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学   7篇
  1篇
综合类   18篇
畜牧兽医   2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牛活体采卵及其在体外受精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超声波活体采卵技术(ovum pick-up, OPU)对奶牛的活体采卵技术进行了研究,探讨活体采卵频率以及用FSH处理后对卵母细胞回收的影响,并对比了活体采卵与屠宰场采卵体外受精后胚胎的发育。结果表明:每周采2次与每周采1次可获卵母细胞数差异显著;用FSH在采卵前3d处理不发情母牛和发情母牛,发现两组平均获卵数差异不显著,且回收率和优质卵母细胞率差异不显著;活体采卵和屠宰场采卵的优质卵母细胞数和囊胚率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22.
提高牛胚胎移植规模化、商业化运作的经济效益,不仅仅依靠胚胎的生产和移植技术水平的提高,还需制订系列的操作方案。本文从供体牛的选择与处理、提高胚胎生产效率、提高移植受胎率、降低胚胎生产成本和受体牛成本等方面,分析制订提高牛胚胎移植效益的操作方案。  相似文献   
23.
随着同种动物克隆后代的不断降生,人们又开始尝试异种动物体细胞核移植。用兔的卵母细胞作为核受体进行牛的体细胞核移植,研究表明,颗粒细胞作为供核体与兔去核卵母细胞的融合率(60.5%,57.9%)稍高于皮肤成纤维细胞的融合率(52.2%,48.4%),但两者间差异并不显著。颗粒细胞与皮肤成纤维细胞均采用饥饿培养和接触抑制培养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诱导处理,融合卵在电激活后能够卵裂并发育的情况差异显著(72.6%对51.4%;70.4%对52.2%)。有少数重构胚发育至囊胚,证明在哺乳动物异种重构胚早期发育中,异种细胞核与细胞质间是相容的。  相似文献   
24.
对胚胎的质量检查,目前只能凭其形态进行评估分级,而对胚胎的内在质量却无从判断,尤其是胚胎的生物安全问题往往被忽视。牛胚胎移植是从处于无菌状态的供体牛子宫内采取胚胎,在体外进行一系列操作,再移植到受体牛子宫内,其基本过程包括:供体牛和受体牛的选择,同期发情处理,供体牛的超排和配种,胚胎的回收与保存,检胚和移胚。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如果被微生物污染,首先会影响胚胎的发育,造成胚胎早期死亡或者不受孕。即使胚胎能正常发育受孕,也可能造成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因此,进行牛胚胎移植时,采取必须的生物安全措施,对提高胚胎的质量及其…  相似文献   
25.
旨在探究安格斯牛生长相关的受选择基因,为肉牛生长相关主效基因的鉴定提供参考。本试验共采集72头南阳牛母牛和14头黑安格斯牛母牛血样并提取基因组DNA。利用SLAF-seq(specific-locus amplified fragment sequencing)技术获得全基因组SNP标记并对试验个体基因型进行分型。通过计算各SNP位点的遗传分化系数(Fst值)和核苷酸多态性(π ratio)筛选两品种间的差异基因组区域,并与动物QTL数据库中牛生长性状QTLs进行比对,重合区域作为候选区域。随后对候选区域内基因进行功能注释以筛选候选基因,并根据"Expression Atlas"数据库对候选基因的组织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经筛选后,本试验共得到69 762个SNPs,以Fst值和π ratio值的99%分位数为阈值筛选得到33个两品种间高度差异的基因组区域,其中16个基因组区域与生长性状相关QTLs重合。这些区域共包含27个基因,其中4个基因(FXR1、ADARIGF1和MNF1)与骨生长、肌肉发育和生长调控有关。FXR1和MNF1均在骨骼肌组织中高表达,ADARIGF1分别在脑组织和肝脏中表达最高。结果提示,IGF1基因可作为影响肉牛生长的关键候选基因,FXR1、ADARMNF1基因可优先进行进一步验证研究。  相似文献   
26.
南阳牛生长性状相关基因组区域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筛选和鉴定与南阳牛生长性状相关的基因组区域和候选基因,从而更好地了解牛生长性状的遗传机制。试验共采集71头南阳牛母牛血样并提取基因组DNA,利用SLAF-seq(specific-locus amplified fragment sequencing)技术获得全基因组SNP标记并对试验个体基因型进行分型。对每头个体初生重及不同月龄(6、12、18、24、36)的体重、体高、体斜长、胸围和坐骨端宽及每6个月体增重等生长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获得显著相关的基因组区域后,对其中基因进行功能注释以筛选候选基因。结果显示,共获得141 755个筛选后的SNPs,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鉴定出5个分别与12月龄体重(8号染色体:17 320 634~17 347 720 bp)、12月龄胸围(2号染色体:15 063 190~15 155 309 bp)、24月龄体斜长(11号染色体:60 727 342~81 425 987 bp)、36月龄坐骨端宽(14号染色体:15 635 762~15 643 272 bp)和12~18月龄体增重(26号染色体:40 456 192~40 456 477 bp)等生长性状显著相关的基因组区域(LOD≥6.35)。通过对5个基因组区域内的186个基因进行功能注释,共筛选得到11号染色体上的8个基因(BMP10、IFT172、SDC1、TCF23、TRIM54、RAB1A、VPS54和GDF7)与骨生长、肌肉发育和生长调控有关,建议其可优先作为牛生长性状相关候选基因进行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27.
【目的】研究牛诱导性多能干细胞(Bovine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biPSCs)向心肌细胞的分化能力。【方法】将biPSCs悬浮培养制备类胚体,采用类胚体介导体外自由分化与定向诱导分化(添加RA、DMSO和RA+DMSO3种诱导物)的方法,使biPSCs在体外分化,比较了biPSCs在3种不同心肌诱导条件下定向分化为心肌细胞的诱导效率;分别提取biPSCs、类胚体及不同诱导体系分化细胞的总RNA,用RT-PCR检测心肌细胞发育标志基因的表达。【结果】biPSCs在悬浮条件下培养7d,能够形成典型球形和囊腔样类胚体。类胚体再贴壁培养7d,经过免疫细胞化学检测,贴壁细胞大量分化为α-actin阳性的心肌样细胞。在体外诱导分化体系中,RA+DMSO共同诱导的效率较RA和DMSO单独诱导显著增高(P0.05)。RT-PCR结果显示,各组分化后的细胞中心肌细胞发育特异性基因ACTA2与GATA4均有高水平表达。【结论】biPSCs在体外悬浮培养能够形成类胚体,类胚体贴壁培养后可以分化为α-actin阳性的心肌样细胞;分化形成的心肌样细胞均表达心肌特异性基因。  相似文献   
28.
为了系统地了解黄淮杜泊羊的体型外貌特征、生长发育规律和肉用性能,2016年2月至2018年10月对黄淮杜泊羊羊群进行了体型外貌评定,体尺、体重测定和羔羊育肥试验。结果表明,黄淮杜泊羊肉用体型特征明显;早期生长速度快,6月龄和周岁公羊体重能达到24月龄时的48.67%和76.89%,母羊能达到74.57%和92.58%;在体尺发育方面,6月龄和周岁公羊体高分别为24月龄时的88.56%和94.36%、母羊为84.20%和92.40%,公羊体长分别达到85.33%和95.92%、母羊分别达到86.22%和99.23%,公羊胸围分别达到86.29%和89.76%、母羊分别达到89.43%和91.58%,公羊腿臀围分别达到82.48%和95.86%、母羊分别达到 92.36% 和99.13%;肥育效果明显,黄淮杜泊羊肥育期公母羊体重达到了60.32±1.80 kg和53.37±1.94 kg,公母羊日增重分别为318.67 g和274.30 g;饲料转化率高,公母羊料肉比分别为3.49∶1和4.05∶1。说明黄淮杜泊羊肉用体型明显,早期生长发育快,肥育效果明显,饲料转化率高,适合在黄淮地区作为专门化肉羊品种进行产业化推广。  相似文献   
29.
建立了南阳牛成纤维细胞系,旨在为制备转基因克隆牛提供核供体细胞。以南阳牛耳缘组织作为试验材料,通过组织块法培养分离南阳牛成纤维细胞,并进行生物学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含有15%FBS的DMEM/F12培养基较适合原代牛成纤维细胞的体外培养。分析了细胞冻存前和复苏后的活率,分别为95.9%和90.2%,差异不显著;生长曲线表明细胞生长正常。南阳牛成纤维细胞传至第6代时,细胞核型正常。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G0-G1期的F4和F8代细胞占细胞总数的64.35%和64.53%,F11代细胞占细胞总数的81.90%。在S期,F4代细胞占细胞总数的30.69%,F11代细胞占细胞总数的16.37%。结果表明,所培养的南阳牛成纤维细胞可作为体细胞核移植的供体细胞进行转基因克隆牛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30.
利用超声波活体采卵技术(ovumpick-up,OPU)对奶牛的活体采卵技术进行了研究,探讨活体采卵频率以及用FSH处理后对卵母细胞回收的影响,并对比了活体采卵与屠宰场采卵体外受精后胚胎的发育。结果表明:每周采2次与每周采1次可获卵母细胞数差异显著;用FSH在采卵前3d处理不发情母牛和发情母牛,发现两组平均获卵数差异不显著,且回收率和优质卵母细胞率差异不显著;活体采卵和屠宰场采卵的优质卵母细胞数和囊胚率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