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9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38篇
林业   1篇
农学   25篇
基础科学   107篇
  136篇
综合类   88篇
农作物   21篇
畜牧兽医   18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温室蔬菜病害预警体系初探——以黄瓜霜霉病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温室蔬菜病害预警是保护温室生态环境和蔬菜质量安全的重要途径。预警体系的建立能够为模型和系统开发提供指导。【方法与结果】温室蔬菜病害预警的概念起源于植物病害流行学,经历了从警报系统到预警系统的转变。病害预警的基本逻辑过程,包括从明确警义、监测警兆、追溯警源、预报警情以及排除警情。制作预警指标体系可以为全面分析病害流行问题和研究病害流行预警模型提供参考。提出以经典预警方法为基础,以新预警方法为逻辑框架,以现代预警方法为关键技术,构建温室蔬菜病害预警体系基本框架。以温室黄瓜霜霉病初侵染预警为例,对该预警体系进行了初步验证。【结论】在该体系指导下建立的预警模型和系统,能够为温室黄瓜霜霉病初侵染预警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52.
幼树靶标探测器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12,自引:11,他引:1  
针对果园对靶喷药中幼树靶标难以精准探测的难题,该文基于红外传感器设计了幼树靶标探测器,该探测器能同时探测喷药机两侧果树树干,根据用户设置的喷雾宽度和延迟距离等参数计算出靶标喷雾位置,并准确控制电磁阀开闭以进行对靶喷药。实验室试验表明,在传感器探测范围内探测距离和树干直径对探测器探测准确性几乎没有影响,速度对探测准确性有微小量影响,速度不大于1m/s时喷雾总宽度计算精度不小于96.1%。果园试验表明,行走速度不大于0.94m/s时,幼树靶标探测器能100%探测到树干并准确计算出喷雾位置和喷雾宽度。  相似文献   
53.
基于PROBA/CHRIS遥感数据和PROSAIL模型的春小麦LAI反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大面积区域作物叶面积指数(LAI)遥感反演,对指导作物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基于2008年5-7月在黑河流域开展的大型星-机-地遥感综合试验获取的多角度高光谱PROBA/CHRIS数据及地面同步观测数据,利用PROSAIL辐射传输模型和神经元网络方法反演春小麦LAI,并利用地面实测LAI进行验证和分析,结果表明:PROBA/CHRIS数据的最佳组合波段为band 4(555.1 nm)、band 9(696.9 nm)和band15(871.5 nm),利用PROBA/CHRIS数据反演LAI时,3角度组合(0°、36°、55°)反演LAI精度最高(R2=0.854,RMSE=0.344;MAE=0.213)。随着观测角度增加LAI反演精度相应提高,但超过3个角度后,多观测角度数据会带来较大不确定性,影响神经元网络建模,导致LAI反演精度下降。  相似文献   
54.
机器视觉在农产品物流分级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近些年国内外机器视觉技术在农产品品质分级检测中的研究进展,选取水果、谷物籽粒、家畜、家禽和蔬菜为代表,重点阐述了机器视觉技术针对这些农产品特征进行分级检测的方法以及成果。同时,总结了目前机器视觉技术应用于农产品物流分级检测的不足之处,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5.
乡镇尺度的玉米种植面积遥感监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以快速、准确提取玉米种植面积为目标,以多时相HJ-1A/1B CCD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DEM)为信息源,选取吉林省长春市为试验区,将试验区种植结构、物候特征、地形特征、光谱特征及植被指数等多元信息引入决策树分类模型,构建基于决策树分层分类的玉米种植面积遥感估算模型,并将空间化的农普数据作为参考值,以乡镇为基本评价单元对玉米种植面积遥感测量结果进行精度评价。研究表明:利用该方法可以有效提高玉米识别精度,满足作物种植面积估算大范围、多时相的需求,有助于解决作物种植面积遥感估算业务运行时空分辨率的矛盾,乡镇尺度的玉米种植面积总量提取精度可达92.57%。  相似文献   
56.
净第一性生产力是评价地表植被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对分析和评价全球和区域生态环境、碳循环等变化具有重要作用.该文借助在CASA模型机理以及区域太阳辐射估算模型基础上建立的区域净第一性生产力估算模型,以房山区为例,分析了北京市郊区19922、001、2004年3年间8月份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变化.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3年间8月份的NPP分别为152.01、142.83、96.32 g/(m2.月);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3年间8月份NPP结构构成不同,1992和2001年均以较高产区的NPP产量最高,其次是高产区和中产区,而2004年则以中产区的NPP产量最高,其次是高产区和低产区,而较高产区的NPP产量最低;1992和2001年各产量水平区的NPP总量在全区NPP总量中的比重,随NPP分区产量水平的提高而逐步提高,较高产区的NPP产量比重分别为:1992年42.26%,2001年37.54%;2004年各产量水平区所占比重变化较大,以中产区最高,占全区NPP总量的42.39%,其次是高产区和低产区,而以较高产区的NPP产量比重最低;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可知,在影响研究区NPP变化的各气候因素中,以平均风速、降雨量和实际日照时数影响最为显著,其中尤以降雨量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57.
冬小麦抽穗期长势遥感监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抽穗期是其生长的关键阶段,田间群体较大、郁蔽,抵抗力弱,常遇高温高湿天气,也是病虫害多发时期.因此,及时监测小麦抽穗期的苗情长势,是制定和采取科学管理措施的必要前提.有学者曾使用NOAAAVHRR、EOSMODIS数据进行小麦长势监测研究[1~3],由于这些影像的空间分辨率较低,常常造成"同物异谱"或"异物同谱"现象,使得监测精度降低.本研究利用分辨率较高的TM影像数据并结合实地GPS定位调查,试图通过分析TM影像植被指数与小麦抽穗期叶面积指数、生物量以及植株氮素含量的关系,建立上述群体质量指标监测模型,为小麦抽穗阶段的农田精确管理提供信息支持.  相似文献   
58.
玉米栽培管理知识模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广泛搜集整理玉米栽培管理知识、数据和专家经验的基础上,对玉米生育指标和调控技术的地域性和季节性变异规律进行系统分析和量化表示,构建了基于作物-环境关系的、可适用于不同时空环境的玉米栽培管理知识模型系统.系统功能主要包括播前技术方案设计和产中动态调控指标预测两大部分.播前方案设计按照玉米栽培管理流程和生育进程来设计,具体包括:产量目标确定、品种选择和品质目标、播期确定、密度和播种量设计以及水肥管理等;产中动态调控生育指标主要考虑叶龄指数、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和粒叶比.该系统克服了传统专家系统区域性、分散  相似文献   
59.
为给小麦变量施氮提供依据,利用冬小麦起身期和拔节期冠层光谱数据,选用反映冬小麦长势信息的优化土壤调节植被指数OSAVI(Optimization of soil-adjusted vegetation index)与CERES-Wheat模型相结合进行变量施肥管理(变量区),以相邻地块常规非变量(均一)施肥区(对照区)为对照,对变量追氮模型的可行性进行探讨,并对变量追肥处理的实际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CERES-Wheat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冬小麦的生长状况,在冬小麦产量预测中,目标产量与实测产量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变量施肥区的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及经济效益均优于对照区,同时变量施肥区的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空间变异较对照均有所降低,说明基于高光谱响应与模拟模型的冬小麦变量追氮技术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0.
数字植物研究进展:植物形态结构三维数字化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数字植物围绕农林植物生命、生产和生态系统的多维信息高效感知和认知的理论、技术和方法,通过多学科交叉合作,研究农林植物-环境3D数字化、高通量信息获取、情景感知、信息融合、结构和功能模拟、数字化设计和精准管理决策等数字农业的关键性、基础性以及共性理论和技术问题。植物形态结构的三维数字化是数字植物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很多学者从植物组织、器官、植株和群体等不同尺度,或者从植物根系和地上部等不同视角,围绕植物形态结构的参数测量、几何结构解析、三维模型构建、结构与功能建模,以及三维植物模型真实感展现等需要,开展了更深入的研究。在组织尺度方面,随着MRI、CT、显微成像等技术产品的不断成熟,使得利用这些先进测量仪器获取和测量植物组织内部结构数据成为可能,并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采用,成为进行植物内部形态结构测量和分析的有效手段。在植物根系的三维数字化方面,由于植物的根普遍生长在土壤里,观察和测量十分困难。虽然近年来XCT、MRI等穿透射线成像技术已越来越多地用于根系的形态结构探测,但这类技术往往仅能获取范围较小的根系局部数据,且价格昂贵。因此植物根系形态结构的准确、无损(原位)、快速测量仍然是一个挑战。在群体尺度方面,基于实测数据的三维重建逐渐成为植物群体三维重建的主要途径,研究者正试图从激光三维扫描仪获取的植物群体三维点云中提取群体的形态参数并实现群体的三维重构。而在三维植物模型的真实感绘制方面,如何准确地测量各种植物器官的光学特性并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是当前的研究重点,虽然已有不少研究者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但这些方法在便捷性和普适性方面仍然难以令人满意,有待更多深入研究。笔者最后结合相关领域的技术进展对数字植物的进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