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8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91篇
林业   9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3篇
  248篇
综合类   34篇
畜牧兽医   16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9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生态环境治理中的林草植被建设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由于树草种选择、经营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林草植被建设中出现了造林成活率低、保存率低和生态经济效益低的"三低"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市场经济条件下植被建设的健康发展,林草植被建设应该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使每块林地和草地达到植被建造的群落质量标准;提高不同利用目的森林植被之间的功能换算系数;使林草植被覆盖率达到一定的规模.  相似文献   
82.
回顾了长柄扁桃(Amygdalus predunculata Pall.)在种质资源与分布、种苗繁育与引种栽培、植物形态学与生理学特性和综合效益等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针对长柄扁桃当前的研究现状及进展,提出应加强长柄扁桃林地蒸散耗水规律及水量平衡过程、适宜栽植密度及田间优化管理等3个方面的研究。以期为加快推进长柄扁桃研究,服务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及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3.
水蚀风蚀交错带典型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水分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壤水分是农作物生长的主控因子,对土壤侵蚀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水蚀风蚀交错带的强烈侵蚀中心——陕北神木县六道沟小流域内,选择5种典型的土地利用类型,修建5 m×21 m标准径流小区,从2004年5月到10月,在天然降雨试验条件下,对其水分变化特征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在观测期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储水量动态变化趋势与降雨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土壤储水量的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6月上旬和7月上旬;各小区土壤水分循环过程基本均为“消耗—补偿—消耗” ,水分变幅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变小;5个小区的蒸散耗水量大小依次为柠条地>荒草地>退耕地>黑豆地>谷子地,径流量大小依次为黑豆地>谷子地>退耕地>荒草地>柠条地.柠条蒸散耗水量最大,地表径流量最少,说明柠条灌丛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效益和较高的水分利用率.在侵蚀严重的水蚀风蚀交错带地区,合理规划发展柠条林等深根性植物是防止土壤侵蚀、利用深层土壤水分的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84.
宁南半干旱偏旱区旱作糜子田水分利用调控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7-1999年在国家宁南(海原)旱农试区设置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肥力梯度、抗旱制剂拌种、抑蒸集水措施对宁南旱地糜子生长、产量、WUE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①在十分有限降水条件下,施肥能促进糜子植株生长,提高糜子产量与WUE;②采用黄腐酸钠和吸水树脂拌种,在糜子生育中后期能显著促进糜子植株生长,分别使糜子增产7.35%和7.41%,使WUE增加0.044kg/m^3和0.099kg/m^3,施肥和抗旱制剂拌种结合有利于提高旱地糜子产量与WUE;③在9种抑蒸集水措施中,以“吸水树脂拌种+黄腐酸钠拌种+地膜覆盖”处理抑蒸集水效果最好,促进旱地糜子生长的作用较大,比对照增产52.6%,WUE增加0.526kg/m^3。  相似文献   
85.
膜下滴灌土壤盐分特性及影响因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新疆盐碱地的改良特征 ,通过室内膜下滴灌土壤盐分运移试验 ,初步研究了土壤脱盐过程 ,滴头流量、灌水量等对脱盐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 :膜下滴灌土壤盐分分布可划为达标脱盐区、未达标脱盐区及积盐区 3个区域 ;土壤含盐量分布具有水平脱盐距离大于垂直脱盐距离的特点 ;滴头流量、土壤初始含水量以及土壤初始含盐量的增加不利于达标脱盐区的形成 ;灌水量的增加有助于土壤脱盐。这些结果对膜下滴灌新技术开发利用盐碱地的生产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6.
转基因生物体包括转基因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目前转基因生物体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转基因植物与动物的研究.文中主要论述转基因植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发展趋势.对转基因植物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和可能产生的后果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且重点评述转基因植物对土壤生态系统及土壤微生态系统的影响及进展;对其影响的评价体系和今后的发展方向等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7.
土坡面降雨水沙运移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土高原是我国植被破坏与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本文基于室内坡地降雨实验,分析了(土娄)土坡面降雨入渗补给系数的变化,对比了不同雨强影响下径流泥沙含量和累积泥沙含量的时间变化趋势,并将侵蚀与入渗结合,分析了同时段产沙量和入渗率的变化关系,研究表明:入渗补给系数随雨强增大而逐渐减小,两者可描述为线性关系,雨强越小,入渗补给系数越高;降雨初始产沙值最大,在产沙10 min内变缓.雨强大的,初始产沙量和稳定沙量都稍大,但总体差异不大,产沙量分布曲线形状与入渗率曲线极为相似;不同雨强下累积泥沙量与降雨历时之间存在明显的幂函数关系,且幂函数的指数部分基本随降雨雨强增加而逐渐增加;不同雨强下入渗率和累积泥沙量的变化趋势相反,当累积泥沙量增加,相应的土壤入渗率减小,两者变化趋势随雨强增大而趋于明显.  相似文献   
88.
黄绵土坡耕地磷素迁移与土壤退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8,他引:6  
坡地水土流失是导致区域土壤质量退化与土地生产力下降的重要原因。采用野外天然降雨-径流小区试验法,初步研究了黄土高原黄绵土休闲坡耕地一次轻度侵蚀(侵蚀量410~435t/km2)降雨前后土壤质量的退化特征。试验结果表明,降雨侵蚀前后坡地表层(0~5cm)土壤性质均具有相似的波状变化特征,其中>50μm砂粒含量与50~20μm微团聚体含量随坡长的增加呈降低趋势,而粘粒含量、比表面积(SSA)、20~2μm微团聚体含量、土壤有效磷(AP)与全磷(TP)含量以及土壤含水量均为增大趋势,表明由于长期处于侵蚀环境表层土壤的细颗粒与养分逐渐向坡下迁移,坡地土壤在向质地沙化和肥力退化方向发展。统计分析表明,坡地土壤AP与TP含量均与土壤粘粒含量及SSA呈显著正相关,TP含量与20~2μm微团聚体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坡地土壤性质在降雨前后的变化不如其沿坡面的空间变化呈显著,但是坡地土壤与径流泥沙的分析结果仍然显示出,降雨主要导致有效养分(AP)、<20μm细颗粒以及20~2μm微团聚体在坡面的迁移与流失,这正是坡地土壤质量退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9.
植物根系吸收土壤水分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本文根据植物根系吸水的物理过程,提出了一个能反映根系吸水机理的宏观数学模型,模拟结果与试验之间进行比较的情况非常令人满意,因而本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报能力。在描述SPAC中水分运输的过程中,定量描述了相关的水势分量,同时还探究了这一过程中能量转换和消耗的特征。根系吸水速率与有效根密度的关系甚为密切。有效根密度的物理基础是单位土体中毛根的长度。因此,可采取优化的技术措施来加强根系发育,尤其是增加毛根的长度和数量,从而可提高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和创造高额的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  相似文献   
90.
黄土高原是我国植被破坏与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本文基于室内坡地降雨实验,分析了塿土坡面降雨入渗补给系数的变化,对比了不同雨强影响下径流泥沙含量和累积泥沙含量的时间变化趋势,并将侵蚀与入渗结合,分析了同时段产沙量和入渗率的变化关系,研究表明:入渗补给系数随雨强增大而逐渐减小,两者可描述为线性关系,雨强越小,入渗补给系数越高;降雨初始产沙值最大,在产沙10 min内变缓。雨强大的,初始产沙量和稳定沙量都稍大,但总体差异不大,产沙量分布曲线形状与入渗率曲线极为相似;不同雨强下累积泥沙量与降雨历时之间存在明显的幂函数关系,且幂函数的指数部分基本随降雨雨强增加而逐渐增加;不同雨强下入渗率和累积泥沙量的变化趋势相反,当累积泥沙量增加,相应的土壤入渗率减小,两者变化趋势随雨强增大而趋于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