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4篇
  5篇
综合类   32篇
农作物   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在室内离体条件下研究了低温预处理、植物根分泌物(包括寄主和非寄主)、溶液的pH值以及干燥等条件对燕麦胞囊线虫孵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处于滞育期的胞囊经5℃低温预处理4周后,再置适宜的孵化温度(15℃)即有幼虫孵出,低温处理的时间越长,孵化量越大;过低温度预处理(-10℃)后,其孵化量明显低于5℃的处理.根分泌物既不能打破燕麦胞囊线虫的滞育,对处于孵化期胞囊内幼虫的孵出也无明显的刺激作用.在供试条件下,保湿液pH6时的孵化量最大,pH12对幼虫的孵出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干燥不利于幼虫孵化.  相似文献   
22.
23.
利用DNA序列分析技术对我国浙江、福建和重庆3个地区的肾形肾状线虫(Rotylenchulus reniformis,RN)种内群体及群体内个体间核糖体RNA基因(r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进行PCR扩增及序列变异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的群体间均获得2种PCR产物,标记为变异类型Ⅰ(RN_VAR1)和变异类型Ⅱ(RN_VAR2)。基于每个群体内2条雌虫分别挑取各变异类型的5个克隆测序,共得到60个克隆序列。经序列比对分析,发现肾形肾状线虫rDNA基因2种类型的ITS区变异很大,其中变异类型Ⅰ序列长度为705~712bp,鸟嘌呤和胞嘧啶(guanine and cytosine content,GC)含量为45.1%~46.7%;变异类型Ⅱ序列长度为854~860bp,GC含量为48.4%~50.0%。2种类型的ITS相似度(包括5.8SRNA基因)仅为62.1%~65.6%,而各rDNA变异类型内部各个克隆序列也存在差异,变异类型Ⅰ内个体间相似度为89.9%~100%;变异类型Ⅱ内个体间相似度为91.4%~99.8%。系统进化分析表明2种变异序列明显分成2支,同时通过ITS序列分析无法将3个地方群体区分开来。经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检测发现RN_VAR1含量稍大于RN_VAR2,分别占保守18S基因的rDNA重复单位含量的56%和40%。同时,还发现肾形肾状线虫的2种rDNA-ITS变异类型与已报道的2种18SRNA基因变异类型相对应,表明肾形肾状线虫存在2种rDNA变异类型。  相似文献   
24.
麦类作物对燕麦胞囊线虫抗病性遗传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概述了燕麦胞囊线虫致病型、麦类人地燕麦胞囊线虫抗病必一鉴定方法,介绍了迄今世界上在麦类作物对禾谷囊线虫抗病育种中已选育和生产上正推广的一些主要抗病基因(品种),阐述了中国燕麦胞囊线虫致病型(特别对rDNA中ITS区的PCR-RFLP分析,所获得的一个新的ITS类型-ITS C)以及麦类作物品种抗性的研究现状,这对中国开展针对燕麦胞囊线虫的抗病育种及相关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5.
澳大利亚的小麦孢囊线虫病及其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澳大利亚的小麦孢囊线虫病及其防治南京农业大学郑经武小麦是澳大利亚的主要栽培作物之一,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1988年统计资料:小麦种植面积达1385万ha,总产量高达2212万t。在影响小麦生产的诸多病害中,最重要的一种就是小麦孢囊线虫病。小麦孢...  相似文献   
26.
水稻上3种潜根线虫的形态学鉴定及记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浙江和安徽部分地区水稻上潜根线虫(Hirschmanniella spp.)的采集及分离,根据形态学特征和形态测量值等,共鉴定出3个种:水稻潜根线虫(H.oryzae)、尖突潜根线虫(H.mucronata)和细潜根线虫(H.gracilis).不同地理群体的水稻潜根线虫和尖突潜根线虫除个别测量值外其他各值均在模式标本的参考值范围内,而细潜根线虫各项测量值普遍偏小于模式标本.细潜根线虫为浙江省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27.
七株黄瓜内生真菌对南方根结线虫二龄幼虫的不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7株黄瓜内生真菌对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的不同作用方式。结果表明,枝顶孢Acremonium sp.菌株Ac985、毛壳菌Chaetomium sp.菌株Ch1001和拟青霉Paecilomyces sp.菌株Pa972的PDB培养滤液对南方根结线虫J2具有致死作用,48h暴露后致死率分别达到100%、98.5%和100%;叶点霉Phyllosticta sp.菌株Ph511培养滤液对J2具有击倒作用,但击倒的虫体在清水中能恢复活性。木霉Trichoderma sp.菌株Tr882和菌株Ac985、Ch1001的培养滤液对J2的活动有趋避作用。镰刀菌Fusarium spp.菌株Fu234、Fu654和菌株Pa972、Ch1001、Ph511的菌丝可以穿透J2体壁并消化虫体。Ch1001、Fu654、Ph511三菌株孢子悬浮液处理黄瓜种子后,能诱导黄瓜萌发的主根对J2从其根尖伸长区穿透的抗性。  相似文献   
28.
黄瓜内生Ch1001菌株种子处理防治根结线虫的施用剂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生毛壳菌Ch1001菌株种子处理对黄瓜幼苗上发生的根结线虫有防效。为培育壮苗并达到理想的防效,合适的施用剂量是实际应用所需的一个重要参数。笔者在黄瓜播种时分别用1×103、1×104、1×105、1×106、1×107、1×108个孢子/种子的剂量处理种子,测定幼苗的根系活力、抗性相关酶活力以及每克根中侵入的线虫数。结果表明,1×105个孢子/种子及其以下剂量Ch1001处理对根系活力没有影响,1×106和1×107个孢子/种子处理使幼苗苗根系的活力显著增强,1×108个孢子/种子处理根系活力急剧降低。Ch1001不能诱导PAL和几丁质酶活性增强。在1×105、1×106、1×107个孢子/种子处理时POD和CAT活性显著增强,Ch1001诱导了与活性氧代谢途径相关的植株抗性。对根结线虫控制效果的统计表明,Ch1001的处理剂量与线虫防效呈正相关,1×104、1×105、1×106和1×107个孢子/种子剂量处理均能显著降低根结线虫的入侵,处理剂量为1×106和1×107个孢子/种子时菌株防效达到理想,每克根中入侵线虫总数相比对照分别减少了45.3%和57.0%。综上考虑,认为1×107个孢子/种子处理时幼苗根系活力强,防御酶活性高,根结线虫入侵最低,是菌株使用的最佳剂量。  相似文献   
29.
2007-2009年期间,对浙江省不同地区蔬菜上根结线虫样本进行广泛采集、调查及种群形态学鉴定.根据雌虫会阴花纹、2龄幼虫和雄虫的相关测量值等主要形态学鉴定特征,鉴定出2种根结线虫: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incognita)和爪哇根结线虫(M.javanica),其中,南方根结线虫在浙江省为优势种群,分布广泛;爪哇根结线虫首次在温州发现.  相似文献   
30.
 肾形肾状线虫(Rotylenchulus reniformis)是一种重要的蔬菜线虫,寄主范围和分布很广。本文根据形态学特征和形态测量将来自浙江省杭州市蔬菜上的肾状线虫群体鉴定为肾形肾状线虫,为浙江省首次报道。该群体的形态学特征及形态测量值与模式标本基本吻合,个别形态测量值(比值)有变异。通过对该肾形肾状线虫群体的rDNA中ITS区和编码28S RNA基因中的D2D3区的PCR扩增和序列测定,明确二序列长度分别为808 bp和786 bp;序列分析发现该群体ITS序列与肾形肾状线虫种内一些两性生殖群体的亲缘关系较近,同源性高达99.5%~100%,而与一孤雌生殖群体同源性为92.4%;编码28S RNA基因中的D2D3区与已报道群体的同源性达到99.4%,相似度较高;本研究还发现杭州肾形肾状线虫群体的寄主涉及11个科16个属的果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