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4篇
林业   19篇
  16篇
综合类   25篇
  2013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1.
论森林水源涵养功能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相似文献   
12.
尽管溶解有机碳(DOC)和溶解有机氮(DON)在森林养分循环中的作用日渐为人们所关注,但对它们的浓度及动态,特别是对亚热带森林DOC 和DON 的研究甚少。本文于2002 年通过野外天然降水及亚热带木荷和杉木人工林(monoculture plantations of Schima superba and Cunninghamia lanceolata,15 年生)穿透雨和树干茎流各水样的收集及室内各水样中DOC、NO3 -N、NH4 -N 和总溶解有机氮(TDN)浓度的测- +定,其中DON 浓度通过TDN 与NO3 -N、NH4 -N 的浓度差值来计算,- +结果表明,天然降水DOC 和DON 浓度分别为1.7 和0.13 mg·L-1。木荷人工林穿透雨DOC 和DON 浓度分别为11.2 和0.24 mg·L-1,高于杉木人工林的DOC 和DON 浓度(10.3 和0.19 mg·L-1)。杉木人工林树干茎流DOC 和DON 浓度(分别为19.1 和0.66 mg·L-1)明显高于木荷人工林(分别为17.6 和0.48 mg·L-1)。天然降水DOC 浓度的月变化不明显,而DON 浓度在夏季和秋季较高。两林分穿透雨DON 浓度的月动态与树干茎流的十分相似,均在雨季开始时(3 月)浓度增大。两林分穿透雨DOC 浓度在2-4 月间较高,而树干茎流DOC 浓度在9-11 月间较高。图4表2 参24。  相似文献   
13.
森林凋落物分解研究进展   总被引:70,自引:4,他引:70  
系统评述森林凋落物的分解过程、凋落物分解及养分释放的影响因素、分解研究的方法等.森林凋落物的分解既有物理过程,又有生物化学过程,一般由淋溶、自然粉碎、代谢作用等共同完成.凋落物分解过程先后出现分解速率较快和较慢2个阶段,元素迁移一般呈现淋溶-富集-释放的模式.凋落物分解主要受气候、凋落物性质、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的影响,气候是最基本的影响因素,常用实际蒸散(actual evapotranspiration简称AET)作为指标.凋落物分解速率呈明显的气候地带性,与温度、湿度等紧密相关.从全球尺度来讲,凋落物质量对分解速率的影响处于次要地位,但在同一气候带内因AET变化较小,则起了主导作用.N、P和木质素浓度、C/N、C/P、木质素与养分比值是常见的凋落物质量指标,其中C/N和木质素/N最能反映凋落物分解速率.凋落物化学性质对其分解的影响作用又与分解阶段有关.凋落叶中N、P、K初始浓度高使得初期分解较快,而后期分解放慢.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区系也将不同程度地影响凋落物分解.尼龙网袋法(litter bag method)操作简单,是野外测定森林凋落物分解速率最常用的方法.除此之外,缩微试验也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普遍采用的衡量凋落物分解速率大小的指标主要有CO2释放速率、凋落物分解系数(k值)及质量损失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指数衰减、线性回归等模型来模拟凋落物分解过程.尽管对凋落物分解在森林生态系统C、N、P循环、土壤肥力维持等方面已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但未来研究应侧重以下方向:长期的定位观测;采用相对统一的研究方法,获得可比性强的数据进行综合;深化凋落物分解机理研究;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森林凋落物分解的影响;评价营林措施(如林分皆伐、造林、施石灰和肥料等)对凋落物分解与养分释放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4.
采用时空代换法,以福建省宁化县严重退化紫色土人工林生态系统为对象,按侵蚀强度由强到弱选取4种生态恢复措施Ⅰ、Ⅱ、Ⅲ、Ⅳ,研究了植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过程的关系.结果表明,该紫色土退化生态系统的植物出现43科78属86种,种子植物属15个分布类型中出现12个.沿恢复梯度,植物的生活型谱逐渐丰富,种子植物属各分布区类型出现的属数趋于增加,各种叶特征所对应的植物属数依次增多.可见,生态恢复过程中的植物区系与群落外貌越来越复杂和多样化,该紫色土生态系统渐趋稳定.  相似文献   
15.
杉木、油桐、仙人草复合经营模式营养元素分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福建建瓯1年生、2年生、5年生的杉木、油桐、仙人草复合经芝模式及对照杉木林营养元素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年生复合经营模式营养元素总吸收量是对照的8.13倍,仙人草采收移出生态系统营养元素为10.637kg/hm^2,占模式总吸收量48.99%,仙人草根和桐叶归还林地营养元素出为6.376kg/hm^2,占模式总吸收量的29.375。2年生复合经营模式营养元素移出量为21.42kg/hm^2,占2年生复合经营模式营养元素总量的22.935;归还林地;营元素总量为9.634kg/hm^2,占总量10.31%。5a后油桐采伐取走干(皮)营养元素大约占油桐营养元素总量的30%大部分营养元素归还林地。这对林地地力改善有利。  相似文献   
16.
凋落物分解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森林凋落物分解模型的研究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从最初的对凋落物失重率的简单描述到广为人知的单指数分解模型,随着对凋落物分解研究的深入,双指数模型、三指数模型也应运而生。国外大部分的研究都集中于欧洲温带森林、北方森林。国内的研究也正在经历一个应用、改进和开发的过程,目前还主要处在应用和改进的阶段。为了准确预测森林生态系统尤其是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C等元素的动态,急需建立适合于我国各类森林生态系统凋落物分解模型。本文回顾了各个历史时期出现的重要模型并进行了简单的分类和评述。  相似文献   
17.
不同栽杉代数杉木林C库与C吸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福建南平市王台镇溪后村安曹下及邓窠的不同代数杉木林C库和C吸存的研究结果表明,1代杉木林C库总量为251.165t/hm2,分别为2代(193.471t/hm2)和3代(161.716t/hm2)的1.29倍和1.55倍,其中活植物体和死生物体C贮量分别占72.91%和27.09%。而林下植被碳贮量随着连载代数的增加而增加,3代林分别为2代林、1代林的2.33倍和3.67倍。1代杉木林枯枝落叶层的C贮量为2.799t/hm2,是2代和3代的1.09倍和1.52倍。1代杉木林土壤的C贮量分别是2代和3代的1.09倍和1.19倍。1代、2代和3代杉木林土壤有机碳贮量均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1代杉木林乔木层C当年净固定量为7.653t/hm2,分别是2代和3代的1.46倍和1.9倍。1代杉木林C年归还总量(凋落物量)是1.25t/(hm2·a),分别是2代和3代的1.1倍和1.34倍。  相似文献   
18.
中龄和老龄杉木人工林凋落物量及养分归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揭示中龄和老龄杉木人工林在凋落物量及养分归还方面的差异,对福建省南平市王台镇溪后村安曹下16年生和88年生杉木人工林进行了2 a的研究。结果表明,16年生和88年生杉木人工林年均凋落物量分别2 879.2、3 070.3kg.hm-2,凋落物各组分中落叶和落枝所占比重较大,16年生杉木人工林在杉木部分凋落量大于88年生,其它组分凋落量均小于88年生。2个林分凋落物养分含量各组分大小顺序基本表现为:N>K>P,16年生和88年生杉木人工林N、P、K年归还量分别为27.693、1.160、3.703 kg.hm-2和33.280、1.907、6.369 kg.hm-2。16年生和88年生杉木人工林凋落物量分别在2007年2月、11月,2006年11月以及2007年5月表现出2个明显峰值,2个林分N、P、K归还量动态变化趋势大致与各自凋落物量变化规律一致。  相似文献   
19.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笔者较为全面地综述了国内外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研究成果。笔者针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主要受到碳氮限制、树种类型、土地利用方式、管理措施、土壤湿度和温度、土壤质地等因素的影响,提出了今后的研究应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不同尺度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因子及调控机理研究;(2)进一步加强不同土壤类型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动态及调控机理研究;(3)对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高低不确定性的因子进行深入研究;(4)加强其他因子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影响的研究;(5)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福建省建瓯市山地红壤的农业用地(坡耕地、茶园、桔园)、林地(杉木、木荷、封育)不同土层(0-10,10-20 cm)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与贮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林地开垦作为农地后,>2 mm土壤大团聚体的数量明显下降,<0.25 mm团聚体含量显著上升.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大团聚体呈现粒径越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越高的趋势,林地不同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都显著高于农业用地.林地随着团聚体粒径增大,土壤碳贮量增加;而农地正好相反,随着团聚体粒径增大,土壤碳贮量反而下降.土壤总有机碳增加主要受到大团聚体有机碳增加的影响,其中>2 mm和0.5~2 mm粒径土壤团聚体对土壤总有机碳贡献最为突出.因此亚热带山地红壤内林地开垦为农业用地会导致富含碳的土壤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大幅度下降,团聚体的稳定性也随之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