肥处理的土壤有效硅含量分别比不施硅肥处理(CK)处理提高36.9%、15.3%和9.7%;施硅处理均显著提高了玉米叶面积指数、干物质量和产量(P0.05),水淬渣和钢渣硅肥处理的玉米产量为17 979 kg/hm2和17 134 kg/hm2,分别比CK处理提高18.9%和13.3%。2年结果均显示硅肥处理显著提高了成熟期玉米植株的吸硅量与吸磷量(P0.05),水淬渣与钢渣硅肥处理的年均吸硅量分别比CK处理增加14.6%和10.4%,其年均吸磷量分别比CK处理增加11.5%和8.7%。玉米吸硅量与吸磷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硅肥处理可显著改善玉米生育期内磷素营养,提高磷肥偏生产力;水淬渣硅肥和钢渣硅肥年均硅肥利用率分别达38.9%和27.8%,且水淬渣硅肥利用率明显高于钢渣硅肥。  相似文献   
50.
棉花黄萎病是世界上毁灭性病害之一,它由土传真菌病原菌大丽轮枝菌引起并可以通过特制的生物有机肥进行防治。将生物有机肥、有机肥和三种拮抗细菌S37、S44、S228分别施入土壤,研究其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及对几种主要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防病效果达到5.9%~38.3%,由高到低依次为S37>生物有机肥>S44>S228>灭菌的生物有机肥。两种肥料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蔗糖酶、多酚氧化酶、碱性磷酸酶、蛋白酶和脲酶的活性。3种拮抗菌处理提高了多酚氧化酶、碱性磷酸酶和蛋白酶的活性。除过氧化氢酶之外,其他酶的活性两两之间均呈现极显著正相关,但是病情指数与各种酶活性相关性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