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9篇
农学   8篇
  36篇
综合类   46篇
农作物   12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秸秆还田深度对土壤微生物碳氮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网袋的方法明确秸秆还田到不同深度(0、10、20、30、40cm)后对土壤微生物碳、氮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经过120d还田腐解,不同深度的微生物量碳、氮均呈现波浪型趋势。表层覆盖的微生物量碳含量最低在76~250mg·kg~(-1),10cm处理各层次最高,在133~422mg·kg~(-1),20cm处理各层次在134~328mg·kg~(-1),30cm处理各层次101~245mg·kg~(-1),40cm处理各层次在71~294mg·kg~(-1);各处理微生物量氮含量以表层覆盖和10cm处理最高,在2~83mg·kg~(-1),20cm处理和30cm各层次微生物量氮在11~50mg·kg~(-1),40cm处理各层次微生物量氮最低在4~33mg·kg~(-1)。在秸秆还田到各深度土壤后,比较每一深度秸秆的上层、中层、下层土壤的微生物碳氮含量,均以下层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含量高于中、上层土壤。  相似文献   
32.
在黑土长期定位试验地原状土搬迁的基础上,采用荧光光谱学方法分析了土壤中胡敏酸在搬迁前后不同年度间的荧光结构,旨在揭示黑土搬迁过程中胡敏酸结构的变化规律,为长期定位试验地原土搬迁提供可行性的依据。土壤胡敏酸的荧光光谱显示,胡敏酸在搬迁后第一年总体特征峰波长有不同程度的红移现象,即有了轻微的老化现象,分子芳构化及缩合度程度增加,在搬迁后第二年有所缓解,这种短期的老化现象在M、 MNPK处理中更为明显,在两个不同土层中的变化没有明显不同。胡敏酸分子中的五环芳烃化合物及其它结构简单的芳烃化合物没有受到土壤搬迁的扰动。  相似文献   
33.
不同磷钾肥配比对大棚蔬菜养分吸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在大棚栽培条件下,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磷钾配比对2季蔬菜黄瓜和番茄养分吸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磷钾施用量分别为P2O5180 kg/hm2和K2O 180 kg/hm2(黄瓜);P2O5120 kg/hm2和K2O 180 kg/hm2(番茄)时,黄瓜和番茄的果实品质较好,地上部生物量(干重)、养分吸收量及产量均最高.  相似文献   
34.
采用砂滤管法研究不同有机物料中有机碳及氮、磷、钾分解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有机物料中有机碳在埋管初期分解较快,后期分解较慢,分解趋势为玉米秸秆大豆秸秆玉米根茬大豆根茬;经过150 d的分解,氮、磷、钾有79.9%~90.2%、93.7%~99.0%、50.6%~78.4%被释放出来。与不调节C/N相比较,各有机物料调节C/N后有机碳分解速率加快,玉米秸秆、玉米根茬、大豆秸秆、大豆根茬平均提高22.8%、19.4%、13.9%、18.7%,尤其埋管后45 d,调节C/N能明显提高秸秆的分解速度。经过150 d的分解,有72.3%~78.1%的氮被释放出来,磷素有90%左右被释放,C/N的调节对钾素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35.
哈尔滨市城市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及相关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GIS软件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哈尔滨市土壤重金属镉、铅、铜、锌(Cd、Pb、Cu、Zn)元素在市区内的含量分布、空间异质性以及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样品为2008年10月在哈尔滨市区内采集的53个土样,采样面积为7 086 km2。分析结果表明,土壤重金属元素Cd、Pb、Cu、Zn块金值与基台值之比C0/(C0+C)都在25%~75%之间,属于中等的空间相关性;Cu和Zn、Cd都存在极显著正相关,Zn不仅与Cu、Cd存在着极显著正相关还与Pb存在着极显著正相关。Cd元素分布表现出明显的阶梯状,由道外区向道里区逐渐降低,道外区域整体偏高含量在0.22~0.26 mg.kg-1之间,属于轻污染级(0.2~0.4 mg.kg-1);Pb元素平均含量为41.1 mg.kg-1,在轻污染级别以内(35~70 mg.kg-1),其中较高区域是南岗区和平房区;Cu元素的分布特征是东北部的道外区高于整个市区的平均值(34.54 mg.kg-1),而南部的南岗区、道里区、平房区、阿城地区低于平均值(34.54 mg.kg-1);Zn元素平均含量为108.6 mg.kg-1,略高于Zn的警戒含量100 mg.kg-1,其中道外区属于中污染级(200~300 mg.kg-1),含量在239.5~287.4 mg.kg-1。  相似文献   
36.
不同还田方式下有机物料有机碳分解规律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利用网袋法和砂滤管法模拟田间还田方式,研究不同处理下各有机物料有机碳的腐解特征。结果表明,网袋法玉米、大豆秸秆经过150 d后,其秸秆生物量有38.9%~46.6%被分解。秸秆还田分解趋势为:土埋处理露天处理;土埋玉米秸秆土埋大豆秸秆;露天大豆秸秆和玉米秸秆分解规律一致。从组织结构上看,玉米秸秆随着还田时间的增加,组织结构模糊、松散,基本组织和维管束遭到破坏,大豆秸秆组织结构变化不明显。不同还田方式下秸秆有机碳的分解规律为:玉米秸秆大豆秸秆。在砂滤管模拟条件下玉米、大豆秸秆和根茬有机碳分解趋势基本相似,均表现为埋管初期分解较快,后期分解较慢,其有机碳分解率趋势为:玉米秸秆大豆秸秆;降低C/N后,各有机物料有机碳分解率均高于不调节C/N。  相似文献   
37.
草甸白浆土稻秆氮利用效率及氮素调控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明确三江平原草甸白浆土水稻秸秆还田条件下如何进行施肥,以期为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水稻氮肥的优化施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该文在白浆土上进行了秸秆氮利用试验、秸秆还田氮素优化施用试验、及氮素调控时期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15N同位素示踪确定,秸秆氮对水稻植株氮素累积量贡献率为6.49%~7.48%,对茎叶氮素累积量的贡献率为3.26%~4.16%,对籽粒贡献率为8.67%~9.74%;秸秆氮素当年总利用率为6.51%~7.65%;调节碳/氮比有利于提高秸秆氮素利用率。大田试验证实秸秆还田条件下施氮量连续3a比常规施氮量减少10%,排水性好的田块有增产效果,3a平均增产6.17%,减氮20%以上产量低而且年际间不稳,减氮时期适合均衡减氮和基肥减氮,蘖肥和穗肥减氮减产极显著;排水性不良田不适合减氮,减氮导致减产。不同土壤秸秆还田后氮素调控有差异,要因地制宜根据土壤条件制定相应的氮素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38.
为了选出适合嫩江县玉米生产的节水保墒、环保无污染的覆盖减蒸技术,采用随机区组试验,对比研究了秸秆整棵覆盖(处理1)、液体地膜地面喷洒(处理2)、光降解地膜覆盖(处理3)、聚乙烯地膜覆盖(处理4)、黄腐酸蒸腾抑制剂叶喷(处理5)等不同减蒸技术条件下土壤水分、温度的变化和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及生长状况。结果表明:不同材料间水分差异较大,地表有覆盖物均可提高土壤含水量。拔节期,处理4、3、1覆盖的土壤水分都高于对照,依次高出8.2、6.0和3.0百分点,均达到差异显著水平(P0.05);灌浆期后,只有处理1与对照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与对照相比,拔节期地膜覆盖提高土壤温度0.6~0.9℃,扬花期和蜡熟期秸秆覆盖降低温度1.0和0.5℃,FA(处理5)叶面喷施后玉米叶面蒸腾速率减少29.5%、气孔导度减少30.6%、净光合速率增加16.7%。拔节期的株高以处理4和处理3最高,与其它处理达到差异极显著水平(P0.01),处理1最低。处理3和处理4的产量与其它处理达到差异极显著水平(P0.01),比对照增产18.3%和17.6%;处理1造成了减产,减产幅度为6.20%。水分利用效率与产量呈正相关趋势,最高的为处理3和处理4,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9.0%和18.1%;水分利用率最低的为处理1,比对照降低了5.40%。  相似文献   
39.
松嫩平原西部粮草轮作技术途径与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迟凤琴  宿庆瑞 《草业科学》1993,10(6):23-24,63
松平原西部分布着大面积沙化盐化的中低产耕地土壤,根据当地草地樨第二年的鲜草的数量与质量都好于当年的特点,实行小麦与草木樨混播,次年翻压绿肥复种大豆,第三年种玉米或杂粮。三年粮肥轮作试验取得了不占季发展绿肥而改土培肥增产增收的效果。  相似文献   
40.
迟凤琴  沈昌蒲 《大豆科学》1991,10(3):249-249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大豆是否具有养地作用问题产生争议。一种观点认为,一年生豆科作物能给土壤增加氮素;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豆科作物自大气中间化的氮素主要集中在地上部分,随根茬及落叶返回土壤的氮,并不能补偿从土壤中吸收的氮量。因此,本项研究试图通过田间试验和盆栽试验,探讨在黑龙江省的自然条件下在黑土上种植大豆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为正确评价大豆在农田养分平衡和土壤培肥中的地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