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2篇
  18篇
综合类   70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41.
近30年扬州市耕地土壤肥力变异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揭示耕地土壤肥力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指导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农业生产与耕地保育。   【方法】   江苏省扬州市是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的典型区域,选取扬州市1984年与2014年土壤pH、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作为土壤综合肥力评价指标,采用内梅罗指数法计算土壤综合肥力指数,采用GIS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各项肥力指标和综合肥力指数的时空变异特征和分布格局,通过回归分析探究土壤肥力差异的主控因素。   【结果】   1) 30年间 (1984—2014年) 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耕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有效磷含量分别增加了6.01 g/kg、0.33 g/kg和21.21 mg/kg,速效钾含量降低了9 mg/kg,土壤pH降低了0.77。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呈中等变异性,土壤pH呈弱变异性;2) 30年间耕地土壤肥力指数增加0.31,年度间稳定,呈中等变异性和中等空间自相关性,耕地土壤肥力水平上升明显。耕地土壤肥力等级1984年以Ⅲ级为主、占总耕地面积的73.27%,2014年以Ⅱ级为主、占比76.20%;3) 成土母质、土类、亚类、土壤质地、土地利用方式对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耕地土壤肥力变异达到极显著影响 (P < 0.01)。1984年和2014年土地利用方式能够独立解释53.9%和58.0%的耕地肥力演变差异,是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30年耕地土壤肥力变异最主要影响因素。   【结论】   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耕地土壤肥力总的呈增加趋势,肥力等级由1984年的以Ⅲ级为主,提升到2014年的以Ⅱ级为主。土地利用方式是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 (扬州市) 30年间耕地土壤肥力变异的最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42.
采用田间小区随机区组对比试验方法,研究了IFC化肥增效剂在推荐用量(0.8 kg/667m2)下对大蒜、冬葱的生长及产量的作用。结果表明,IFC化肥增效剂能促进大蒜、冬葱的生长,增加大蒜的有效叶片数、叶宽、根长和冬葱的株高、茎粗、分蘖数、葱叶直径及根长。显著促进大蒜、冬葱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43.
随着我省农业生产结构和种植制度的调整,油菜面积正在逐年扩大。在油菜高产栽培实践中,人们往往较为注重大量营养元素的施用,而忽略微量营养元素的作用,结果造成了作物营养元素供应的不平衡。直接施用微量营养元素肥料可以矫正油菜作物微量营养元素的不足,但所施用的微量元素肥料的利用效率很低。  相似文献   
44.
旱作条件下不同水稻品种的响应特征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水稻旱作正在成为水稻节水栽培的重要途径而在全国逐步得到推广。本文通过田间对比试验,研究了不同水稻品种在水、旱作时的生长与产量表现。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水稻在旱作时的生长、形态、生理、产量等均发生分异。旱作后,广陵香粳在生长中后期的根冠比高出相应水作处理的37.1%,两优培九、扬稻4号及对照扬旱1号也保持较高  相似文献   
45.
配合施用NH4+-N和NO3--N对旱作水稻生长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水稻作物通常被认为是典型的喜铵作物 ,然而越来越多的报道认为混合供应NH 4 N和NO- 3 N更有利于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形成 ,水稻也不例外。水稻旱作后 ,由于土壤中的无机氮大量以NO- 3 N形态存在 ,因而NO- 3 N已成为旱作水稻的重要氮源。本文采用普通湿润冲积新成土进行盆栽试验 ,旨在探讨不同氮素形态比例对旱作水稻生长、产量形成和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覆盖旱作条件下 ,配合施用NH 4 N和NO- 3 N可以显著降低水稻一生的总需水量 ,改善旱作水稻抽穗后功能叶的光合生产能力 ,提高蒸腾水分的干物质和籽粒生产效率 ;NO- 3 N施用比例在 5 0 %时有利于旱作水稻形成最高的生物学产量和籽粒产量 ;NO- 3 N施用达到和超过这一比例则使成熟期水稻根系质量及根冠比下降。  相似文献   
46.
试验研究集成型化肥增效剂 (IFC)对小麦N素吸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不同生态区不同土壤基施集成型化肥增效剂均有一定增产作用 ,且促进小麦根系生长 ,提高叶片光合功能 ,增强植株吸N能力 ,提高N素吸收效率 ,而N素产量利用效率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47.
水分胁迫对旱作水稻产量与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高砂土充填的PVC土柱模拟地下水埋深来控制土壤水分状况,研究不同程度的水分胁迫对水稻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地下水埋深10~50 cm范围内,随埋深深度的增加,水稻生物学产量及经济产量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适当的地下水埋深有利于水稻作物对氮素的吸收和钙、氯元素的累积,促进水稻体内可溶性总糖和蔗糖含量的增加;但地下水埋深过大则不利于水稻作物对磷、镁、钠等元素的吸收,并妨碍成熟期籽粒中钾向秸秆的回流。  相似文献   
48.
波式潜流人工湿地基质与污水磷素去除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测试研究了波式潜流人工湿地(WavySubsurfaceFlowConstructedWetland,简称W-SFCW)运行期间基质的磷素沉积量,以便解析不同人工湿地基质对于污水磷素去除的关系。试验污水为经短时厌氧预处理的化粪池污水,并在相同试验条件下与水平潜流人工湿地(HorizontalSubsurfaceflowConstructedWetland,简称SFCW)进行了对比分析。在近2年的人工湿地连续试验期间,分别于2003年11月、2004年5月和2004年11月测定了两种人工湿地基质的磷素沉积量。结果表明,随着人工湿地运行时间的延续,污水中的磷从以人工湿地基质吸附为主,逐渐变成以难溶性磷酸盐的沉积为主;为了人工湿地持续高效地去除TP,用释放Ca2 等金属离子的基质能够促进不溶磷酸盐的沉积;W-SFCW由于使所有水流不断与土壤层、砾石层和豆石层反复接触,生成难溶性磷酸盐的几率大大高于SFCW,能够比SFCW更加显著地促进磷沉积。  相似文献   
49.
本文研究了塑料增塑剂DBP、DEHP对西红柿、辣淑、四季豆、黄瓜、萝卜、西葫芦、豌豆、小青菜、大白菜、花菜等十种蔬菜幼苗的毒害作用,认为DBP对叶片的0漂白作用比DEHP大。不同蔬菜对DBP敏感顺序为:瓜类>白菜类>绿叶菜类>棍菜类>前果类及豆类。DEHP浓度为2000mg/L以上对西葫芦、黄瓜和花菜有影响,对其它蔬菜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