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4篇
林业   19篇
  16篇
综合类   25篇
  2013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41.
杉木林取代杂木林后群落物种组成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1200m^2标准地调查,研究福建南平溪后村安曹下76年生杉木丰产林取代杂木林后群落物种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杉木林取代杂木林后,到了老龄阶段群落植物种类组成的变化受坡位梯度的影响较大,而受林分类型的影响较小,老龄杉木(山坡)与杂木林群落的共有种百分率(46.84%),大于与老龄杉木(山洼)群落的共有种百分率(42.46%)。老龄杉木林乔木层仍然以极木为单一优势树种,而杂木林以马尾松,丝栗拷和木荷等为共同优势树种,具有次生林性质,灌木层中乔木树种和阳性乔灌木种类比例,相对密度和重要值均随坡位梯度从下部到上部逐渐地大,老龄杉木群落草本层以耐荫的为主,耐荫的蕨类植物种类多,而杂木林草本层以阳性草本为主。表4参10。  相似文献   
42.
杉木观光木混交林群落净生产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27 a生杉木观光木混交林群落净生产力的研究,结果表明混交林群落的总年净增量达9.899t@hm-2a-1,是纯林的1.15倍,其中乔木层的是纯林的1.30倍,而纯林灌木层和草本层的则分别是混交林的1.06倍和1.93倍.混交林和纯林群落总凋落物分别为6.759t@hm-2和6.804t@hm-2,其中混交林乔木层的是纯林的1.05倍,而纯林林下植被层的则是混交林的1.39倍;混交林和纯林细根枯死物年归还量分别占相应地上年凋落物量的35.66%和33.42%,乔木层枯死细根在群落细根年枯死量中占80%以上,在杉木或观光木各径级细根枯死量组成中,<0.5 mm的细根枯死量均达60%以上.混交林群落的年净生产力达18.003 t.hm-2a-1,是纯林群落的1.09倍,其中乔木层的净生产力是纯林的1.19倍,而纯林林下植被层的则是混交林的1.44倍,表明合理的群落结构是提高群落净生产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43.
杉木观光木混交林群落细根净生产力及周转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27a生杉木观光木混交林和杉木纯林群落细根(<2mm)的生物量、净生产力和年周转率.结果表明,混交林和纯林群落活细根现存量分别为3.872和3.315 t@hm-2,活细根现存量变化呈双峰型,在3月和9月出现两次高峰;死细根现存量为1.509和1.269 t@hm-2,数量变化呈现单谷型,在5月或3月出现最低值;细根净生产力分别为4.124和3.528t@hm-2a-1,分别占各自群落净第一性生产力的22.9%和20.9%;细根年死亡量分别为2.119和1.894t@hm-2,相当于各自群落地上部分凋落物量的31.4%和27.8%;细根周转率分别为1.07和1.06,观光木、混交林杉木、纯林杉木的细根周转速率依次降低,而林下植被层细根周转率高于乔木层.表明细根周转是群落有机质归还的重要途径,对维持和改良地力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4.
试论杉木林可持续经营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传统林业经营措施 ,降低对林地干扰强度 ,增加杉木林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群落结构复杂性和物种多样性 ,杉阔轮栽 ,林地施肥 ,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 ,加大杉木良种选育和推广力度等 ,均是实现杉木林可持续经营的较有效措施。为了全面实现杉木林可持续经营 ,则应针对不同产区、立地 (母岩 )开展可持续经营相关试验及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45.
杉阔轮栽模式土壤腐殖质及肥力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杉阔轮栽模式及对照的杉木萌芽林土壤腐殖质及肥力的研究,得出结果:26年生杉阔轮栽模式土壤有机质和全N含量增加,土壤徨化活性加强,土壤生化活性加强,土壤速效养分供应量增强,土壤腐质,HA(胡敏酸)/FA(富里酸)比值,E4(胡敏酸光密度值)上升,E4/E6(胡敏酸吸收光谱曲线的斜率)变小;土壤松结合态和紧结合态腐殖质含量及其比值增加,土壤腐殖质活化度增强,土壤肥力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46.
树木细根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确定合理的细根取样策略是林木细根研究的前提。通过在福建省三明米槠天然常绿阔叶林内随机钻取96个土芯,分析细根生物量和形态特征的空间变异特征,并估计各指标所需的取样数量。结果表明:(1)随着径级增加,细根各指标变异系数增大,相应的取样数量增加;(2)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单位面积细根生物量变异程度和相应的取样数量均增加。在置信水平为95%、精度为80%的条件下,直径为0-1 mm和1-2 mm的细根,分别采集16和42个样品可以满足测定单位面积细根生物量,采集17和31个样品可以满足测定单位面积细根长度,采集25和33个样品可以满足测定单位面积细根表面积。Shapiro-Wilk检验表明,除表层土壤0-1 mm细根单位面积生物量符合正态分布外,其余细根生物量和形态指标数据均不符合正态分布。研究结果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细根的合理取样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7.
不同栽杉代数林下植被营养元素的生物循环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对南平溪后29年生杉木林不同连栽代数林林下植被生物量、营养元素及养分循环的研究。结果表明:3代杉木林林下植被总生物量、草本生物量、灌木层生物量均高于2代的和1代的。林下植被层的N、P2O5、K2O、Fe、Mn、Cu、Zn营养元素含量均随连栽代数增加而下降;同一林分林下植被层中,草本层上述各营养元素含量高于灌木层的。不同栽杉代数林下植被营养元素积累量大小顺序均为N〉K2O〉CaO,MgO〉P2O  相似文献   
48.
灾后反思     
1998年我国“三江”(长江、嫩江、松花江)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水灾害,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长江流域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666亿元,闽北地区“6·22”特大洪灾直接经济损失近80亿元。痛定思痛,我们应该深刻反思造成水灾的原因和我国抗洪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出一条正确的防洪抗灾策略,预防洪水再次对国家和人民造成灾害。  相似文献   
49.
亚热带红壤严重退化生态系统封禁管理后生物多样性的恢复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南方花岗岩发育的红壤由于严重的土壤侵蚀,生态系统退化严重,恢复与重建功能良好的生态系统是当前极炒迫切的任务,研究者在福建省长汀县河田镇对未治理的侵蚀地(严重退化生态系统),封禁管理措施恢复的马尾松林和村边残存的乡土林(风水林)群落进行植被调查的基础上,研究了植物物种多样性的恢复情况,结果表明:严重退化生态系统植被稀少,植物区系组成简单,生物多样性各种指数最低;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后,植被覆盖恢复,植物种类增加,区组成向复杂化方向发展,各多样性指数增大,乡土林物种最为丰富,区系组成较为复杂,多样性指数最大,因此,严重退化生态系统经封禁管理措施恢复后,生态系统的植物物种多样性有了很大程度的恢复,但与乡土林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50.
为探明不同演替阶段土壤碳吸存潜力,选取演替时间为15a(演替初期)、47a(演替中期)、110a(演替后期)3个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析了各演替阶段的土壤有机碳(SOC)含量以及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可溶性碳(DOC)和微生物熵(SMQ)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演替中、后期不同土层的土壤SOC、MBC、DOC含量和SMQ均显著高于演替初期(P<0.05);与演替中期相比,演替后期土壤MBC、DOC含量有所降低,SOC含量和SMQ无显著差异。土壤SOC、MBC和DOC含量随土层加深而显著性降低(演替初、中期DOC除外),并随演替进行逐渐向腐殖质层富集。不同演替阶段MBC、DOC和SMQ均有显著季节变化,最低值出现在秋季,最高值随演替进程由冬季逐步转向夏季。相关分析表明,不同演替阶段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极显著相关(P<0.01),且土壤活性有机碳(MBC、DOC)和SMQ对土壤碳库变化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