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3篇
  3篇
综合类   44篇
畜牧兽医   10篇
园艺   2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陈香玉  陈俊红  黄杰  孟鹤 《北方园艺》2017,(23):225-232
农业科技是连接农业生产和农业科研的桥梁和纽带,是支撑和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如何应对新形势,创新北京市农业科技服务模式,促进农业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当前的一项重要课题。该研究在查阅文献、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剖析了北京市农业发展的新特点和当前北京市农业科技服务面临的严峻挑战,通过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双百对接"创新的实践模式为例,对新形势下北京市农业科技服务模式进行了探讨与思考。  相似文献   
52.
科技惠农服务是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支撑农业提质增效的有效载体。地方科研院立足现代农业发展特点,通过完善科技惠农服务管理体系、创新服务模式和机制,深化了科研与产业合作。根据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型发展需求、科技惠农服务"四种功能"发挥和"三个服务"目标要求,该研究从强化科技惠农工作的统筹布局、深化产学研用合作、提升基地示范展示水平、深化科技培训和普及工作、推动科技协同服务等方面,继续提升科技惠农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53.
54.
叙述国内外板粟产业研究进展情况,提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55.
为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2011年河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根据学校要求制定完成了包括电气信息类专业在内的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路线图和培养方案。为保证该路线图以及培养方案有效、顺利实施,笔者结合当前电气信息类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现状,针对有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实验建设、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实践教学提出了具体改革方案。  相似文献   
56.
掌握种业发展现状和科学判断发展形势是探索新型种业体系建立路径的重要内容。北京市种业具有基础性、战略性、知识性和辐射性等特点。促进北京市种业壮大对"种业之都"建设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总结了"十二五"以来,北京市种业发展取得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在对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市场环境等发展趋势进行判断的基础上,从深化协同创新机制、优化种业发展市场环境、建设商业化育种体系、推动种业产业链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北京种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57.
北京沟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俊红  吴敬学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3192-13196
运用区域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理论,建立产业选择指标体系和计量模型,计算并提出沟域经济发展的产业选择类型。  相似文献   
58.
产业结构熵是系统整体有序性的衡量尺度。运用结构熵评价理论,建立评价产业结构有序度的联系熵和运行熵模型,对沟域产业结构运行效率、质量和高度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北京山区沟域产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经济增长驱动力不足。未来应打破单一、稳定的产业结构,建立多元化的产业结构,提高资源要素配置的效率和效果,实现沟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9.
当前农业新业态发展的阶段特征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农业新业态是现代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通过产业创新和产业融合而产生的不同于传统业态的农业新型产业形态。当前农业新业态的"新",最突出的特征表现在技术的进步、农业多功能的拓展以及新要素价值的凸显。依据农业新业态的产生路径,可将现有种类繁多的农业新业态划分为服务型农业新业态、创新型农业新业态、社会化农业新业态、内部融合型农业新业态和综合型农业新业态等5大类别。从生命周期阶段特征看,当前,休闲农业、农产品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已走出萌芽期,进入到成长期的快速推进阶段。创意农业、阳台农业、农产品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则在积极探索之中,处于萌芽期。从地域特征看,农业新业态的发育与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度相关,东部地区农业新业态发育较为充分,西部地区反应相对较慢,呈现东中西的空间梯度格局。大中城市周边成为推进各类农业新业态发展的重点区域。整体上看,虽然农业新业态在我国已现多发态势,但普遍存在发展水平不高、农民就业增收带动不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市场监管缺失等问题。因此,培育壮大农业新业态,需进一步明确农业新业态培育的原则,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支撑,探索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加强农业新业态市场监管与规范。  相似文献   
60.
我国种业改革的政策分析和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我国种业改革政策,对于推动现代化商业化育种体系建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分类梳理、经验总结和调查研究的方法,分析"十二五"以来国家种业改革政策体系演变规律,结合典型案例,提炼了科研机构种业改革的4种模式,分析改革绩效和面临的问题,提出加强种业改革协同工作机制、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完善中介服务体系和深化科研事业改革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