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林业   4篇
农学   5篇
  7篇
综合类   9篇
畜牧兽医   8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1.
玉米–大豆带状套作模式下,宽窄行种植玉米,窄行叶片存在着明显的光限制现象。采用低(A1:众望玉18)、中(A2:川单418)、高(A3:荣玉1210)光效玉米品种,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种植模式,带宽固定为2 m,每带种植2行玉米2行大豆,设置大豆行距40 cm和玉米不同的窄行行距(B1:20 cm; B2:40 cm; B3:单作)。探究套作高光效玉米窄行穂位叶在不同窄行光胁迫下的光合指标差异。结果表明,与低光效和中光效品种玉米相比,套作常规行距(40cm)下,高光效玉米品种(荣玉1210)窄行穗位叶光合速率、PEPCase活性分别显著高出46.9%、230.1%和11.8%、13.98%;对弱光(10:00前、16:00后)的利用效率及叶绿体结构完整程度较高,而叶绿素初始荧光(Fo)和最大荧光(Fm)较低;随套作窄行行距减小,3类品种玉米窄行穗位叶光合速率、光合作用关键酶活性均呈下降趋势,叶绿素初始荧光(Fo)、最大荧光(Fm)及有效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升高,但均以套作高光效玉米变化幅度最小。套作高光效玉米在套作环境中窄行穗位叶的光合速率、光合作用关键酶活性、产量与单作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而低光效玉米和中光效玉米套作与单作相比,光合速率、PEPCase活性显著降低28.9%、24.2%和7.4%、5.5%。因此,不同玉米品种适应套作窄行光胁迫的能力差异显著,套作高光效玉米(荣玉1210)在套作条件下仍具有相对理想的光合生理指标,这为其适应套作光环境并获得高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大田试验,设置传统耕作(CT)、免耕(NT)、传统耕作+秸秆覆盖(TS)、免耕+秸秆覆盖(NTS)4种处理,研究不同处理下旱作区春小麦田的土壤容重、含水量、全氮含量、铵态氮含量、硝态氮含量和小麦产量。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实施2 a后,NT和NTS处理的0~10 cm土层土壤容重显著(P<0.05)高于CT和TS处理;TS和NTS处理较CT处理增加了土壤含水量和土壤表层(0~40 cm)全氮含量,就2 a试验平均值而言,TS、NT和NTS处理的土壤含水量较CT处理分别增加8.33%、3.17%和3.82%,TS和NTS处理的土壤全氮含量分别较CT处理显著(P<0.05)增加1.78%和3.48%;但TS、NT和NTS处理的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较CT处理显著(P<0.05)降低。从2 a试验平均值看,与CT处理相比,TS和NTS处理的春小麦产量明显增加,而NT处理的春小麦产量下降。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适宜套作玉米品种的干物质积累分配特性,以套作减产率较高的玉米品种(珍禾玉1号、众望玉18)、套作减产率较低的玉米品种(荣玉1210)为试验材料,设置套作和单作两种种植模式,利用13C同位素示踪法,研究适宜套作玉米品种在套作模式下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点。结果表明,套作减产率较高的玉米品种在套作与单作条件下的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两年平均减产率为20.40%,而套作减产率较低的玉米品种产量在两种模式下产量差异不显著。套作减产率较高的玉米品种在套作条件下的花后干物质同化量和收获指数与单作相比分别下降了21.18%、11.24%,而套作减产率较低的玉米品种在套作模式下的花后干物质同化量和收获指数较单作分别提高了48.14%、2.42%。两类品种在套作条件下宽行穗位叶13C向穗分配比例较窄行高5.96%,向茎秆和穗位叶的分配分别减少5.01%、0.13%,套作减产率较低的玉米品种窄行穗位叶13C向穗的转移率比套作减产率较高的玉米高10.90%,但向茎秆的转移率降低了8.98%。因此,与单作相比,两类品种在套作条件下,套作减产率较低的玉米品种能够维持较高的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光合产物向籽粒的分配比例提高,收获指数增加,且套作大豆产量显著提高,实现了套作双高产的目标。本研究结果为筛选与培育适宜套作玉米品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以兰州市17种主要阔叶绿化树种叶片为研究对象,计算13组叶性状的可塑性指数,绘制出叶性状可塑性指数季节动态箱式图,筛选对环境响应敏感的功能性状,并揭示叶片功能性状随季节变化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兰州市主要阔叶绿化树种叶表型可塑性指数为0.016~0.960,平均为0.359;叶柄干重(PDW)可塑性指数最大,为0.558,叶含水率(LWC)可塑性指数最小,为0.184,叶长(LL)、叶厚(LT)、叶片密度(LD)、比叶面积(SLA)、叶含水率(LWC)、叶柄长(PL)和叶柄径(PD)等可塑性变化显著;叶面积(LA)、叶片干重(LDW)、叶柄干重(PDW)、比叶面积(SLA)、叶片密度(LD)、叶形指数(LSI)和叶含水率(LWC)等的可塑性指数季节动态均呈现出微弱的“波浪形”变化,其中叶柄干重(PDW)可塑性的季节波动最大,叶含水率(LWC)可塑性的季节波动最小。不同生活型树种可塑性,乔木中紫荆最大,山楂最小,灌木(藤本)中紫藤最大,冬青卫矛最小,总体而言乔木可塑性变化不及灌木明显。总之,同一生境下不同植物为适应环境改变而引起可塑性变化,叶片的多个性状间均存在显著的可塑性差异,同一性状在不同季节的可塑性变化显著,乔灌树种间可塑性变化波动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5.
我国黄精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精是我国传统名贵中药,也是传统药食同源药材,种植和药用历史悠久,不仅具有补气养阴、健润脾肺、益肾之功效,在食品、保健品、观赏、化妆品等方面也有应用价值.全国各地黄精资源品种繁多,容易混杂,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记载药用黄精有3种.为可持续利用并充分开发黄精药材资源,通过考证相关资料,对黄精资源分布、种质鉴定、遗传多样性、育种研究等进行整理研究,可为黄精属植物良种选育、人工栽培及潜在黄精资源开发利用、解决黄精市场供需矛盾等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索不同耕作措施下氮肥利用效率。本研究以春小麦品种‘定西42号’为试验材料进行田间小区试验,设置4个处理:传统耕作覆盖(traditional tillage cover,TS)、免耕(no-tillage,NT)、免耕覆盖(no-tillage cover,NTS)和传统耕作(traditional tillage,T)(CK)的保护性耕作试验,研究不同耕作措施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春小麦氮素累积与转运的影响。研究表明:保护性耕作免耕覆盖促进小麦植株对氮素的吸收,TS、NT、NTS处理分别T处理的氮素吸收量增加24.2%、3.9%和58.7%,各处理差异显著(p<0.05)。成熟期春小麦各器官氮素的分配量和分配比例为:子粒>茎杆+叶鞘>叶片>根。NTS处理条件下,其子粒中的氮素分配量最大(152.78 kg/hm^2),与之相比,T、TS、NT处理分别减少了30.4%、12.1%及19.3%,各处理差异显著(p<0.05)。春小麦营养器官中的氮素向子粒的转移量和转移率在开花期之后均以NTS处理最大,分别比T、TS、NT处理显著增加37.0%、8.2%、19.1%和22.4%、5.3%、9.5%,但NTS处理小麦氮素转移量对子粒的贡献率最小(73.04%)。各处理氮肥生产效率和收获指数均呈NTS>TS>NT>T,以NTS处理最高,分别比T处理显著高37.8%、18.7%,各处理差异显著(p<0.05)。因此综合考虑氮素吸收、分配及氮素利用效率等因素,NTS是基于本试验条件下该地区春小麦最佳耕作模式。本研究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最佳耕作模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18.
在甘南白龙江上游林区内,采用实地踏测和浸水法,对林区内主要的4种不同林分类型(冷杉原始林、云杉、落叶松和华山松人工林)林下地被物持水性能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4种不同类型树种林下地被物的总蓄积量为11.75~28.96 t/hm2,其冷杉林(28.96 t/hm2)>落叶松林(16.17 t/hm2)>华山松林(14.36 t/hm2)>云杉林(11.75 t/hm2);(2)不同林分类型地被物的持水量、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之间的动态变化基本相似,持水量与浸水时间存在对数关系,其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呈幂函数关系。(3)不同树种林下地被物的总有效拦蓄量为21.00~41.99 t/hm2,其中冷杉林最大,其次是落叶松林,最后是华山松林和云杉林;最大拦蓄量、最大持水量、有效拦蓄量和总有效拦蓄深的变化与总有效持水量变化一致。  相似文献   
19.
和田地区核桃叶枯病病原菌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10月,采集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托乎乡核桃叶上的一种新病害标本的病叶进行菌种分离、纯化、鉴定,并经健康核桃叶人工接种致病性测定试验,发现了引起核桃叶枯病的病原菌.根据其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和rDNA - ITS的PCR扩增及序列分析比较,鉴定核桃叶枯病的病原菌为链格孢菌.  相似文献   
20.
基于黄土丘陵区2016–2017年两年春小麦(Triticum aestivum)田间试验数据和同期逐日气象数据,在利用GLUE参数估计模块结合"试错法"对模型参数标定基础上,运用均方根误差法对DSSAT模型进行检验,评估DSSAT在该地不同耕作措施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产量模拟值与实测值误差在8.89%~10.98%,整个土壤剖面各层土壤含水量模拟值与实测值误差在10.39%~14.91%,主要生育期天数的模拟值与实测值的误差9.09%。表明DSSAT模型可以用来模拟不同耕作措施春小麦产量、生育期天数及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模型可以用于指导该地区作物生产及耕作措施的优化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