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4篇
农学   89篇
  35篇
综合类   33篇
农作物   34篇
畜牧兽医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中麦86亲本组合为石麦15/皖麦38,母本石麦15由石家庄农林科学研究院提供,父本皖麦38由亳州市农业科学院提供。2008年进行杂交,经过多年选育及田间抗性鉴定和多点产量比较试验,并于2018年和2019年连续参加天津市区域试验,2019年同时参加天津市生产试验,完成全部区域试验程序, 2021年由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发布审定公告,审定编号为:津审麦20210001。该品种为冬性,抗寒性强,矮秆抗倒高产。  相似文献   
92.
黄淮冬麦区水地小麦高产高效技术模式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小麦高产高效技术模式攻关是小麦高产创建的升级版,是农业部当前重点推广的技术措施,是在小麦高产创建高产典型遍地开花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成熟技术,在更大范围、更大面积、以致分别在不同生态区域内实施,以便获得小麦生产的整体提高,实现小麦高产高效。黄淮冬麦区是我国最重要的小麦产区,常年种植面积占全国小麦面积的50%左右。抓好这一地区的小麦生产对我国小麦总体形势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3.
Zadoks生长阶段和Waddington发育阶段理论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4.
施氮处理对不同小麦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选用来自7个省的不同强筋小麦品种,进行不同氮肥处理,分析其产量和主要品质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每公顷施纯氮量在0-225kg范围内,产量随施氟量的增加而提高;超过225kg/hm^2,产量略有下降,但差异不显著。不同品种之间产量差异显著,以济麦20产量最高。不同品种的子粒蛋白质含量和加工品质均表现随施氮量脚增加而提高的趋势,不同氮肥处理之间的蛋白质含量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95.
小麦优势蘖利用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经多年试验研究,提出了:①超高产小麦优势蘖组的概念、指标及合理利用模式。②超高产小麦氮素积累动态指标及高效施肥策略。③超高产小麦群体结构和质量指标。④超高产小麦栽培应具备的土壤基础养分指标与优化施肥技术指标。⑤以优势蘖利用为核心的“三优二促一控一稳”超高产栽培技术。三优:一是优良(优质)超高产品种选用。二是优势蘖组的合理利用。三是优化群体动态结构和群体质量。二促:一促冬前壮苗,打好高产基础。二促穗多穗大粒重,高产优质。一控:合理控水控肥、控苗壮长。一稳:后期健株稳管,促粒防衰。  相似文献   
96.
玉米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保护性耕作是防止田间扬沙、减轻水土流失的有效耕作方式之一。本试验对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玉米不同种植密度、播期及品种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产量和其他性状比较,随着种植密度增加产量呈增加趋势,但增幅逐渐减小。密度增加使秃尖长增加、倒伏率升高、百粒重降低、茎粗变细;播期过早过晚对产量、百粒重、穗长均呈降低趋势,且秃尖明显增长。内蒙东部农牧交错区推广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应选用生育期短于130d的高产型品种、密度为6万~6.5万株/hm2、在4月25日前后播种为宜。试验结果为在该地区推广保护性耕作下作物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7.
为研究聚糠萘合剂(PKN)和乙矮合剂(ECK)对小麦抗倒性、产量和籽粒品质的影响,于2017-2018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试验中圃场开展田间试验,以4个小麦品种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小麦品种,副区为化控剂喷施次数,副副区为聚糠萘合剂、乙矮合剂和清水对照(CK)。设置小麦越冬前喷施1次(分别为PKN1、ECK1和CK1)、越冬前和起身期各喷施1次(分别为PKN2、ECK2和CK2)以及越冬前、起身期和齐穗期各喷施1次(分别为PKN3、ECK3和CK3)。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ECK2和ECK3处理显著缩短了基部节间,提高了倒4和倒5节间的茎粗和抗折力,增强了植株抗倒伏能力;PKN处理对小麦抗倒伏性能无显著影响。PKN处理下4个小麦品种的产量比对照增加1.00%~9.87%,其中PKN2和PKN3处理下单产分别显著增加5.51%和9.87%,PKN1、ECK1和ECK2处理均无显著差异,但ECK3处理比对照显著降低6.51%。相比对照,PKN处理提高了籽粒沉降值,增加了清蛋白含量,降低了醇溶蛋白含量,进而提高了谷醇比,其中PKN3处理最佳;ECK2和ECK3处理显著提...  相似文献   
98.
小麦高产创建技术参考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通过多年研究和生产实践,根据当前小麦生产实际,提出小麦高产创建技术建议,主要内容为:选用优良品种,做好品种布局;秸秆还田,深松整地,适时镇压;适时播种,提高播种质量;播种后镇压;适时冬灌;用好春季关键肥水,建立丰产群体结构;及时防治病虫草害;适时收获。  相似文献   
99.
为确定早熟型冬小麦品种中麦8号在高肥力田达到最佳群体质量时合理的氮磷肥施用量和适宜的种植密度,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主区设4个氮磷肥施用量水平,分别为N120P96(纯氮120kg·hm~(-2)、P_2O_5 96kg·hm~(-2))、N_(180)P_(144)(纯氮180kg·hm~(-2)、P_2O_5 144kg·hm~(-2))、N240P192(纯氮240kg·hm~(-2),P_2O_5 192kg·hm~(-2))、N_(300)P_(240),(纯氮300kg·hm~(-2)、P_2O_5 240kg·hm~(-2));副区设3个种植密度,分别为D180(180万株·hm~(-2))、D240(240万株·hm~(-2))和D300(300万株·hm~(-2)),研究了氮磷肥和种植密度对小麦群体性状、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氮磷肥施用量的增加,小麦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均降低;种植密度的增加提高了成熟期群体总茎数和单位面积穗数,而千粒重表现出相反的趋势。在N180P144至N_(300)P_(240),范围内,同一施肥条件下花后干物质积累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土壤肥力较高的条件下,早熟品种中麦8号在种植密度180万株·hm~(-2)、施纯氮120kg·hm~(-2)和P_2O_5 96kg·hm~(-2)的条件下,产量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100.
群体和氮肥运筹对冬小麦产量和蛋白质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采用二因素和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基本苗和氮肥运筹对小麦植株性状、产量和蛋白质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基本苗和施氮量的处理间株高、穂长、穂粒数和产量均有显著差异。穂长与穂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r=0.884**)。在播种偏晚的情况下,以基本苗较大和施氮量较多的组合(375×104/hm2,N 300 kg/hm2)产量表现最好;随基本苗增加穂长穂粒数和千粒重均逐渐减少。对产量而言,基本苗以375×104/hm2最为适宜, 但其与300×104/hm2基本苗和450×104/hm2基本苗处理的产量差异不显著。因此,生产中在偏晚的播期内,可以根据实际播种时间和地力条件,在300~450×104/hm2基本苗范围内调整。在施氮量150~300 kg//hm2范围内,随施氮量增加产量逐渐提高,处理间差异显著。在基本苗225~450×104/hm2范围内,谷蛋白和总蛋白含量均随基本苗增加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处理间差异显著;各种蛋白组分及总蛋白含量均随施氮量增加逐渐提高,除谷蛋白外,处理间差异均极显著。春5叶期追总施氮量50%的处理穂最长,穂粒数和产量最多,处理间差异显著;开花期追总施氮量50%处理的总蛋白含量最高,与春2叶期追总施氮量50%的处理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