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2篇
林业   4篇
农学   1篇
  5篇
综合类   13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生物炭对潮土磷有效性、小麦产量及吸磷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究玉米秸秆生物炭对潮土磷素有效性、小麦产量及吸磷量的影响,采用室内盆栽试验,在潮土中添加0、0.2%、1.0%和5.0%(即CK、MB_(0.2)、MB_(1.0)、MB_(5.0)处理)4个水平的生物炭,分析了不同生物炭用量下潮土磷素有效性、小麦产量及磷素吸收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同一处理下土壤有效磷(AP)含量均逐渐减少,但总体变化不大。在3个关键生育期,土壤AP含量均随生物炭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与CK处理相比,成熟期MB_(0.2)、MB_(1.0)和MB_(5.0)处理的土壤AP含量分别显著增加了11.3%、30.5%和167.1%。土壤AP含量与土壤pH、电导率(EC)及有机碳(SOC)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磷酸酶活性则呈显著负相关。研究还发现,MB_(1.0)和MB_(5.0)处理产量较CK均显著增加,其中MB_(1.0)处理产量增幅最大,达33.7%。小麦收获后,籽粒磷含量、吸磷量随生物炭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MB_(5.0)处理的籽粒磷含量和吸磷量均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增幅范围分别为21.4%~30.8%、23.0%~68.9%;而处理间植株磷含量和吸收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施入中、高量(MB_(1.0)、MB_(5.0))生物炭有利于提高潮土磷素有效性、小麦产量及籽粒磷素吸收。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米尔贝肟吡喹酮咀嚼片中的米尔贝肟与吡喹酮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采用Agilent SB-C18色谱柱(150 mm×4.6 mm,3.5μm),以乙腈:0.05%三氟乙酸水溶液(50:50)为流动相A,以乙腈:0.05%三氟乙酸水溶液(95:5)为流动相B,流速为1.0m L/min,柱温为25℃,检测波长为230 nm,进样量为20μL。结果:吡喹酮线性研究浓度范围为0.40~1.20mg/mL范围内线性良好(R2=0.9991),米尔贝肟A3在0.04~0.12mg/mL的范围内线性良好(R2=1),米尔贝肟A4在0.04~0.12mg/mL范围内线性良好(R2=0.9999),准确度吡喹酮三个浓度的回收率分别为101.1%、101.5%和98.3%,RSD值分别为0.1%、0.5%和0.1%,米尔贝肟三个浓度的回收率分别为98.3%、100.1%和99.9%,RSD值分别为0.1%、0.6%和0.2%,准确度回收率良好。结论:本法适用于米尔贝肟吡喹酮咀嚼片中米尔贝肟与吡喹酮的含量的测定,结果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3.
<正>自动投饵机是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养殖成本的重要设施。为解决小型池塘的投饲浪费,提高工厂化养殖水平,设计研发出一种新型的水陆两用自动投饵机。根据其工作原理,对投饵机的供料装置、高压流体装置、饵料释放装置和控制系统进行了设计与分析,采用高压流体作为供料能源,管道作为输送机构,混料释放仓作为撒料装置,PLC3系统作为控制器,并按要求制作了样机进行投喂试验。结果表明,该投饵机可以实现底部投喂,投饲深度和投饲距离具有可调性,可以满足不同池塘的需求;投饲的同时还具有增氧的作用。较传统投饵机,该投饵机具有减少饲料浪费,优化鱼类摄食环境,减少局部缺氧的优点,适合现代化渔业养殖的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生物炭基肥与紫云英联合还田对提高水稻产量与氮素利用率的影响,为同时实现稻区秸秆循环利用和降低氮肥用量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盆栽实验,设计不施氮肥 (CK0)、施100%氮肥 (CK1)、减施20%氮肥后分别施炭基肥 (BF)、紫云英 (MV) 以及两者联合还田 (BF + MV) 5个处理。分析了早稻地上部干物质累积量、产量构成及氮素吸收利用。  【结果】  与CK1相比,减施20%氮肥后,紫云英和炭基肥单独或联合还田均可通过增加早稻千粒重和有效穗数而改善其产量构成;炭基肥单独或与紫云英联合还田不仅可有效提高早稻籽粒和地上部干物质量 (P > 0.05),而且分别显著提高了籽粒中氮素生理利用率11.8%与7.52% (P < 0.05);紫云英单独还田分别显著提高籽粒和地上部干物质量11.8%和7.62%,以及地上部氮素累积量10.9% (P < 0.05)。另外,由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减施20%氮肥条件下,紫云英还田与早稻千粒重和籽粒氮素累积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炭基肥还田与早稻地上部氮素生理利用率和干物质生产效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结论】  在确保红壤稻区早稻不减产的前提下,将秸秆炭化生产炭基肥与冬季豆科绿肥联合还田,既有利于提高作物秸秆资源利用率,又降低稻田氮肥用量,并提高氮素利用率,从而为水稻绿色生产开辟新途径和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江西是我国双季稻的优势产区,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世界稻作文化发源地之一、古时贡米之乡的江西省万年县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资料收集,分析了万年县水稻生产的熟制结构和农户在熟制选择中的考虑因素。结果表明,与近40年江西省水稻种植面积呈现正反“W”型变化特点相似,万年县双季稻呈现先减后增再减的变化特点,而单季稻呈现出持续增加的特点;农户熟制选择受地块特征和地理位置影响较大,城郊和滨湖平原地区的双季稻面积占绝对优势,而丘陵地区的单季稻种植面积在进一步扩大;经济效益和政策因素是农户水稻熟制选择的重要原因,而绿肥种植主要依靠政府政策的引导;劳动力状况和农业生产技术也是农户熟制选择的两大因素。因此,要加强冬闲田的开发利用、恢复绿肥生产、提高复种指数,努力做到土地用养结合、地力常新。调整作物结构、优化种植模式、引导农户遵循“绿色协调发展” 的原则选择合适的种植模式,进行合理的熟制配置,以此构建水稻生产绿色发展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16.
17.
本文总结了水环境保护和治理中的相关生态技术,包括EM技术、电离辐射技术、生态护岸的合理构建和人工浮岛技术等,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正> 三倍体毛白杨是新闻纸和胶印书刊纸的最佳纸浆材料。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解决纸浆的紧缺问题,我市对三倍体毛白杨的速生丰产管理措施做了大量的研究,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将实践中总结出的丰产管理措施简介如下:1 林地管理 主要是林地除草松土、灌溉和  相似文献   
19.
以近自然化概念为基础,从河流"硬件"和河流"软件"两个方面对河流的近自然规划进行了探讨,以使河流恢复其原有的生态功能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20.
农业是维持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为提升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应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田灌溉水渠是水利工程项目的重要构成部分,其施工技术水平影响着灌溉水渠整体质量。加强施工技术的研究,提升其科学性、有效性,是项目建设期间的重点。本文在介绍了农田灌溉水渠水利工程施工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施工技术要点及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