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4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1篇
林业   25篇
农学   26篇
基础科学   41篇
  41篇
综合类   200篇
农作物   18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43篇
园艺   30篇
植物保护   1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31.
【目的】对传统单螺旋排肥器排肥口物料流量随时间波动变化造成排肥均匀性低的问题进行改进。【方法】通过离散元法仿真分析单螺旋排肥器的排肥过程,针对单螺旋排肥器排肥均匀性低的问题设计一种螺旋双轮排肥器;通过理论分析确定该螺旋双轮排肥器理论排肥量,并建立以中心距、螺距、叶片高度、叶片厚度、螺旋叶片内径为设计变量,有效储肥体积为目标函数的数学模型,利用遗传算法对排肥器进行结构优化,并以史丹利复合肥颗粒为肥料对螺旋双轮排肥器进行台架试验验证。【结果】优化后结构参数分别为中心距49.8 mm,螺距32.5 mm,叶片高度15.2 mm,叶片厚度2.3 mm,螺旋叶片内径13.6 mm。对优化后的排肥器进行台架对比试验,在不同转速下螺旋双轮排肥器较单螺旋排肥器排肥均匀性波动系数平均减少26.62%,实际排肥量平均提升75.41%,并得到螺旋双轮排肥器转速与排肥量的线性函数方程。【结论】螺旋双轮排肥器解决了单螺旋排肥器的现存排肥流量波动问题,优化后的排肥器排肥均匀性更好,排肥量更大,且可实现转速变化控制精量施肥。  相似文献   
432.
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运用功效函数模型对燕藜1号在河北坝上4县种植前景进行评价。在已建立的燕麦评价指标体系和权重值基础上,量化各评价指标的数值,计算各个子系统的可持续性,最后评价出总可持续性。评价结果表明燕藜1号在这河北4县种植的可持续性大小顺序为沽源县>张北县>围场县>丰宁县,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首次在藜麦种植和评价体系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可能存在不足之处,但对藜麦产业发展仍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33.
西北地区具有独特的风土条件,适宜酿酒葡萄的种植,已形成"大产区大品牌"的产业规划。但西北地区葡萄酒的地域风格尚不明晰,导致产业的规范性不足,可持续发展存在隐患。该研究分析西北地区干红葡萄酒的23项重要的色泽-味感理化指标,旨在开发一种基于机器学习技术的葡萄酒判别方法,实现西北地区干红葡萄酒产地和酒龄的精准判别。首先,以西北地区200款干红葡萄酒为研究对象,通过理化试验测定了总酚、总花色苷、滴定酸等23项色泽-味感理化指标;然后,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了西北产区葡萄酒质量特征的一致性,并耦合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 RF)分析理化指标对干红葡萄酒产地和酒龄表征的贡献度;最后,基于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ANN)构建了西北地区干红葡萄酒产地和酒龄的精准判别模型。结果表明,色泽相关指标的模型贡献率合计31%,花色苷相关指标的模型贡献率合计26%,酚类物质相关指标的模型贡献率合计21.1%。模型对宁夏产区酒样判别的灵敏度(Sensitivity, SEN)为98.72%,准确率(Accuracy, CCR)98.72%;对新疆产区酒样判别的SEN为95.45%,CCR为100%;对甘肃产区酒样判别的SEN为100%,CCR为95.45%。该方法可以实现西北产区干红葡萄酒产地和酒龄的精准判别,可为中国西北地区优质葡萄酒的生产和产品的市场监管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34.
杂粮是一种健康营养食品,对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河北省杂粮种植分布广泛且种类繁多,为做好河北省杂粮生产和稳定供给,笔者基于河北省杂粮生产历史变化、当前种植分布2个方面,选择2007年和2020年河北省杂粮生产县种植面积做对比,确定河北省杂粮种植分布在坝上、燕山和太行山及其山前地区、黑龙港流域等区域。最后从加强杂粮政策支撑;加大品种推广和更新速度;加大新技术示范推广应用;打造高端和健康杂粮品牌、推动杂粮生产;加大杂粮科研支持力度;加强宣传、扩大消费等方面提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435.
赵宇 《福建茶叶》2023,(2):101-103
建筑室内外热环境品质直接影响人们的活动,茶室建筑在提供文娱场所的同时,对室外热环境也有一定的要求。本文以田螺山茶室为例,通过遥感手段快速获取夏季、冬季的茶室及周边地温,对茶室室外热环境进行分析,并总结不同季节茶室室外下垫面要素对热环境的影响。通过目视解译,本文从地温特征的角度识别水体、草地对茶室室外热环境的影响,结论为:水体在夏季、冬季均有明显的冷岛效应,对茶室室外地温降温明显,而草地受季节因素影响,夏季对茶室室外地地面降温效果弱于冬季。  相似文献   
436.
为比较单养、混养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养殖池塘的水质与生物组成特点,采取水质分析、环境DNA与传统鉴别方法对草鱼单养、混养(80:20)两类池塘的水质变化、浮游生物、底栖生物、菌群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混养池塘的水质优于单养池塘,混养池塘水体中总氮(TN)、硝态氮(NO3--N)、氨氮(NH4+-N)、亚硝态氮(NO2--N)的浓度比单养池塘分别低10.15%、3.78%、5.07%、80.18%,总磷(TP)和活性磷(SRP)的浓度分别低27.14%和56.26%;两类池塘中浮游植物均以绿藻门(Chlorophyta)、蓝藻门(Cyanophyta)、隐藻门(Cryptophyta)为优势种,但单养池塘中的藻类密度为30×106cells/L,低于混养池塘104×106cells/L;两类池塘中的浮游动物均以轮虫和原生动物为优势种,枝角类和桡足类生物数量较少,单养池塘中浮游动物密度高于混养池塘;在底栖动物方面,单养池塘存在螺类、水蚯蚓和摇蚊幼虫,而混养池塘仅有螺类和摇蚊幼虫。在菌群组成方面,单养池塘水体中以厚壁菌门(Firmicutes)为优势类群,混养池塘水体中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为优势类群;但在两类池塘底泥中,均以变形菌门为优势类群。以上结果表明,草鱼混养有利于改善养殖池塘水质,增加浮游植物丰富度,改变养殖水体菌群的结构。本研究为优化草鱼池塘养殖结构,改善水质,构建高效池塘养殖模式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37.
为解决黑木耳中Pb、Cd、Hg、As污染问题。通过在黑木耳栽培基质中添加不同浓度的试验材料进行木耳重金属的控制试验,测定各处理木耳的元素含量。在栽培基质中,1∶100、1∶300、1∶500壳聚糖/腐植酸钠复合材料、壳聚糖-聚丙烯酸/蒙脱土/腐植酸钠复合材料、纤维素/蒙脱土复合材料、凹凸棒粉、玉米芯生物炭对As抑制率为79.04%~90.30%,1∶100壳聚糖/腐植酸钠复合材料、壳聚糖-聚丙烯酸/蒙脱土/腐植酸钠复合材料、纤维素/蒙脱土复合材料、凹凸棒粉、玉米芯生物炭和1∶300壳聚糖/腐植酸钠复合材料、玉米芯生物炭对Cd抑制率为87.12%~90.30%,1∶100玉米芯生物炭对Hg抑制率为54.29%,1∶100、1∶300壳聚糖/腐植酸钠复合材料、壳聚糖-聚丙烯酸/蒙脱土/腐植酸钠复合材料、玉米芯生物炭和1∶100纤维素/蒙脱土复合材料、凹凸棒粉对Pb抑制率为65.12%~68.54%。壳聚糖-聚丙烯酸/蒙脱土/腐植酸钠复合材料对木耳减产明显。在黑木耳生产中,控制As、Cd、Hg、Pb多元素污染宜选择1∶100玉米芯生物炭,控制As污染宜选择1∶500壳聚糖/腐植酸钠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438.
以玉米C型雄性不育系C联848及其保持系H19为研究对象,对两者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丙二醛含量进行研究比较。结果表明,C联848的花药都不外露,形状瘦小萎缩,饱满度较差,剥开花药未发现花粉粒存在,通过碘染镜检未发现可育花粉粒,不育系C联848经多年多季种植,在不同世代,未发现有可育植株存在。在生长发育的各个时期不育系叶片中超氧化物酶(SOD)活性都低于保持系。从苗期至拔节期,不育系与保持系叶片中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都略有上升,差异并不显著;当玉米由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不育系叶片中的POD活性迅速上升,且与保持系差异显著,并且不育系叶片中的POD活性始终都高于保持系;在玉米转入生殖生长后,不育系叶片中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增长缓慢,远低于保持系中CAT的活性,且在吐丝期两者差异最为显著。玉米生长发育的各个时期,不育系叶片中的丙二醛(MDA)含量均高于保持系,在抽雄期差异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439.
为优化贵州地区优质牧草黔中金荞麦活性物质的提取工艺,并探究提取物抑菌活性,试验通过回流法、超声法、水煮法及鲜样榨汁法对黔中金荞麦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进行提取,通过打孔法检测各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体外抑菌效果,确定提取方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提取物中的有效物质含量,对溶液浓度、料液比、提取温度进行优化,设置正交试验确定最优提取工艺。以微量肉汤二倍稀释法检测在最佳提取条件下提取的黔中金荞麦提取物对3种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表明:黔中金荞麦地下部分的70%乙醇超声提取物对3种细菌均有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效果最好,抑菌圈直径为24.2 mm。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50%,提取温度60℃,料液比1∶40。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MIC介于31.25~62.5 mg/mL之间,MBC介于为62.5~500 mg/mL之间;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较好,MIC和MBC分别为31.25 mg/mL和62.5 mg/mL。说明黔中金荞麦地下部分醇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均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40.
图纳热  红梅  叶贺  张耀宗  贺世龙  张雅玲  赵宇  呼吉亚 《土壤》2023,55(6):1251-1260
降水变化和氮沉降是影响植物、微生物和土壤环境变化的两个重要方面。尽管丛枝菌根(AM)真菌在陆地生态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人们对降水变化和氮添加如何交互影响AM真菌群落仍知之甚少。本研究以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自然降雨(CK)、增雨30%(W)和减雨30%(R)三个水分梯度,副区为0(N0),30(N30),50(N50)和100(N100) kg?hm-2?a-1 四个氮素梯度共12个处理,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了土壤中AM真菌群落的多样性和组成。结果发现,水分处理对土壤AM真菌的Alpha多样性有促进作用,氮素处理抑制了土壤AM真菌的Alpha多样性,水分增加和氮素添加的交互作用促进了AM真菌的Alpha多样性增加,并改变了土壤AM真菌群落组成。水分和氮素刺激了各功能型植物生物量的增加,氮添加使多年生杂草和半灌木、小半灌木生物量显著增加,多年生禾草生物量显著减少。此外,多型孢子菌科的相对丰度与一二年生植物和半灌木、小半灌木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一二年生植物和半灌木、小半灌木生物量在氮添加和增雨处理下增加。本研究证明了AM真菌群落在短期气候变化下的稳定性。此外,AM真菌在科水平上的丰度与各生活型植物地上生物量的相关性证明了地上和地下生态系统的连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