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6篇
林业   15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10篇
  36篇
综合类   48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9篇
畜牧兽医   32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81.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可能影响及适应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100年来,全球地表温度呈不断升高的趋势,且这种趋势还将继续。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对许多自然系统和生物系统产生了可辨别的影响。农业是最脆弱的生态系统之一,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也最直接。由于气候变化使农业气候资源发生变化,从而直接影响到农业种植结构、作物品种布局以及作物产量。综述了近年来气候变化对农作物产量、农业气候资源以及我国农业种植制度和作物品种布局影响的研究成果,并针对未来气候变化提出农业适应措施以及选择措施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82.
过去50年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干热风发生的时空演变规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研究近50年来中国黄淮海麦区小麦干热风时空变化特征,针对其变化趋势,提出有效防御干热风的科学对策。【方法】基于黄淮海地区68个气象台站1961-2010年的逐日气象资料,采用中国气象局发布的气象行业标准“小麦干热风灾害等级”指标,系统分析近50年来黄淮海冬小麦高温低湿型干热风年平均发生日数与过程次数的时空分布特征,针对其变化趋势,提出有效防御干热风的主要途径和技术措施。【结果】(1)1961-2010年,黄淮海地区冬小麦轻度、重度高温低湿型干热风出现的平均日数和过程次数随时间的变化总体呈减少趋势,其中1960-1980年和2001-2010年均为缓慢减少时期,1981-2000年变化则不太明显。1968年各地干热风危害均最为严重,1987年危害均最轻;(2)近50年来,该区轻度、重度干热风灾害的年际变化很大,这和该时期气象要素匹配程度有关。各地20世纪60年代干热风发生最严重。其次,为20世纪70年代和最近10年。20世纪80、90年代危害较轻;(3)就空间平均分布状况而言,该区轻度和重度干热风年平均发生日数和干热风过程次数分布具有一致性,总体呈中间高、两头低的趋势,且地区间差异都很显著,同纬度地区的内陆高于沿海。河北省的北部和西北部、河南省的东南部一带等地干热风危害最轻,河北省南部、河南省西北部等地危害最重,该地作物产量受到冲击很大,生产相对更脆弱。【结论】1961-2010年,中国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干热风灾害总体表现为减少趋势,但由于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气象要素温度、水分、风速等匹配组合的差异,干热风灾害年际变化很大,地区间差异显著,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仍有可能发生。实际生产中,必须重视小麦干热风灾害的防御,可从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和化学措施着手来减少干热风对小麦生产的影响和危害。  相似文献   
83.
中国水稻生产的时空动态分析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3  
【目的】绘制中国南北稻区不同稻作制度下的水稻播种面积和产量重心变动图,分析成因,找出影响现阶段中国水稻总产稳定的关键因素。【方法】利用重心拟合模型对水稻生产的时空动态进行分析,敏感性分析方法找出该变动背景下影响中国水稻总产稳定的关键因素。【结果】新中国成立以来除20世纪60、70年代中国水稻播种面积重心和产量重心向东南和东部发生偏移以外,总体上向东北方向移动。1979-2009年北方稻重心由华北快速移动到了东北松辽盆地。中稻和一季晚稻重心移动方向为先东北后东南与南方稻作制度“双改单”变化顺序由北向南相吻合。早稻和双季晚稻重心移动方向都为西南。南方稻区单季稻比例明显上升,“双改单”现象明显,这是导致中国水稻种植面积下降的主要原因。结合敏感性分析得出播种面积已成为目前最有可能造成中国水稻总产量大幅下滑的关键因素。【结论】市场机制的调控和技术进步是目前影响中国水稻时空变动的两个主要因素。在继续坚持以市场为指导的前提下,依据国情从粮食安全的角度出发,重点对面积呈下滑趋势的早稻和双季晚稻进行调控,同时兼顾水稻总面积,防止其出现较大波动,努力提高水稻单产,是确保现阶段中国水稻总产稳中有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4.
气候变化对农作物气候适宜度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冶明珠  郭建平  蒋跃林  赵俊芳  袁彬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104-9105,9134
农业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最直接。由于气候变化使农业气候资源发生变化,从而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气候适宜度,并最终影响到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综述了近年来农作物气候适宜度的计算方法及应用情况,并根据农作物对气候要素的响应提出了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85.
中国南方双季稻春季冷害动态监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利用星地多源数据,在南方双季稻种植区空间信息提取、双季稻发育期动态图组制作及研究区逐日平均温度反演的基础上,结合冷害监测指标,实现多要素相协同的南方双季稻春季冷害动态监测,为农业部门及时准确地应对双季稻冷害,减少冷害损失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利用南方双季稻区190个气象站点1951-2011年逐日气温数据,计算各站点≥10℃的多年平均积温。根据各站点多年平均积温与其地理因子的相关关系,建立多年平均积温推算模型。通过所获模型得到研究区积温空间分布图。按照南方双季稻安全生产积温阈值≥5 300℃·d的指标,扣除研究区内积温小于该值的区域,制作南方双季稻积温区划图。利用 MODIS MCD12Q1 分类产品获取了 2001-2010 年 10 年的谷类作物分布图。将以上两步结果叠加求交集,提取南方双季稻种植区空间信息;利用南方双季稻区167个农业试验观测站点1981-2011年的水稻发育期资料,计算各个站点双季早稻主要发育期出现的多年平均日期。依据发育期多年平均日期与地理因子的相关性,获取各主要发育期回归拟合分布图。在拟合结果残差订正的基础上,将南方双季稻春季冷害重点监测时段前后两幅发育期静态图,通过EVNI+IDL编程,制作双季早稻发育期动态图;利用AMSR_E_L2A 89 GHz升轨和降轨垂直极化亮温、地理因子与气象站日平均气温建立多元混合回归拟合模型,通过所获模型反演研究区2010年2-5月逐日平均气温。【结果】对研究所建多年平均积温推算模型,利用未参与建模的90个气象站观测数据进行验证,观测值与模型模拟结果之间的均方根误差(RMSE)为289℃,这一估测精度能够满足研究所需。双季稻积温区划与MODIS土地利用分类结果叠加求交集,提取的双季稻种植区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9.26%。通过该步骤一方面提升了双季稻冷害监测结果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可使双季稻冷害实时监测在还没有获取当年准确种植位置信息前就能有效开展起来;对研究所获南方双季稻春季冷害重点监测时段(早稻播种期至返青期)两幅发育期静态图,采用未参与建模的 59 个农业试验站观测数据进行验证,观测值与模型模拟结果之间的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5.68和4.24 d,模型精度符合要求,试验结果可以于后续分析;研究将遥感数据与地面数据相结合通过混合建模反演逐日气温,该方法充分利用了微波遥感受天气影响小的特点,克服了南方常年多云的天气条件,使模拟的日平均气温的RMSE为1.69℃。微波数据的加入使日平均气温估计精度提高了0.35℃。研究对2010年南方双季稻春季冷害的动态监测结果与农业统计部门报道的当年南方双季早稻冷害在发生时间和空间上相吻合。【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冷害监测方法具有普适性,能够实现对南方双季稻大范围冷害的同步跟踪监测,对其他作物大范围冷害监测同样也适用。  相似文献   
86.
黑龙江水稻孕穗期障碍型冷害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连续3d以上日均气温≤18℃为指标判定障碍型冷害,利用黑龙江省稻作区1961—2006年每年7月中-下旬逐日平均气温和水稻产量资料,采用气候统计方法分析水稻孕穗期障碍型冷害的发生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水稻实际单产与孕穗期障碍型冷害期间平均温度和低温持续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961—2006年,黑龙江省稻作区水稻孕穗期障碍型冷害呈现不规律的时间变化特征,共有17a发生,发生范围大、持续时间长、平均气温低的年份有1964、1971、1990和2006年,20世纪80年代发生最多,为7a,20世纪90年代发生最少,为1a。研究期间,孕穗期障碍型冷害的发生频率在地域上呈现由北向南、由东向西减少的趋势,北部最多,西部最少;在同一冷害年内,孕穗期障碍型冷害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冷害的发生程度在区域上表现为东部重于西部,北部重于南部。水稻实际单产与孕穗期障碍型冷害期间平均温度和低温持续时间具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P〈0.01),孕穗期障碍型冷害期间平均温度每下降1℃,水稻单产降低1234.177kg/hm^2,孕穗期障碍型冷害持续时间每延长1d,水稻单产下降104.208kg/hm^2。  相似文献   
87.
黄土坡面径流能耗与土壤剥蚀率影响因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黄土坡面径流能耗与土壤剥蚀率的影响因子,采用人工径流冲刷的方法,研究黄土坡面小区在不同出流量、不同坡度下的土壤侵蚀量、径流能耗和土壤剥蚀率。结果表明:20°坡面径流小区土壤侵蚀量随出流量的增加而增加,1.0 L/min出流量时的稳定土壤侵蚀量是5.0和7.5 L/min出流量时的1%左右,而3.0 L/min出流量时的稳定土壤侵蚀量是二者的20%左右;相同出流量时,10°坡面径流小区的稳定土壤侵蚀量只有20°、30°坡面的1/10;不同出流量时坡面径流能耗相差很大,1.0 L/min出流量时黄土坡面的径流能耗为16.6 J/min,约是3.0 L/min出流量时坡面径流能耗的1/3,是5.0 L/min出流量时的1/5,是7.5 L/min出流量时的1/8;相同条件下,20°与30°坡面的径流能耗基本相差不大,都约比10°坡面径流能耗小0.3 J/min;5.0和7.5 L/min出流量时的土壤剥蚀率比较接近,是3.0 L/min出流量时稳定剥蚀率的2.5倍,是1.0 L/min时的50倍左右;20°和30°坡面的土壤剥蚀率比较接近,是10°坡面稳定剥蚀率的40倍。研究成果可为黄土高原治理提供技术依据及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88.
杂交鲟深水网箱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交鲟是鲟鱼种间或属间杂交育种的产物。鲟鱼在自然条件下不同属种间很容易杂交,产生杂交种,人工培育的杂交品种没有学名,通称为杂交鲟。它具有个体大、生长快、抗病力强、怀卵量大的优点,能在淡水和咸淡水中生活,是商品饲养中最适宜的品种。为寻找深水网箱适宜养殖品  相似文献   
89.
o3对‘五月蔓’ 白菜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农田开顶式气室进行不同03浓度处理对白菜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03浓度增加导致白菜黄叶率上升,总生物量增长速率下降,并可改变光合产物分配模式;延长高浓度03熏气时间,对白菜叶片数、叶面积、产量和外轮叶净光合速率影响较大,对心叶和中部叶片净光合速率影响较小;对处于不同生长期的白菜进行相同天数高浓度03处理,经济产量和总生物量的响应,前期处理大于后期,叶面积则相反,对叶片数无影响。  相似文献   
90.
本文介绍了人类工效学的产生和发展,研究内容和应用范围,近年来林业上人类工效学的国际活动和人类工效学在采运生产中的应用。最后作者对人类工效学在我国采运生产中应用的必要性,人类工效学应用和研究的经济效益,积极开展人类工效学的教学和调查研究工作等问题做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