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篇
农学   8篇
  5篇
综合类   24篇
农作物   10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21.
在南方双季稻地区,以超级杂交稻‘中浙优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纳米增效尿素不同用量对超级杂交中稻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及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增效尿素不同施用量条件下,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及氮素吸收利用特性不同;适宜施氮量能显著促进超级中稻分蘖的发生,成穗和颖花分化,保证较高的LAI和叶SPAD值,形成较强的光合生产能力,最终形成较多的生物量,提高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增加产量。此试验以施氮量225 kg/hm2‘中浙优1号’产量最高,以180 kg/hm2‘中浙优1号’氮肥吸收利用程度最高;综合考虑到产量和经济成本及氮素吸收利用等因素,纳米增效尿素折施纯氮量180 kg/hm2是双季稻地区中稻‘中浙优1号’合理的施用量。  相似文献   
22.
红壤旱地不同轮作模式的效益及其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针对南方红壤丘陵区旱坡地种植结构单一、连作障碍重、土壤质量差、种植效益不高的现状,在南方红壤旱地上进行长期定位试验,开展了不同种植模式的效益及其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轮作模式与单一连作模式相比,有利于降低作物发病指数,降低土壤容重,改善土壤的通气性、透水性,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增强土壤酶活性,提升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且轮作年限周期越长越为明显,其中三年轮作模式"红薯-萝卜-大豆-芝麻-萝卜-花生-萝卜"及二年轮作模式"大豆-芝麻-萝卜-花生-萝卜"的效益和效果较好,值得在南方红黄壤区旱地推广。  相似文献   
23.
纳米碳肥料增效剂在晚稻上的应用效果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南方双季稻地区,以不施肥和相同施氮量不添加纳米碳肥料增效剂的肥料为对照,研究了纳米碳肥料增效剂改良不同肥料对超级杂交晚稻丰源优299产量形成及氮素释放、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肥料品种在添加纳米碳肥料增效剂后,均能协调增加穗数、每穗颖花数、结实率以及千粒重而增产。同时增加纳米碳肥料增效剂后能减缓肥料释放速度,减少肥料流失,提高分蘖以后的稻株叶面积指数,提高干物质积累量,增强氮素吸收利用能力。  相似文献   
24.
孕穗期水稻不同功能叶的发育蛋白质组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蛋白质组学角度对杂交水稻汕优63孕穗期4个叶位功能叶片蛋白质组变化进行了研究,以揭示水稻孕穗期叶片蛋白质组的表达差异。4个不同时期功能叶片蛋白质经双向电泳得到分离,应用Imagemaster 2D Elite 5.0软件对所得到的双向电泳图谱进行分析比较,共得到差异表达蛋白质点23个,差异表达蛋白质点经质谱分析,有14个得到鉴定。对鉴定出的蛋白功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大部分(9个)为参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蛋白质;其次为与蛋白结构及功能调控相关的蛋白质(3个),表达量表现为随叶位上升而上调;其余为参与氨基酸代谢的蛋白质(2个),表达量在较低叶位叶片中无显著规律,在剑叶中的表达量显著上调。蛋白质是细胞功能执行者,受细胞功能或细胞环境变化的影响,因此,上述蛋白质发生变化的原因应与水稻不同叶位叶片生长发育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25.
水稻生育后期蛋白质组差异表达的图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蛋白质组学角度对水稻生育后期的叶片蛋白质组变化进行了研究,利用Imagemaster 2D Elite 5.0软件对所得到的双向电泳图谱进行分析比较,以揭示水稻叶片蛋白质组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经图谱分析共得到差异蛋白质点47个,其中孕穗期及抽穗期新增蛋白质点6个,21个随生育进程表达丰度增加,6个蛋白质点表达丰度逐渐减弱,其它14个蛋白质点呈无规则变化,多表现为在某个生育时期具有峰值;蛋白质是细胞功能执行者,受细胞功能或细胞环境变化的影响,因此,上述蛋白质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与水稻后期的发育转变有关系  相似文献   
26.
水稻灌浆期叶鞘蛋白质差异表达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叶鞘在籽粒灌浆期间代谢的分子机理, 应用差异蛋白质组学方法分析了大穗型水稻“金恢809”在籽粒灌浆不同时期, 叶鞘的蛋白质组变化趋势, 共检测到23个差异蛋白质点, 其中11个得到鉴定, 并按其表达丰度的变化分为6类。第1类, 随着灌浆进程表达量逐渐降低, 如α-亚基草酰乙酸脱羧酶; 第2类, 表达量先升后降, 如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小链和ADP-核糖基化因子1; 第3类, 表达量先降后升再降低, 如生长素响应因子、锌指-C3HC4型家族蛋白、液泡H+-ATP酶和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活化酶; 第4类, 表达量先升后降再升又降, 如核酮糖α亚基结合蛋白; 第5类, 表达量先降后升, 如金属硫蛋白II相似蛋白-1A和牻牛儿基牻牛儿基二磷酸合酶; 第6类, 表达量逐渐升高, 如蛋白激酶家族蛋白。这6类蛋白分别参与叶鞘光合作用、激素调节、物质转运、植株衰老的抗性反应以及细胞信号转导, 共同调控叶鞘的源、库、流转化。  相似文献   
27.
苗期水稻叶片发育进程的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从蛋白质组学角度对杂交水稻汕优63苗期的叶片蛋白质组变化进行研究,以揭示水稻苗期叶片蛋白质组的表达差异。【方法】蛋白质点经双向电泳得到分离,并采用Imagemaster 2D Elite 5.0软件对所得到的双向电泳图谱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经图谱分析共得到差异蛋白质点41个,其中三叶期后新增蛋白质点17个,包括9个仅在三叶期出现特异的特异蛋白质点,13个蛋白质点表达丰度先逐渐增强随后减弱或在消失,其它11个蛋白质点中,自二叶期开始表达丰度呈现下降的蛋白质点有3个,保持上升的有6个,不规律出现的有2个;其中的15个蛋白质点经质谱分析得到鉴定。【结论】蛋白质是细胞功能执行者,受细胞功能或细胞环境变化的影响,因此,上述蛋白质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与水稻苗期分蘖发生有关系。  相似文献   
28.
以早稻品种"中早17"为材料,研究了施用废白土基有机肥对水稻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处理比较,施用3000 kg/hm~2的废白土基有机肥可以使水稻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提高3.46%,叶面积增大64%,分蘖数增加40%,有效穗数增加35.29%,每穗粒数增多6.94%,千粒重提高1.43%,产量增加33.33%,而且使稻米品质中的出糙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和蛋白质含量均有所提高;而半量化肥配施3000 kg/hm~2废白土基有机肥处理水稻的各项生理生态指标和产量较施用全量化肥处理均稍有降低。说明在水稻生产上利用废白土基有机肥替代一定量的化肥是可行的,但化肥的替代量不宜超过50.0%。  相似文献   
29.
[目的]对再生稻根际土壤开展根际促生菌的分离、筛选与鉴定,为开发和生产促进再生稻腋芽萌发的微生物肥料提供资源和技术支持.[方法]采用稀释分离法从再生稻根际土壤中分离根际促生菌,以无菌培养基处理为对照,通过盆栽试验筛选具有促进再生稻腋芽萌发生长作用的根际促生菌,并进行促生菌株的16S rDNA鉴定和促生活性测定.[结果]从再生稻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4株菌株(ZSD1、ZSD2、ZSD3和ZSD4),革兰氏染色结果表明,ZSD1菌株为革兰氏阴性菌,ZSD2、ZSD3和ZSD4菌株为革兰氏阳性菌.再生稻促生盆栽试验结果显示,ZSD1、ZSD2和ZSD3菌株具有促生能力,与对照相比,ZSD1、ZSD2和ZSD3菌株处理的再生稻分蘖数分别多61.76%、45.59%和102.94%,单株产量分别为13.17、11.68和16.83 g,分别比对照提高66.08%、47.29%和112.23%,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ZSD3菌株的促生效果最佳,其次为ZSD1菌株.促生活性测定结果显示,ZSD1、ZSD2和ZSD3菌株均具有解磷、解钾、固氮和产生长素(IAA)的能力,其中解磷和产IAA能力排序为ZSD1菌株>ZSD2菌株>ZSD3菌株,固氮和解钾能力排序为ZSD3菌株>ZSD1菌株>ZSD2菌株.16S rDNA序列比对结合形态生物学分析结果表明,ZSD1菌株为沙雷氏菌(Serratia),ZSD2菌株为纺锤形赖氨酸芽孢杆菌(Lysinibacillus fusiformis),ZSD3菌株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结论]分离筛选出的ZSD1、ZSD2和ZSD3菌株具有较强的促进再生稻腋芽生长效应,以ZSD3菌株的促生能力最强,可为今后开发再生稻生物菌肥提供菌种资源.  相似文献   
30.
印楝素乳油对水稻二化螟作用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不同稀释度的印楝素乳油处理水稻茎秆,探讨其对水稻二化螟的作用方式。结果表明:印楝素0.750、0.500、0.375、0.300和0.250μL·L-1的浓度处理稻茎,对二化螟拒食率分别为70.82%、65.74%、58.64%、36.69%和23.61%。印楝素乳油处理水稻茎秆饲喂3龄幼虫,0.750和0.500μL·L-1的高浓度处理,幼虫分别于6、12d全部死亡;0.375、0.300和0.250μL·L-1的低浓度处理,对其生长发育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印楝素对二化螟成虫具有较强的产卵忌避作用,10μL·L-1的浓度对成虫产卵忌避率达88.6%。室内毒力测定还表明二化螟蚁螟对印楝素乳油比较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