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4篇
林业   19篇
  16篇
综合类   25篇
  2013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51.
杉木观光木混交林凋落物热值及灰分含量的季节动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福建三明 2 7年生杉木观光木混交林和杉木纯林凋落物的热值、灰分含量及其季节动态的分析表明 ,混交林中杉木凋落物各组分的干重热值介于 2 0 6 37~ 2 1 96 0kJ·g-1之间 ,观光木凋落物各组分干重热值介于 19 6 35~ 2 0 0 5 8kJ·g-1之间 ,杉木纯林凋落物各组分的干重热值介于 2 0 70 5~ 2 1 90 8kJ·g-1之间 ,各树种凋落物均以叶、花的热值较高 ,而果、枝的热值较低。观光木凋落物各组分的灰分含量高于杉木。杉木落叶灰分含量季节间变化均较小 ;而观光木落叶灰分含量的变化模式为 :夏季 >秋季 >春季 >冬季。杉木落叶干重热值和去灰分热值季节变化模式均为 :冬季 >秋季 >春季 >夏季 ,而观光木落叶则均为 :冬季 >夏季 >秋季 >春季  相似文献   
52.
为探明不同演替阶段土壤碳吸存潜力,选取演替时间为15a(演替初期)、47a(演替中期)、110a(演替后期)3个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析了各演替阶段的土壤有机碳(SOC)含量以及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可溶性碳(DOC)和微生物熵(SMQ)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演替中、后期不同土层的土壤SOC、MBC、DOC含量和SMQ均显著高于演替初期(P<0.05);与演替中期相比,演替后期土壤MBC、DOC含量有所降低,SOC含量和SMQ无显著差异。土壤SOC、MBC和DOC含量随土层加深而显著性降低(演替初、中期DOC除外),并随演替进行逐渐向腐殖质层富集。不同演替阶段MBC、DOC和SMQ均有显著季节变化,最低值出现在秋季,最高值随演替进程由冬季逐步转向夏季。相关分析表明,不同演替阶段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极显著相关(P<0.01),且土壤活性有机碳(MBC、DOC)和SMQ对土壤碳库变化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53.
亚热带红壤严重退化生态系统封禁管理后生物多样性的恢复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南方花岗岩发育的红壤由于严重的土壤侵蚀,生态系统退化严重,恢复与重建功能良好的生态系统是当前极炒迫切的任务,研究者在福建省长汀县河田镇对未治理的侵蚀地(严重退化生态系统),封禁管理措施恢复的马尾松林和村边残存的乡土林(风水林)群落进行植被调查的基础上,研究了植物物种多样性的恢复情况,结果表明:严重退化生态系统植被稀少,植物区系组成简单,生物多样性各种指数最低;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后,植被覆盖恢复,植物种类增加,区组成向复杂化方向发展,各多样性指数增大,乡土林物种最为丰富,区系组成较为复杂,多样性指数最大,因此,严重退化生态系统经封禁管理措施恢复后,生态系统的植物物种多样性有了很大程度的恢复,但与乡土林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54.
不同栽杉代数林分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采用设标准地进行实验测定的方法,研究了南平溪后29年生杉木材不同连栽代数林分的生物量。结果表明:29年生单株杉木各 成所占比例大小顺序为干〉根〉皮〉枝。2代和3代林分中实生平均木的生物量,干皮占总生物量的比例随连栽代数增加均下降。  相似文献   
55.
侵蚀红壤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呼吸与土壤性质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壤性质是影响土壤呼吸的重要因素。研究了植被恢复对红壤侵蚀裸地土壤呼吸的影响,并探讨了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性质的关系。红壤侵蚀裸地土壤呼吸年平均速率仅0.43μmo.lm-.2s-1,恢复为百喜草地、板栗园和马尾松林后土壤呼吸速率增加了3.3-6.1倍,但仍显著低于次生林的土壤呼吸速率。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表层0-20 cm内有机C、全N、有效性N、C/N均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除C/N外,其相关性均随取样深度增加而下降。而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全P、有效P、全K、速效K没有显著相关关系,与土壤容重和土壤表层团聚体破坏率则呈显著负相关。因此,在红壤严重侵蚀地恢复过程中,土壤性质的恢复尤其是C、N和表层土壤结构是决定土壤呼吸速率大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6.
老杉木人工林与松阔混交林群落区系特征比较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通过 360 0 m2标准地调查 ,研究福建南平溪后安曹下 76年生杉木丰产林取代松阔混交林后群落区系特征的变化 ,结果表明 :老龄杉木群落蕨类植物种类数量显著大于松阔混交林 ,而双子叶植物种类数量小于松阔混交林 ;坡位梯度不同带来的土壤水分等生态因子梯度的变化对植物区系组成的影响较大 ;坡位低、环境湿度大 ,则热带分布属的比例高  相似文献   
57.
杉木、观光木混交林群落细根能量动态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应用连续土芯法和热值测定对福建三明地区中亚热带杉木观光木混交林和杉木纯林群落细根的能量动态进行了系统研究,以揭示杉阔混交林和杉木纯林维持地力机制差异.结果表明,混交林群落细根的能量现存量达10.371MJ/m2,是纯林群落的1.17倍,其中杉木、观光木、林下植被细根分别占72.12%,14.88%和13.00%;而不同树种<0.5mm径级的细根是细根能量现存量组成中最重要的部分.混交林杉木、观光木、纯林杉木的活细根能量现存量月变化动态呈双峰型,在3月和9月较高,而死细根能量现存量月变化动态呈单谷型,在3月或5月最低.林下植被活细根能量现存量月变化呈单峰型,在5月最高,而死细根能量现存量月变化呈单谷型,在5月最低.混交林细根的年能量归还量达4.001MJ/m2,是杉木纯林的1.12倍,占地上部分年凋落物能量归还量的31.6%,不同树种的<0.5?mm径级细根的年能量归还量均占60%以上.混交林细根的年能量分解量和净生产量分别达2.009MJ/m2和7.833MJ/m2,是纯林的1.23倍和1.17倍,而混交林细根枯落物的太阳能转化效率(0.178%)亦高于纯林细根的(0.159%).  相似文献   
58.
本从森林土壤抗蚀性,林木根系对土壤固持作用,森林改良土壤作用,降低径流侵蚀力等方面论述了森林防止土壤侵蚀的良好功能,并从森林覆盖率,林地利用方式等与土壤侵蚀的关系阐明了森林的保土作用,对充分认识森林的水土保持作用,推动森林的保护和绿化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9.
红壤侵蚀退化地生态恢复后C吸存量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陆地生态系统中碳平衡以及碳贮存和分布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关注的热点之一,但对严重侵蚀退化地采取生态恢复措施后其碳吸存的变化了解甚少.国际上在全球森林C预算时把我国中亚热带森林并入热带林中,而最近研究却显示,我国亚热带森林可能是失踪的"碳汇"之一.中亚热带大面积侵蚀退化地生态恢复后,则可能是本地区重要的"碳汇".本文对严重侵蚀退化红壤采取种草促林(措施I)、植灌促林(措施II)、栽阔促林(措施III)和封禁管理(措施IV)4种生态恢复措施后碳吸存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并以严重侵蚀地(对照I)和风水林(对照II)为对照,结果表明在生态恢复措施采取前,红壤严重侵蚀地CO2同化能力极低,4种措施乔木层的有机C积累量分别占调查时的1.50%,0.59%,0.39%,1.09%.采取生态恢复措施后,其CO2同化能力明显增强,其中,措施Ⅰ的CO2同化能力在短期内效果较大,在措施采取后1~5年期间有机C积累量达到高峰期,随后明显下降,至调查时仅为对照II的11.6%;措施II的效果最好,在措施采取后11~15年期间达到高峰,至调查时CO2同化能力已超过对照II的63.0%;而措施Ⅲ和IV的CO2同化能力则接近于对照II的.生态系统的有机C贮量明显增加,4种措施地上部分的有机碳贮量是对照I的32.2~146.1倍,乔木层有机C贮量是对照I的54.6~268.8倍,土壤有机C贮量是对照I的2.02~2.50倍;4种措施生态系统有机碳总贮量分别达到49.937,113.084,84.981,69.292 t/hm2,明显高于对照I的有机碳贮量17.499 t/hm2.严重侵蚀红壤采取生态恢复措施后,已成为大气CO2的一个重要"碳汇".  相似文献   
60.
植被恢复对退化红壤轻组有机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亚热带山地丘陵红壤区植被受人为严重破坏后,表土易遭侵蚀,是我国仅次于黄土高原的严重侵蚀区,并形成了大面积的侵蚀退化生态系统。该区先后对此类退化系统生态进行了许多恢复与重建工作,植被覆盖发生了巨大变化,并在植物多样性、土壤肥力、水源涵养、营养元素循环、能量流动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研究与探索[1~6],但目前有关植被恢复对土壤有机质尤其是轻组有机质影响的研究比较缺乏。土壤有机质是土壤质量和健康的重要指标,对维持土壤生产力具有重要作用[7]。利用密度分组技术可将土壤有机质分成轻组(Light fraction,LF)和重组(Heavy fraction,HF),轻组有机质主要由部分分解的植物残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