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0篇
  4篇
综合类   10篇
水产渔业   3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罗非鱼的性别决定与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罗非鱼性别主要受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制约决定。遗传因素是性别决定的基础,而温度性别决定只在临界敏感期起作用。罗非鱼性别控制的主要手段有激素诱导、种间杂交和激素诱导相结合及人工诱导雌核发育。  相似文献   
22.
底栖动物和水生维管束植物是鱼类良好饵料及水环境监测的天然资源。在舟山尚缺少有关它们的资料。作者于1982年4月至1983年10月对舟山淡水生物区系进行调查的同时;对舟山不同水系的底栖动物和水生维管束植物作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3.
河蟹土池人工育苗有关问题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根据生产性试验,就河蟹土池人工育苗中培育管理与亲蟹成活率的关系,影响幼体成活率的主要因素及淡化对出池蟹苗成活率的影响有关技术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了若干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24.
对河口水库营养状况及渔业利用对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河口水库水质逐年下降,水体富营养化加剧,蓝藻水华时有暴发,但一般持续时间较短,仅3~7d。2000年暴发了严重的蓝藻水华,持续时间近4个月。2001年和2002年蓝藻水华几度暴发,直接影响了水库供水质量和水体功能的正常发挥。为有效保护水质,修复与稳定水生生态系统,控制浮游藻类的过度繁衍,2001年冬恢复放养鲢、鳙鱼种共计17万尾。2002年冬放养鲢、鳙鱼种近30万尾。2003年对河口水库蓝藻水华基本得到控制。为此就蓝藻水华生物控制与水资源保护和渔业利用对策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5.
碳源及C/N对复合菌群净化循环养殖废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循环养殖废水水质处理过程中存在的脱氮碳源不足问题,从而提高整个循环养殖废水生物脱氮效率.实验以高NO3-N降解能力和低NO2--N积累量为碳源优化指标,研究了乙醇、丙三醇、葡萄糖、蔗糖、乙酸钠和酒石酸钾钠6种碳源及不同碳氮比(C/N)对复合菌群净化循环养殖废水效果的影响.碳源初筛结果显示,当以葡萄糖、蔗糖等糖类物质为外加碳源时,实验过程中NO2--N积累现象较明显,最高可达12.4 mg/L;当以醇类物质为外加碳源时,NO2--N积累量较低,最高也只有1.3 mg/L.碳源复筛结果显示,不同碳源及C/N对养殖废水的NH4+-N去除率并无显著差异,且各处理组的NH4+-N去除率高达98.2%,显著地高于对照组(P<0.05);以乙醇为外加碳源且C/N为3∶1时,复合菌群对养殖废水的TN、NH4+-N和NO3--N去除率分别高达93.3%、98.9%和91.8%,均显著地高于对照组(P<0.05).综合考虑外加碳源的实用性和经济性等因素,选取乙醇作为复合菌群净化养殖废水的外加碳源,相应的C/N为3∶1.虽然外加碳源短期内会引起水体CODMn含量大幅升高,但可被复合菌群迅速降解;此外,外加碳源还能改善水体pH值,经处理组净化后的水体pH值维持在7.2~7.8.结果表明,循环养殖废水水质净化过程中添加相应的碳源并适当控制C/N能显著改善池水水质,提高生物脱氮效率.  相似文献   
26.
把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暴露于不同浓度的有毒微囊藻藻液中(对照组:只投喂四尾栅藻(Scenedes musquadricanda);混合藻组:50%四尾栅藻+50%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rtosa);蓝藻组:只投喂铜绿微囊藻),用酶联免疫检测法(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assay,ELISA)检测藻液和肝组织中藻毒素浓度,藻液中包括藻相和水相的总微囊藻毒素(MC)浓度分别为:对照组0ug·L^-1;混合藻组(14.47±1.22)ug·L^-1;蓝藻组(29.47±2.43)ug·L^-1。螺在两种不同毒素浓度藻液中暴露15d后再移人四尾栅藻藻液中降解15d。结果表明,暴露期间,混合藻组、蓝藻组螺肝组织中MC含量均为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且同期混合藻组MC含量都明显高于蓝藻组;作为机体代谢生物标志物的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随MC浓度及其暴露时间发生相应变化;作为解毒生物标志物的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活性在混合藻组先被诱导后被抑制,在蓝藻组初期变化不明显后表现为诱导。在15d降解过程中,混合藻组和蓝藻组MC含量均持续下降;机体生物标志物ACP、AIJP和GST活性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降低。本试验结果为ACP、ALP和GST活性作为MC胁迫的生物标志物提供了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27.
在河蟹(Eriocheir siueusis)人工育苗过程中,亲蟹的成活率和利用率直接影响育苗生产的经济效益。我们于1994年在学院实验基地进行河蟹人工育苗工作,对提高亲蟹成活率和利用率有些体会,现介绍如下。1 提高亲蟹成活率的技术 从亲蟹选用、运输、暂养、促产、抱卵  相似文献   
28.
微囊藻水华对淡水浮游动物轮虫和枝角类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微囊藻是最为常见也是研究最多的水华蓝藻之一。有关微囊藻对浮游动物尤其是对枝角类溢属动物的影响,目前国内外已广泛报道。总体而言,产毒微囊藻对浮游动物具有明显的负面影响,但不同浮游动物对这种影响表现出不同的响应。关于微囊藻对浮游动物的毒性效应及影响,存在着一些相互冲突的观点并有很多种解释。本文就微囊藻水华对枝角类和轮虫的摄食、生长、繁殖和种间竞争的影响进行了综述,同时对由此引发的适应性特征进行了概述,旨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中国水产科学,2008,15(2):367-375]  相似文献   
29.
以蒙古裸腹(MoinamongolicaDaday)和多刺裸腹(M.macrocopaStraus)为材料,对枝角类RAPD扩增条件进行了摸索和优化,结果表明,枝角类PCR扩增反应的最佳体系为:在25μL体积中,模板DNA25ng/μL,dNTPs0.1mmol/L,TaqDNA聚合酶1U,引物0.1μmol/L,Mg2+1.5mmol/L,10×PCR缓冲液2.5μL。按照优化的RAPD条件进行实验,重现性良好。2种裸腹在盐胁迫条件下的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同种裸腹不同生存盐度之间的种群遗传相似度较高,分别为0.9134和0.9038;而多刺裸腹和蒙古裸腹两个种间的遗传相似度相对较低,约为0.5~0.6。  相似文献   
30.
不同氮磷浓度及氮磷比对龙须菜生长和琼胶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不同氮磷浓度及氮磷比对龙须菜生长和琼胶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染环境中的两种不同化合态氮对龙须菜的生长和琼胶含量的影响没有差异,在试验范围内(氨氮0~50 μmol/L;硝氮0~100 μmol/L),随着氮浓度升高,龙须菜的生长速率增加而琼胶含量下降;环境中的磷对龙须菜生长的影响与氮相似,但对琼胶含量的影响却与氮相反;此外,不同的氮磷比对龙须菜的生长和琼胶含量也有很大影响,本试验中10∶1的氮磷比,龙须菜生长最好;而1∶1的氮磷比,藻体的琼胶含量最高。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收获龙须菜前,要根据所作用环境的不同,对收获的海藻作适当的处理,如让海藻在有利于琼胶合成的环境中(低氮磷比、氮限制、富磷的环境)暂养2周,使得所收获龙须菜的琼胶产量高、质量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